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心理学

博弈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内藤谊人,赵萍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博弈论
  • 决策学
  • 行为经济学
  • 谈判技巧
  • 人际关系
  • 思维模式
  • 影响力
  • 策略
  • 游戏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5214
商品编码:2985919883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博弈心理学

定价:29.80元

作者:内藤谊人 ,赵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502152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同类好书推荐: ★微表情心理学:读心识人准到骨子里(揭露*隐蔽的心理秘密,洞悉*微妙的情绪真相!“西方阅人术之神”哈里·巴尔肯力作!只需一本书,俘获所有人,让你比FBI更专业!) ★逆袭心理学:《博弈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日本人和美国人都在用的上位术,让你赢得狡猾而不失风度! ★人气心理学:无往不利的高效能关系术(聚财先聚人气,挣钱先挣关系! 日本首席人脉构筑师、搭讪教父公开传授*受欢迎的沟通课。日本堂吉诃德、优衣库、松下电器、光通信、H.I.S等各大龙头企业送给员工的**本关系书。) 一本关于心理操控的百科全书,一本让你在职场、商场、情场无往不利的制胜宝典! 日本狡猾心理学家为你全方位揭秘心理博弈的秘密!用有趣的方式讲述高端的心理学,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拿来就用的博弈技巧! 是给别人洗脑,还是被别人洗脑?主导权在你手里!

内容提要


只用一句话如何有效说服别人?
笑容背后掩藏着怎样的陷阱?
怎样巧用错觉,使你的产品迅速被消费者认可?
如何瞬间提高决断力?
怎样引导并利用他人的情绪,把胜利导向自己?
如何扭转对方的思维,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如何瞬间提高决断力?
怎样引导并利用他人的情绪,把胜利导向自己?
如何扭转对方的思维,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金钱、物质,抑或权力,在这里都不是必要条件!只有读懂人心、攻克人心,才能操控整场心理博弈,把胜利导向自己!全书共分八章,从自身到他人,从理论到实践,全视角分析了心理博弈在不同场合的特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博弈心理学》,助你在打赢每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

目录


导 读 当博弈遇上心理学
前 言 抢占全“心”时代的博弈制高点

章 心理博弈,无处不在的思辨之战
1 情感冲动快于大脑思考
2 磨炼心理博弈技巧刻不容缓
3 错觉,隐藏的“杀手锏”
4 人的外在形象占九成比重
5 恐惧,一招制胜的说服力
6 留意笑容背后的意图
7 话题如何出卖一个人的内心
8 捧杀,强大的武器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2章 打赢与自己对阵的心理战
9 挑战,成功者永恒的坚持
10 对令你讨厌的人产生好感
11 巧用别人的羞耻心
12 别相信自己的估计
13 记忆的自我筛选功能
14 给大脑捏造记忆
15 瞬间和他人搞好关系的秘诀
16 好心情助你跨越障碍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3章 胜利者不说却在用的博弈法则
17 塑造强大的自己
18 扮演“有能力的人”
19 示弱,而后强大
20 反对者的自信与存在感
21 感到痛苦就想“钱”
22 炫耀,强者不需要的手段
23 寂寞者会买什么
24 如何瞬间提高决策力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4章 心理操控术之将对方掌握于股掌之间
25 恭维,安全高效的心理武器
26 告诉他“你行”,哪怕只是谎言
27 碰触,消除距离感
28 限制时间,让对方甘冒风险
29 “关键词”攻心术
30 显示稀缺性来吸引对方
31 使用人们没听惯的词语
32 找对求助对象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5章 化敌为友的“人术”
33 执行力比任何语言都有效
34 褒扬在人前,批评在人后
35 向你的敌人求助
36 扮演笨拙的自己
37 越是热络的人越会被厌烦
38 眼睛是心灵之窗
39 把笑“传染”给别人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6章 无往不利的高效交涉术
40 道歉务必附上理由
41 亮出心中的思量
42 吹嘘,用得好就是利器
43 黑色,威信与力量的象征
44 改一个有魅力的名字
45 “意料之外”带来的胜利
46 香气,无声无形的动人诱惑
47 让你的外国同伴代替你交涉
48 制造恐惧心理,迫使对方答应要求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7章 先读心,后攻心
49 不可轻信别人的拒绝
50 喧哗是为了掩饰失败
51 识破逢迎性笑容
52 迫使对方“伪善”
53 手和口一样善于“表达”
54 自如操控对话过程的恶劣招术
拿来就用心理学

第8章 扭转对方思维的进退策略
55 用“赠品”收买人心
56 小恩惠带来大便利
57 不可以过度相信判断力
58 用与众不同的事物引人注意
59 防止思维被某些语言绑架
60 拿出撤退的勇气
61 不要相信面前的人
62 欲望会扭曲判断
拿来就用心理学

结 语

作者介绍


内藤谊人,日本心理学家、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安捷鲁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以说服交流为主的社会心理学和以精神分析为主的临床心理学方面成就显著,被称为“日本狡猾的心理学家”“心理学之神”。他著书几十种,几乎本本畅销,在日本引起了狂热的心理学浪潮。
目前已引进出版的作品主要有《“蒙混”心理术》《说服力》《攻心说话术》《攻心说服力》《不会被人怠慢的技巧》《排队的收银台:哪一队走得快?》《黑礼仪,潜规则》等。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决策的迷雾: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边界》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内容充实、详尽,并避免使用明显的AI痕迹语言。 --- 决策的迷雾: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边界 引言: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完全揭示的宇宙。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选择构筑的世界里。从早晨的第一杯咖啡到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从市场投资的瞬息万变到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互动,每一个“是”与“否”,都将我们推向不同的未来。然而,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的理性。人类的决策过程,绝非教科书上描绘的那般清晰、逻辑分明。它更像是一场在幽暗迷宫中摸索前行的旅程,充满了直觉的闪光、情绪的陷阱,以及认知偏见的重重阻碍。 《决策的迷雾: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边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决策机制的力作。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的刻板假设,转而拥抱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以及社会学的前沿发现,旨在揭示我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以及为什么这些选择往往偏离了“最优路径”。本书的核心目标是绘制一幅关于人类判断力的全景图,帮助读者辨识决策中的盲点,从而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更审慎、更贴近自身真实利益的判断。 --- 第一部分:理性的坍塌——我们如何被心智捷径所误导 人类大脑为了应对信息爆炸和时间压力,进化出了一套高效的“启发式”系统。这些快捷方式在远古时代或许是生存的保障,但在现代社会,它们却成了系统性的思维错误之源。 第一章:启发式的双刃剑 本章详细考察了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一”(快思考)与“系统二”(慢思考)模型。我们深入探究了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在商业谈判和日常估价中的隐形力量。例如,为什么第一个报价往往决定了最终成交价的范围?我们还将分析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如何让我们过度依赖刻板印象,将小样本的随机性误读为宏观的必然性。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认知捷径如何在金融市场、医疗诊断甚至司法裁决中,制造出系统性的偏差。 第二章:被框架捕获的真实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本书着重探讨的现象之一。同一信息,被包装成“收益”与“损失”时,我们的反应截然不同。我们将剖析人们在面对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时的非理性恐惧——为什么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获得100元带来的快乐?通过对“损失厌恶”的细致解析,我们揭示了这种不对称性如何驱使个体做出过度的风险规避行为,或在面对沉没成本时,宁愿追加投资,也不愿承认失败。 第三章:记忆的重构与未来的扭曲 我们的决策基于对过去的理解,但记忆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主观的重构过程。本章聚焦于“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我们倾向于高估那些更容易被想起的事件的发生概率。无论是新闻媒体的密集报道,还是个人近期经历的强烈情绪冲击,都会扭曲我们对风险的感知。同时,我们探讨了“峰终定律”(Peak-End Rule),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一段经历的评价,往往只取决于最高点和结束时的感受,而忽略了中间过程的积累。 --- 第二部分:情绪的引力——欲望、恐惧与决策的燃料 理性决策理论往往忽略了人类最根本的驱动力——情绪。情绪并非决策的干扰项,而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第四章:情绪的温度计与决策的惯性 本章将情绪视为一种即时反馈系统。当面临不确定性时,焦虑和兴奋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风险偏好。研究表明,在高度焦虑状态下,人们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安全”路径,即使这可能错失高收益机会。反之,过度自信的情绪高峰则可能催生鲁莽的投机行为。我们还分析了“情绪传染”在群体决策中的放大作用,解释了股市泡沫和群体恐慌的心理根源。 第五章:身份认同与道德困境的拉扯 决策往往是身份的表达。我们选择什么,也在告诉世界我们是谁。本书深入探讨了“一致性需求”(Need for Consistency)如何迫使个体在已经做出的选择上投入更多资源,即使新信息表明该选择是错误的。此外,我们考察了社会身份如何塑造道德决策。在面临资源分配或公平性冲突时,我们不仅仅在计算成本收益,更是在维护或挑战我们所属群体的规范。 第六章:延迟满足的铁幕 “现在”总是比“未来”更有吸引力。时间折扣率(Time Discounting)揭示了人类对即时满足的强烈偏好。本章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储蓄、健康投资和长期规划如此困难。通过对“双曲线贴现”的研究,我们看到了短期享乐主义如何阻碍了长期目标的实现,并探讨了打破这种时间错位所需的认知策略和环境设计。 --- 第三部分:环境的塑造——驯服非理性,优化决策结构 认识到人类的非理性是本书的第一步;第二步,也是更具实践意义的一步,是如何设计环境来引导我们走向更优的结果。 第七章:助推的力量:温和的引导艺术 “助推”(Nudge Theory)理论提供了超越强硬干预的第三种选择。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巧妙地改变默认选项(Default Options)、简化信息呈现方式,来引导人们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例如在退休金计划、器官捐献或健康饮食的选择中。我们强调了“助推”的伦理边界:何时是温和的帮助,何时沦为隐性的操纵。 第八章:去偏见化的决策流程 既然我们无法消除思维偏见,那么我们能否构建一种流程来对其进行系统性“校准”?本书介绍了多种实用工具,包括“事前验尸”(Pre-mortem)——在项目开始前,假设项目已经失败,并反向推导失败原因,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盲点。我们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决策对赌”(Decision Audits)和建立异质性团队,来对抗群体思维(Groupthink)和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第九章:在不确定性中航行 真正的决策很少发生于信息完备的环境中。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面对“黑天鹅事件”和高不确定性时的人类反应。我们探讨了“贝叶斯推理”的直觉性障碍,并提出了如何在信息稀缺时,建立稳健的决策框架。这不是关于预测未来,而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弹性系统。 --- 结语:成为一个更清醒的决策者 《决策的迷雾》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套保证成功的万能公式,而是一张详细的认知地图。它引导读者穿越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界地带,理解我们决策的内在逻辑与缺陷。通过深入理解自身的思维陷阱,我们可以停止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直觉,转而用更结构化、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每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真正的自由,并非在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做选择,而在于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本书适合对象: 商业领导者、市场分析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希望提升个人判断力和减少日常失误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很好奇,尤其是在面对选择时,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决定。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许多疑问。《博弈心理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走进了决策的奇妙世界。书中关于“纳什均衡”的阐述,让我对合作与冲突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博弈场景,比如团体项目的协作,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生动地展现了当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如何可能达成一种稳定、但未必是所有人最优的状态。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一个关于“重复博弈”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长期的互动中,人们更有可能选择合作而非背叛。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工作中与同事的相处模式,原来那些长期合作的伙伴,并非仅仅是运气好,而是我们都在潜意识里遵循着某种博弈的逻辑。此外,关于“信誉”和“声誉”在博弈中的作用,也让我茅塞顿开。作者认为,在一个信息相对透明的环境中,一个人的行为会留下印记,而这种印记反过来会影响他未来的博弈结果。读完这些,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对人际交往和商业谈判都多了一份从容和信心。

评分

拿到《博弈心理学》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像许多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公式,然而,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没有让我感到任何不适,反而像一位老友在细心地跟我讲解生活中的种种奇妙现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囚徒困境”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作者更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生活化的例子,将它还原到了我们日常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中。比如,书中提到邻里之间争夺停车位的小事,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后来形成一种默契的轮流使用,这其中的博弈过程,简直是“囚徒困境”的活生生写照。我还被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市场交易、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层层剥开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尽量保护自己的利益。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某些谈判中的挣扎和困惑,原来背后都有如此清晰的心理学原理支撑。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没有丝毫卖弄学问的痕迹,仿佛作者是在和你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它不是一本用来“速成”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的“宝典”,每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洞见,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当我翻开《博弈心理学》,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关于如何“赢”的策略,但很快我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不止于此。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操控他人、或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攻略”,而是一本关于理解人性、理解合作与竞争本质的哲学启蒙。书中对于“信息透明度”对博弈结果影响的分析,让我深思。作者通过一些寓言式的故事,阐述了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信任如何建立,以及谎言的代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承诺”和“惩罚”在维持合作中的作用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许多社会规范中,都会伴随着相应的奖惩机制,而这些机制并非是压制,而是一种促进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书中还涉及了“重复博弈”以及“策略学习”的概念,这让我对长期关系的处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今天的选择,并非仅仅影响当下的结果,更会为我们未来的博弈埋下伏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却充满了智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比单纯地追求表面的胜利更加重要。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洞察人心的书籍都情有独钟,而《博弈心理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并没有像市面上许多心理学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描述心理现象,而是将心理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巧妙地融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决策与互动框架。书中关于“公共品博弈”的讲解,让我对集体行动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比如环境保护、资源共享等,揭示了为什么个体理性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以及如何设计机制来克服这种困境。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群体决策”的分析,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团队协作中,有时候会产生“群体思维”的偏差,以及如何避免陷入其中。此外,关于“声誉机制”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认为,一个良好的声誉,往往是长期理性博弈的结果,而一旦声誉受损,将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棋盘之上,而书中的智慧,则是我下好每一步棋的指南。它让我意识到,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商业活动中,理解他人的行为逻辑,并预判其可能的反应,是多么的重要。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我过去接触过一些心理学书籍,但大多偏向于描述个体情绪或认知偏差,而《博弈心理学》则将视角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决策上,这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博弈心理学》没有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用大量篇幅去讲晦涩的数学模型,而是将博弈论的核心思想,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书中对于“拍卖理论”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通过分析各种拍卖会上的竞价策略,以及卖家如何定价,让我对“稀缺性”和“价值感知”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甚至联想到自己在网上抢购限量版商品时,那种紧张又刺激的心情,原来背后也有着精密的博弈心理在运作。书中关于“讨价还价”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给出一套僵化的谈判公式,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我们在谈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态,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对方的心理来达成更优的结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参加了一堂生动的“谈判技巧”课程,而且是那种真正从人性深处出发的课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时而又像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朋友,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