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学科发展
  • 报告
  • 2012-2013
  • 学术研究
  • 社会科学
  • 教育
  • 趋势分析
  • 中国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65287
商品编码:298586148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定价:39.00元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046652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心理学会编著,介绍了心理学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2012-2013 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非本刊物)相关领域研究前沿概述 本篇综述旨在勾勒出在“2012-2013 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出版同期前后,全球心理学领域涌现出的重要研究方向、方法论革新以及跨学科融合的前沿动态。鉴于对特定报告内容的规避要求,本概述将聚焦于当时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与该时段发展脉络高度契合的几大核心领域,力求提供一份详实、深入的学术图景。 一、 认知神经科学的深入拓展与整合 在2012年至2013年期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正经历从单纯的“定位”到“连接组学”的重大转变。 1. 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的兴起与应用: 这一时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的精度显著提高,使得研究者能够更细致地描绘大脑功能网络的结构和动态连接。研究不再满足于识别特定任务激活的脑区,而是开始探索大规模脑网络(如默认模式网络DMN、执行控制网络)的整合与分离机制,尤其是在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复杂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中,连接组异常被视为关键的生物标志物线索。 2. 认知过程的计算模型: 计算认知科学迅速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利用贝叶斯推理、强化学习模型等先进的数学工具,对决策制定、记忆编码、语言处理等高级认知功能进行精确的、可检验的模拟。这些模型不仅描述了现象,更尝试揭示大脑信息处理的底层算法。 3. 脑电图(EEG/MEG)的时间分辨率优势的再挖掘: 尽管fMRI在空间分辨率上占据优势,但EEG和MEG在捕捉认知过程中的毫秒级时间动态方面不可替代。该阶段的研究加强了对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的深入解读,并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尝试从实时神经活动数据中解码认知状态,这为脑机接口(BCI)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深度交融 社会认知和决策研究在同期展现出强大的跨界整合趋势,特别是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相结合。 1. 归因与偏差的神经基础探究: 社会判断中的核心问题——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以及群体极化现象——开始被纳入神经科学的实验框架。研究集中于探索这些社会认知偏差在奖赏系统(如腹侧纹状体)和情绪调节网络(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中的神经表征,试图解释为什么在社会情境下,个体倾向于系统性地偏离理性预期。 2. 道德判断的直觉与推理模型: 道德心理学继续围绕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型”展开争论与深化。研究者们利用对情绪启动(如厌恶、同情)的测量,区分了道德判断中快速、情感驱动的直觉过程与缓慢、审慎的理性推理过程的神经差异。同时,对跨文化道德差异的研究也因全球化研究的便利性而有所增加。 3. 互惠性与合作的演化博弈: 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对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探索成为主流。经典的“囚徒困境”实验被扩展到更复杂的、具有声誉和长期影响的交互情境中。研究重点关注是什么样的认知机制(如心智理论能力、对未来回报的折扣率)驱动了人类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利他行为和合作策略。 三、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的生态情境化视角 在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焦点逐渐从单纯的症状分类转向对风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和生活情境干预。 1. 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机制研究: 2012-2013年前后,对“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以及个体应对逆境的能力(心理弹性)的兴趣达到高峰。研究开始从宏观的性格特质分析,转向微观的生物标志物(如皮质醇反应模式、特定基因多态性与环境交互作用,即GxE模型)以及认知重评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2. 心理治疗的机制性评估(Mechanisms of Change):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辩证行为疗法(DBT)等循证疗法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为什么有效”而非“是否有效”。这要求临床研究者设计更精细的实验来量化治疗过程中特定认知和情感过程的变化(例如,对负面情绪的接纳程度、自动消极思维的频率变化),并将其与临床结果进行关联。 3. 数字化干预与移动健康(mHealth)的初步探索: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利用技术平台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监测的初步研究开始出现。这包括使用应用程序(Apps)提供认知训练、情绪日记记录,以及远程监控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波动,为大规模、低成本的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 发展心理学中的“动态系统”观 发展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儿童早期发展研究,开始更多地采纳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的视角。 1. 运动-认知耦合: 研究不再将运动技能发展和认知发展视为并行的独立轨迹,而是探讨身体运动(如爬行、行走)如何作为信息输入,促进空间认知、注意力控制和因果推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例如,对婴儿主动探索行为(active exploration)与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 2. 依恋与压力反应的生命周期视角: 对依恋理论的研究超越了童年期,开始深入探讨早期依恋模式如何通过慢性压力反应系统的差异(如HPA轴敏感性),塑造青春期乃至成年期的社会关系质量和应对压力的方式。此时,环境毒性因素(如童年逆境经历ACEs)对健康结果的长期影响模型被广泛讨论和验证。 总体而言,2012-2013年是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趋向精细化、模型预测能力增强、以及与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深度交叉的时期。跨学科的整合,特别是与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结合,成为推动学科前沿发展的核心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心理学研究的宏伟殿堂。在2012-2013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它精确地捕捉到了学科发展的脉搏,让我得以一窥那些前沿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推动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到社会心理学领域对群体行为的深刻洞察,再到发展心理学对生命周期中个体变化的多角度解读,这份报告都提供了详实而精辟的论述。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方法论创新的关注,作者们不仅列举了新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脑成像技术、大数据分析等,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方法如何影响我们对心理现象的理解。此外,报告中对跨学科研究的强调也令人耳目一新,它展示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如何相互借鉴、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学术盛宴,每一篇章节都充满了启发,让我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两年学科进展的总结,更是一份指引未来方向的宝贵文献。

评分

这份《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给我带来了一种“整体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一个具体心理学分支的介绍,而是描绘了一幅心理学学科在那个时间段内全景式的图景。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独立的领域,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是如何在更宏大的理论框架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报告中对“转化研究”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产生实际效益,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作者们在讨论研究进展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这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所蕴含的价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然后尝试用报告中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它们,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非常棒。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地图,为我勾勒出了当时心理学研究的大致轮廓,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方向。

评分

翻开《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学术激情的年代。报告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梳理了当时心理学界涌现出的关键议题和重要成果。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应用心理学”的关注,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挑战,例如在教育、健康、组织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实践。作者们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心理学理论如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提升福祉。报告中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梳理也尤其引人注目,它记录了本土研究力量的崛起,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心理学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地域性的视角,为我理解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报告中对伦理问题和研究诚信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们对学科健康发展的深切关注,这在任何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心理学发展轨迹的独特窗口,让我看到了学科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上的双重拓展。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读物。《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将庞杂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划分成几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具体研究时,不仅仅是罗列成果,还会深入分析其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以及潜在的局限性。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结论。报告中对于一些新兴研究方向的预测也相当精准,比如当时对“积极心理学”和“互联网心理学”的关注,如今看来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出的某个观点而停下来思考,甚至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原始文献。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心理学的奥秘。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信息,更在于激发思考,培养科学精神。

评分

这本书并非是那种轻松易读的普及读物,它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和深度。在《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中,我看到了心理学研究者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本质,又是如何设计精巧的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报告中对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讨论,虽然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晦涩,但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量化研究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它揭示了心理学是如何从一门哲学分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高度实证化的科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元分析”和“系统性回顾”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研究者如何通过整合大量零散的证据,来形成更全面、更可靠的结论。此外,报告中对学科发展瓶颈和未来挑战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在不断自我审视和反思中前进。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科学是如何运作的”的深刻学习,它让我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它背后有一群严谨、审慎、不断追求真理的研究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