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请为我宽衣:日常衣着待业心理分析
定价:25.00元
作者:(法)茄贝尔,(法)斯戴尔 ,边静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8018665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时装店鳞次栉比的今天,在这个衣饰和外在仪表决定一切的时代,本书试图对“我为衣狂”现象作心理上的潜意识分析,对大众消费行为作一种心理学层面的考察,并对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穿着方式所体现出的心理状态作精准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书稿文字细腻优美,刻画传神,说是心理分析著作,其实更像短篇小说,有情节,有描写,短小精致,读来非常吸引人。可以说,这是一本兼具可读性与知识性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结构简单有趣:先是引述一个故事,继而用精神分析方法解读它。乍看上去似乎非常浅显,但是两位作者用生花妙笔把人与人之问的复杂关系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里面有爱,有欲,有嫉妒,有复仇,有忠诚,也有背叛,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我们和衣服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我们跟我们自己的内心之间呢
作者既是年轻的精神分析专家,又是时尚女性。她们的双重身份使这本著作显得非常轻松,好看而不失学理。本书在法国创下两个月之内逾10万的销售佳绩,是法国受欢迎的
畅销书之一。
目录
引言
——欲望的皮肤
母兔
——作为母亲标志的衣服
小红帽
——一条超短裙如何令我从母亲身边逃开
背心与胸衣
——青春期的内衣变化
15岁
——遗传来的女性魅力
莉拉,克罗埃与其他人
——青少年的外表下隐藏着什么
参加舞会的美丽的女人
——姐妹间的衣服互换
婚纱
——丈夫的欲望
细微的变化
——如何掩饰情绪
不穿内裤
——如何活得毫不掩饰
相遇
——伴侣间的着装游戏
礼物
——为何女人永远无法满足
人总要经历两次死亡
——如何终摆脱情人
传统与质量
——服装的传承
购物狂
——决不空手而归
红色巨蟒
——一个迷人女性的内心世界
失去
——服装如何编织记忆
玛利亚·琳德
——重新找回的时间
黑色衣服
——掌控身体的欲望
如此漂亮的母亲
——如何拯救外表
作者介绍
卡特琳娜·茹贝尔,35岁,法国心理治疗师,就职于巴黎十三区的一家精神卫生机构,为青少年和成年人进行心理治疗。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坦白说,很多理论性的书籍读起来非常吃力。这本《请为我宽衣:日常衣着待业心理分析》则完全颠覆了我对心理学书籍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为轻松、自然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概念融入到了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衣服”这个载体上。书中的分析没有丝毫的评判色彩,而是充满了同理心。比如,它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人在待业期间会选择“刻意地打扮”自己,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随意穿搭”。书中并没有武断地说哪种更好,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两种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需求,比如前者可能是为了增强自信、获得外界认可,后者则可能是为了追求舒适、减少外界压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破旧衣物”时的角度。我曾经因为舍不得丢弃一件已经穿了很多年的旧毛衣而感到困惑,总觉得它承载了太多回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种“留恋”不仅仅是对物质的依恋,更可能是一种对过去时光、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某种状态的怀念,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自己“过时”的担忧。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细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瞬间,并且将其与心理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个非常了解我、并且能够穿透我内心深处的朋友聊天,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温柔地接纳自己。
评分坦白讲,起初我并没有对《请为我宽衣:日常衣着待业心理分析》抱有多大的期待。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层出不穷,很多都沦为“心灵鸡汤”或是照搬理论。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衣着”这一日常最普通不过的行为,与“待业心理”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巧妙地连接起来。作者的分析非常有层次感,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非黑即白”的解读。例如,书中关于““统一风格”与“混搭风格”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待业期间,突然热衷于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这可能是为了弥补身份的缺失,试图通过外在形象来强化“我是谁”的认同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待业期间,反而开始尝试各种“混搭”,这或许是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希望打破既有的束缚,去探索更多可能性。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生动,比如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待业期间,突然对某个特定的“配饰”产生特别的喜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洞察人心的钥匙。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流畅,没有冗余的词汇,却充满了智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接受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情绪和需求,并且以一种更宽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
评分购买这本书的初衷,纯粹是因为书名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从来没有想过,日常的衣着竟然能与“待业心理”之间存在如此深刻的联系。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从宏观的社会现象入手,而是聚焦于个体最直接的感官体验——穿着。作者的分析非常独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待业”等同于“失落”或“颓废”,而是通过对衣着选择的细致观察,揭示了待业者内心更复杂、更多元的情绪状态。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新衣服”与“旧衣服”的分析。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待业期间,反而会去购买大量的新衣服,这并非简单的“补偿心理”,而是可能源于对“新开始”的渴望,希望通过全新的外在形象来迎接新的机遇。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倾向于穿着“旧衣服”,这也许是一种对“安全感”的寻求,对熟悉的、舒适的旧事物保持依恋,以此来对抗未知带来的焦虑。书中举的例子非常真实,比如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待业期间,突然对某种特定的服装风格产生强烈的偏好。这些行为背后,都蕴含着非常丰富和值得玩味的心理信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厚的洞察力,让我读起来既觉得有趣,又觉得醍醐灌顶。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衣柜,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我自己。
评分刚拿到这本《请为我宽衣:日常衣着待业心理分析》的时候,我以为它会像许多心理学书籍一样,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理论模型和晦涩的术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极为生活化的视角切入,让我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穿这件衣服就意味着你是某种性格”,而是通过大量生活化的场景描写,引导读者自己去发掘衣服背后隐藏的心理密码。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舒适度”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穿得舒服”等同于“懒惰”或“不修边幅”,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情境下,对舒适度的追求如何反映了我们对安全感、自由度,甚至是自我接纳程度的需求。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偏爱宽松的家居服,那段时期,衣服不仅仅是遮体之物,更是一种自我安慰和情绪的“拥抱”。书中还提到了“色彩心理学”,但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穿什么颜色能招桃花”之类的肤浅解读,它更侧重于分析我们在特定时刻选择某种色彩的潜意识动机。例如,我发现自己在情绪低落时,会不自觉地选择暗色系的衣服,而这种选择,其实是内心在寻求一种“保护色”,一种避免被过多关注、与外界保持距离的防御机制。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娓娓道来,没有压力,只有惊喜。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衣柜,不仅仅是审视衣服本身,更是审视它们承载的我和我的过往。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待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负面的状态来解读,而是将之融入到更广阔的日常“衣着”语境中,巧妙地揭示了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尤其是面临职业转型或空窗期时,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困惑和挣扎。作者并没有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衣着选择的细腻观察,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职业套装”的解读,它并非简单地将职业装等同于“专业”或“严肃”,而是探讨了在“待业”状态下,穿着职业装的可能心理动机。有人可能是为了保持职业认同感,不让自己完全脱离“职场人”的角色;有人可能是为了给自己一种“随时可以出发”的心理暗示,以对抗待业带来的迷茫和焦虑。我自己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我上一份工作结束后,有一段时间我依然习惯性地穿着比较正式的衣服,那不仅仅是因为习惯,更是因为内心深处渴望抓住一份“身份感”,不让那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吞噬我。书中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例如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人在待业期间会突然热衷于购买新衣服,或是将衣柜进行彻底改造。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新开始”的期待,以及希望通过外在的改变来驱动内在的转变。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照自己,发现自己身上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且获得一种“被理解”的温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