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浙江茶叶气象 | ||
| 作者 | 娄伟平,孙科 | ||
| 定价 | 48.00元 | ||
| ISBN号 | 9787502958688 | ||
| 出版社 | 气象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183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浙江茶叶气象》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分析春季茶叶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分茶树品种的茶叶经济产出模型;二是从茶叶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着手,提出了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方案;三是针对春季霜冻已成为浙江省茶叶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提出了分品种的春季茶叶霜冻灾损评估方法和霜冻风险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茶叶霜冻农业保险产品和茶树品种搭配方案;四是分析了茶叶冬季低温冻害、春季霜冻、高温、干旱等茶叶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探讨了茶叶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浙江茶叶气象》可供茶学、农业气象学科技工作者及茶叶管理、生产部门参考。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 序一 序二 前言 章 浙江省茶叶气候概况 1.1 茶叶生产概况 1.2 茶树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1.3 茶树热量资源 1.4 茶树水分资源 1.5 茶树光照资源 第2章 春季茶叶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1 茶树萌芽与气象条件 2.2 茶树开采期预测 2.3 开采期空间变化 2.4 茶树芽叶生长模型 2.5 鲜芽叶采摘量模型 2.6 茶叶经济产出模型 第3章 茶叶生化成分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3.1 茶树品种间生化成分的差异 3.2 冻害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3.3 茶叶生化成分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3.4 茶叶主要生化成分对气象因素的敏感性 3.5 春季龙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方案设计 第4章 低温冻害的空间分布 4.1 以县气象站资料为基础的低温冻害分析 4.2 低温冻害的空间精细化分布 第5章 春季茶叶生产中的霜冻灾害评估 5.1 春季霜冻灾害对茶树的影响 5.2 茶树霜冻影响因素 5.3 茶叶霜冻评估对象 5.4 茶树冠层温度变化特征 5.5 春季茶叶霜冻灾害指标 5.6 霜冻灾害经济损失率评估方法 5.7 基于遥感技术的春季茶叶霜冻经济损失率监测评估 第6章 茶叶霜冻风险分析 6.1 茶叶霜冻风险度定义 6.2 浙江省春季茶叶生产霜冻风险度 6.3 新昌县茶树霜冻风险度 6.4 茶叶霜冻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 6.5 春季茶叶生产霜冻风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6 茶树品种搭配 第7章 浙江省高温和干旱的空间分布 7.1 高温空问分布 7.2 干旱空间分布 第8章 茶树气候风险变化 8.1 茶树越冬期冻害风险 8.2 春季霜冻风险 8.3 春季气温变化对采摘期的影响 8.4 高温风险 8.5 干旱风险 第9章 茶叶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9.1 霜冻的种类 9.2 覆盖防霜冻 9.3 风扇防霜冻 9.4 遮阳网覆盖对高温干旱的防御作用 0章 浙江省茶叶冻害服务系统 10.1 开发技术路线 10.2 数据库没计 10.3 系统没计 10.4 系统实现 10.5 茶叶采摘指数查询 10.6 茶叶冻害预警 10.7 茶叶冻害等级评估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
说实话,《浙江茶叶气象》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躺了有一段时间了,一开始是被它“浙江茶叶”和“气象”这两个字眼所吸引,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幅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的画面,再加上一些关于茶叶种植的小知识。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我发现它所展现的内容,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书中不仅仅是描绘了美丽的茶园风光,更是将气候变化这一宏大的主题,巧妙地融入到茶叶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我看到了作者们如何用数据和图表,阐述全球气候变暖对浙江茶叶产区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以及这对茶叶品种选择和种植模式带来的潜在影响。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感到作者们不仅在研究当下的状况,也在为未来的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思考。而且,书中关于“气象服务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章节,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气象预报信息,指导茶叶的采摘、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气象服务,对于一个传统产业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助推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茶叶的生产,从来都不是孤立于自然环境之外的,而是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气象息息相关的。
评分初初拿到《浙江茶叶气象》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数据,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门槛或许会有些高。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翻阅时,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娄伟平、孙科显然在努力用一种更加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仅是罗列冰冷的数字,而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比如描述一场特定降雨对春茶萌发的影响,或是不同光照强度如何影响茶叶内含物的积累。我被书中关于“气象要素对茶叶生长的影响”的章节所吸引,那里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科学与自然的精妙结合。比如,书中对温度、湿度、光照、风力等每一个细微的气候变化,都赋予了它们在茶叶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天气出好茶”的朴素认知,而是深入到分子层面、生理机制的解释。读到这里,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在作者细致的笔触下,一株株茶树是如何根据大自然的节拍起舞,如何将阳光雨露转化为那一抹翠绿和馥郁芬芳。这种将科学知识融入地域特色产业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有启发性,也让我对浙江茶叶的品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得知《浙江茶叶气象》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对农业气象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浙江作为茶叶的重要产区,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视角。翻阅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娄伟平、孙科两位作者的著述,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气象学与农学交叉的复杂领域。书中对“气象因子与茶叶品质指标的关联分析”部分,让我看到了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统计模型,揭示了日照时长、昼夜温差、降雨量等具体气象参数,是如何直接影响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关键化学成分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更是基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的科学验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茶叶产区微气候特征的分析,例如,同一品种的茶叶,在丘陵地带和沿海地区的生长表现可能截然不同,而书中对这种差异的解释,便是深入到了当地独特的气象环境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去理解和预测茶叶的生长状况和品质优劣,这对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乃至制定科学的茶叶种植和管理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家乡浙江的茶叶情有独钟,但对于茶叶的生长过程,尤其是其背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因素,我知之甚少。《浙江茶叶气象》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茶叶,如何受到特定气候条件的影响,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比如,在讨论高山茶的形成时,书中细致地分析了高海拔地区的低温、高湿以及云雾缭绕的环境,是如何赋予茶叶独特的鲜爽度和醇厚感。我读到关于“气象灾害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的部分时,更是感同身受。还记得前几年某地遭遇了严重的干旱,那一年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书中恰好对类似情况下的气象成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这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现实。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包含了实践的智慧,让我了解到,每一杯香醇的茶叶背后,都凝聚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以及茶农们与天斗、与地斗的辛勤付出。这本书让我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气候孕一方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片来之不易的茶叶。
评分这本《浙江茶叶气象》虽然书名听起来颇为专业,但作为一名对家乡风土人情和传统产业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翻开它时,内心是怀揣着一丝好奇和期待的。浙江,一个素来以山清水秀、物产丰饶闻名的地方,而茶叶更是其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我一直觉得,一地的风土人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息息相关。想象一下,那清晨笼罩在茶园上的薄雾,午后洒落的灼目光线,或是傍晚悄然而至的微风,这些看似寻常的自然现象,是否都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口中那甘醇回甘的茶叶滋味?书名中的“气象”二字,恰好点出了这种联系的关键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娄伟平、孙科两位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气象数据、科学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茶叶生产、品质形成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西湖龙井的香气如此独特,为什么安吉白茶的嫩绿如此鲜活,又为何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会有天壤之别的口感。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隐藏在茶树叶片和天象变幻中的故事,一一展现在我眼前,让我对这片土地和它的馈赠,有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