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 第二辑:趣味矿物学(彩插版)

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 第二辑:趣味矿物学(彩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尔斯曼著,丁荣立译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矿物学
  • 地质学
  • 自然科学
  • 趣味科普
  • 彩插
  • 经典译丛
  • 教育
  • 青少年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542758378
商品编码:298345084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 第二辑:趣味矿物学(彩插版)

定价:27.80元

作者:费尔斯曼著,丁荣立译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427583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郑时龄郑重推荐

内容提要


《趣味矿物学》一点也不深奥,它研究的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石头”。那些表面看起来死气沉沉、坚硬呆板的石头原来都有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都有自己奇异的故事,原来它们都很“疯狂”。

目录


章 自然界中的石头和城市中的石头
1.1 我收藏的石头 001
1.2 矿物博物馆 004
1.3 去山里寻找石头 010
1.4 在马格尼特矿山上 016
1.5 山洞中的石头 019
1.6 湖泊底部、沼泽底部、海洋底部的石头 022
1.7 去沙漠寻找石头 024
1.8 耕地、田野中的石头 028
1.9 宝石橱窗 030
1.10 皇村宫 040
1.11 在大城市中 045
1.12 在矿物保护区 049
第二章 没有生命的自然界的组成
2.1 矿物的概念 059
2.2 地球和天体的矿物成分 061
2.3 晶体和晶体的性质 066
2.4 晶体和原子的世界结构 070
第三章 石头的历史
3.1 石头的生长变化 075
3.2 石头和动物的关系 081
3.3 从天而降的石头 083
3.4 不同季节中的石头 089
3.5 石头的年龄 092
第四章 宝石与珍贵的石头
4.1 金刚石 095
4.2 水晶 100
4.3 黄玉与绿柱石 103
4.4 一颗宝石的光辉历程 106
第五章 神奇的石头世界
5.1 巨大的晶体111
5.2 石头与植物115
5.3 石头的色彩 117
5.4 液态石头与气态石头 122
5.5 硬石头与软石头 126
5.6 纤维状的石头 128
5.7 层状石 131
5.8 能吃的石头 133
5.9 藏在生物体内的石头 134
5.10 冰与冰花 139
5.11 水的传奇历程 144
第六章 服务于人类的石头
6.1 人类与石头 149
6.2 碳酸钙的历史 153
6.3 开采大理石 156
6.4 黏土和砖 160
6.5 铁 163
6.6 金 167
6.7 重银 174
6.8 食盐与其他盐 176
6.9 镭与镭矿石 179
6.10 磷灰石与霞石 182
6.11 黑煤、白煤、蓝煤、红煤 186
6.12 黑色的黄金 190
6.13 稀土族元素 192
6.14 黄铁矿 194
第七章 致矿物爱好者
7.1 收集矿物的方法 197
7.2 矿物的鉴定 203
7.3 矿物收藏品的整理和收藏 205
7.4 寻找矿石 207
7.5 走进矿物学家的实验室 211
7.6 矿物学史上的断片 214
7.7 后的忠告 216

作者介绍


费尔斯曼是俄国的学者,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丰富的矿物学知识,被誉为“石头诗人”、“俄罗斯的地质学家”。1907年,费尔斯曼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了。27岁时,他被聘请为矿物学教授,在1912年开始讲述地球化学这门课程,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35岁的时候,费尔斯曼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还担任了科学院博物馆的馆长。费尔斯曼提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矿物资源。他亲自带领着探险队去科拉半岛、中亚、阿尔泰、贝加尔、克里木等地考察。在科拉半岛,探险队发现了磷石灰矿和镍矿;在卡拉库姆沙漠,他们发现了自然硫矿床。在费尔斯曼的一生中,完成了不少科普读物,发表了1500多种文章及论文。其中,的两部作品是《趣味矿物学》和《趣味地球化学》,这两本书举世闻名。书中的语言精彩有趣,构思新颖独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知识,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者无数的青少年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1945年5月20日,费尔斯曼因劳累过度而逝世,享年62岁。

文摘


序言



探索宇宙的奥秘:天文学入门与宇宙演化史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面向广大天文爱好者和初学者的综合性科普读物,旨在系统而生动地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宇宙的宏大结构以及其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我们试图搭建一座连接深邃宇宙与普通读者的桥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领略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星系的碰撞与融合,乃至整个时空结构的起源与未来。 第一部分:仰望星空——基础观测与工具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最直观的天文现象和基础观测方法。我们将从人类认识天空的历史讲起,回顾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肉眼观测定位星体、制定历法。随后,重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观测工具。 1. 光的语言:电磁波谱的解析 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基于光的科学。我们将详细阐述电磁波谱的不同波段——从可见光到射电波,从红外线到X射线和伽马射线。每一类波段如何揭示宇宙中不同物理过程的信息?例如,射电望远镜如何捕捉遥远星系发出的微弱信号,而高能望远镜又如何探测黑洞吸积盘的极端活动。书中有专门章节解释光谱分析的原理,如何通过原子能级跃迁的特征谱线确定天体的化学组成、温度和运动速度(多普勒效应)。 2. 地基与天基观测系统 我们将对比地基望远镜(如大型光学射电阵列)的优势与大气视宁度的限制,并深入探讨空间望远镜的革命性意义。从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深空测距的贡献,到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如何穿透宇宙尘埃,观测早期宇宙的星系形成,都将有详尽的介绍和精美的插图辅助理解。此外,引力波探测(如LIGO/Virgo)作为开辟的“引力波窗口”,如何让我们“听到”黑洞和中子星的合并事件,也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邻里之间——太阳系探索 在理解了观测工具之后,我们将把视角拉回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系。本部分力求打破教科书式的罗列,着重讲述太阳系形成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深入考察。 1. 太阳的生命周期与活动 太阳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源泉,也是我们研究恒星演化的最佳模型。我们将描述太阳的内部结构(核心、辐射区、对流区),核聚变的机制(质子-质子链),以及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如何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空间天气)。 2. 行星的多元世界 我们将按内、外行星的顺序,详细介绍八大行星的独特地质特征、大气组成和磁场结构。对于类地行星,重点讨论其宜居性潜力:火星的过去与未来水资源、金星失控的温室效应。对于气态巨行星,我们将聚焦于它们复杂的卫星系统,例如木卫二(欧罗巴)冰壳下的海洋、土卫六(泰坦)的甲烷湖泊和土卫二(恩塞拉多斯)的间歇泉,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生命存在环境的想象。 3. 碎片的宇宙:小天体巡礼 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并非宇宙的“垃圾场”,而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活化石”。本书将阐述彗星、小行星的成分差异,以及对撞击事件(如恐龙灭绝)的科学分析。冥王星及其邻近天体的发现和再分类,展示了科学分类体系的动态演变。 第三部分:星辰的命运——恒星与星际物质 离开太阳系,我们进入银河系的浩瀚星海。本部分是恒星物理学的核心内容,阐释恒星如何诞生、如何演化,并最终走向不同的归宿。 1. 星际介质与恒星的摇篮 恒星并非凭空出现,它们孕育于冰冷的分子云中。我们将探讨星际介质(ISM)的物理状态,从稀薄的电离氢区到致密的分子云核心。描述引力塌缩如何启动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原恒星阶段的特点。 2. 主序之后:恒星的终结 恒星的命运完全由其初始质量决定。我们将详细描绘低质量恒星(如太阳)如何膨胀为红巨星,抛射外层形成行星状星云,并最终冷却为白矮星。对于大质量恒星,我们将聚焦于超新星爆发的壮丽场景——这是宇宙中重元素的主要制造工厂。 3. 极端天体:黑洞与中子星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致密的物体之一,它们以脉冲星的形式精确计时。而黑洞,作为时空被极端扭曲的区域,其视界的概念和信息悖论的争论,将激发读者的哲学思考。我们会结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引力场对时空的影响。 第四部分:宇宙的宏伟画卷——星系与宇宙学 本书的最高潮部分,我们将把视野提升到最大的尺度——星系团、超星系团以及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结构与历史。 1. 星系的分类与结构 从我们熟悉的银河系(旋涡星系)到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我们将介绍哈勃分类法,并探讨星系如何通过引力相互作用、碰撞和并合进行演化。活跃星系核(AGN)的能量来源——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是理解星系演化关键环节。 2.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 现代宇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只能观测到约5%的宇宙物质。本书将深入探讨支持“暗物质”存在的观测证据(如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并介绍当前主流的暗物质候选粒子理论。随后,我们将讨论“暗能量”的发现及其对宇宙加速膨胀的驱动作用,这是当前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3. 大爆炸与时空演化 宇宙学核心理论——大爆炸模型——将作为本部分的理论基石。我们将回顾关键的观测证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细结构、元素丰度的预测以及宇宙膨胀的哈勃定律。通过对CMB的解读,读者将能“回溯”到宇宙诞生后不久的景象,理解暴胀理论对早期宇宙不均匀性的解释,并展望宇宙最终的命运——是热寂、大撕裂,还是永恒的膨胀。 结语:对未知的敬畏 全书的结尾将鼓励读者保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认识到天文学是一个不断推翻旧认知、建立新模型的动态学科。每一次新望远镜的升级,每一次新物理理论的提出,都在刷新我们对“真实宇宙”的理解。本书旨在播下探索的种子,激励下一代人继续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终点在哪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尽管它以“趣味”为名,但其内容却相当扎实,涉及到了矿物学的各个方面,从矿物的基本分类、物理性质,到晶体学、矿物化学,再到宝石学和矿床学,几乎无所不包。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将这些复杂的专业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科学信息。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度探索。书中关于矿物形成过程的详细阐述,让我对地球内部的运作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静止的山川河流,其背后都蕴藏着惊心动魄的地质活动。而对于不同矿物的性质解读,也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物质,都有着如此复杂的成因和精妙的结构。彩插版的图片不仅清晰,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将矿物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形态完美地呈现出来,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至关重要。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科学谜团,获得一种新的知识体验,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一直抱有好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科普读物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第二辑的这本《趣味矿物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像那种严肃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枯燥的科学原理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穿插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有时候甚至像是读一本奇幻小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些著名矿物发现过程的记述,那些科学家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推理最终揭示矿物奥秘的故事,比任何侦探小说都更加扣人心弦。而且,书中对于矿物的“趣味”解读也让我眼前一亮,比如某些矿物因为特殊的形成环境而拥有独特的“性格”,或者因为其独特的性质而被赋予了各种传说和神话。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科学并非冷冰冰的公式和数据,而是与人类生活、文化息息相关的。彩插版的精美图片更是锦上添花,它们不仅仅是学术插图,更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视觉享受,让我对矿物的认识从抽象概念上升到感官体验,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触摸到岩石的质感。

评分

这套《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第二辑,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尤其是“趣味矿物学”这个副标题,瞬间点燃了我对地质学的兴趣。一直以来,矿物在我眼中都只是冰冷的石头,色彩斑斓的宝石也只是价值的象征,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娓娓道来的笔触深深吸引,他不仅仅在介绍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更是在讲述它们在地壳深处的漫长旅程,讲述它们如何在地质作用下形成,又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被侵蚀、被重塑。那些曾经只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在这里都变得鲜活而生动。比如,当作者描述火山喷发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岩浆奔涌的热浪;当他解析晶体生长时,我仿佛能看到无数原子在有序地排列组合。彩插版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精美的图片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地质现象和矿物形态,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地下世界,亲手触摸那些经过亿万年打磨的宝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个矿物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地球的故事,一个关于时间、压力和化学反应的传奇。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它们不再只是路边的石子,而是承载着宇宙奥秘的微型博物馆。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科普读物,是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提问、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理解。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宝石的形成时,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造就如此璀璨的宝石?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中,将碳原子塑造成了闪耀的钻石?书中对于不同矿物在地壳中的分布以及与其相关的地质构造的描述,也让我开始关注我们居住的这片土地,开始思考它的形成历史和未来走向。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石头,虽然我无法进行专业的鉴定,但我能感受到,原来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它独特的“身份证”。彩插版的图片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美的展示,更是引导思考的线索,每一张图片都值得我驻足细看,去揣摩其中蕴含的科学信息。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书中对于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变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时间的宏大和生命的渺小,同时也对地球的自我修复和演化能力感到惊叹。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周期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对地球的影响又是怎样的?这本书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进行这样的思考。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展示科学的事实和逻辑,让我自己去得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而彩插版的精美图片,更是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变迁和矿物的奇妙。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矿物学,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严谨与浪漫并存,看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