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修订版) |
| 丛书名: | |
| 作者: | 钱亦平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6600885 |
| 出版年份: | 2017年1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35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8元 |
| 实际重量: | 680g |
| 新旧程度: | 全新正版 |
钱亦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1995—2001)、艺术管理系主任(2003—2006)。研究领域:作品分析、体裁学、曲式发展史。学习和工作经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8—1965)、本科(1965—1970)、研究生班(1979—1982,导师钱仁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71—1979)、莫斯科音乐学院访问学者(1990—1991,导师瓦·尼·赫洛波娃)。199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博士13位、硕士36位,其中9人次获上海市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奖。出版著述和教材十余部,涉及音乐史学、音乐分析学、音乐体裁学、音乐形态学等领域。《音乐作品分析》课程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百门。精品课程”,《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著)和《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亦平著)分别于2003年和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教材一等奖;《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钱亦平、王丹丹著)2007年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和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三等奖;2011年获“第六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12年学术论文《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获得“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获2013年度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文艺人才奖”。
王丹丹,女,文学博士,1975年出生于上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成员,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成员,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会和音乐分析学会会员。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音乐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音乐学写作。已出版教材和专著7部,代表作《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外国音乐简史》《欧洲音乐简史》(修订版)、《西方音乐史习题集》《巴赫<b小调弥撒>音乐风格研究》等。与钱亦平教授合作的专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曾获得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科研成果评奖“教材一等奖”、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三等奖、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欧洲音乐简史》(修订版)2008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代表性学术论文《西方音乐体裁发展概要及体裁研究的意义》《音乐与诗》《崇高心智的“言说”艺术——被低估的“音乐修辞学”》《重复言说的音乐艺术——变奏手法的修辞内涵》刊登于全国中文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和《音乐艺术》。重要科研项目有:教育部科研项目《曲式发展史纲要》(2007)及上海市教委创新科研项目《欧洲音乐形态结构的修辞学研究》(2013年重点项目),2008年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称号,2010年获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称号。
前言
修订版前言
章绪论
一、音乐的体裁
二、西方音乐发展史和西方音乐体裁的发展
三、音乐的形式
四、体裁与曲式
第二章中世纪的音乐体裁及形式
节中世纪的单声宗教体裁
1.格里高利圣咏
2.附加段
3.继叙咏
4.圣母悼歌
5.圣母颂歌
第二节中世纪的宗教剧
教仪剧
第三节中世纪的单声世俗体裁
一、中世纪的世俗诗歌
二、云游诗人和流浪艺人的歌曲
三、游吟诗人及其歌曲体裁
(一)法国南部与北部的游吟诗人
(二)法国南部游吟诗人的诗歌体裁形式
1.坎佐
2.西尔旺特
3.田园恋歌
4.破晓歌
5.对话歌/辩论歌
6.挽歌
四、法国北部游吟诗人的诗歌体裁形式
1.维勒莱
2.回旋歌
3.叙事歌
4.行吟歌体
五、意大利的诗歌体裁形式
1.劳达赞歌
2.巴拉塔
六、西班牙的诗歌体裁形式
1.坎蒂加
2.维良西科
七、德国的诗歌体裁形式
第四节中世纪的多声音乐体裁
1.克劳苏拉
2.经文歌
3.孔杜克图斯
4.打呃歌
5.弗罗托拉
6.卡农曲
第五节“新艺术”时期的体裁
1.曲
2.追唱歌
3.轮唱歌
4.埃斯坦比耶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体裁及形式
节声乐曲
1.尚松
2.维拉内拉
3.牧歌
4.弥撒曲
第二节器乐曲
1.前奏曲
2.变奏曲
3.托卡塔
4.利切卡尔
5.坎佐纳
6.幻想曲
7.田园曲
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及结构
节声乐体裁
1.正歌剧
2.清唱剧
3.康塔塔
4.受难曲
5.艺术歌曲
第二节器乐体裁
1.奏鸣曲(
2.室内乐
3.协奏曲
4.序曲
5.古组曲
6.随想曲
7.创意曲
8.赋格
9.管风琴众赞歌
第五章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体裁及结构
节歌剧
1.大歌剧
2.意大利谐歌剧
3.法国喜歌剧
4.德奥歌唱剧
5.英国民谣剧
6.西班牙萨苏埃拉
7.轻歌剧
8.乐剧
第二节交响曲
第三节交响诗
第四节特性小曲
1.无词歌
2.音乐的瞬间
3.即兴曲
4.船歌
5.夜曲
6.叙事曲
7.进行曲
8.小夜曲
9.狂想曲
10.练习曲
11.摇篮曲
12.幽默曲
13.新事曲
14.传奇曲
15.嬉游曲
16.遣兴曲
17.间奏曲
18.阿拉伯风格曲
19.练声曲
20.谐谑曲
21.回旋曲
第五节舞曲
一、西班牙舞曲
1.帕萨卡里亚
2.夏空
3.凡丹戈
4.波莱罗
5.哈巴涅拉
6.霍迭
7.塞吉迪亚
8.萨拉班德
二、葡萄牙舞曲
福利亚
三、法国舞曲
1.小步舞曲
2.加沃特
3.布雷舞曲
4.帕斯比耶
5.缪塞特
6.方阵舞
7.沙龙舞
8.卢尔
9.利戈顿
10.吉格
四、意大利舞曲
1.帕凡
2.帕萨梅佐
3.塔兰泰拉
4.福尔拉纳
5.西西里舞曲
6.萨尔塔雷洛
7.加亚尔德
8.库朗特
五、德奥舞曲
1.阿勒曼德
2.圆舞曲
3.加洛普
4.连德勒
六、波兰舞曲
1.马祖卡
2.波洛奈兹
3.库亚维亚克
4.奥别列克
5.克拉科维亚克
七、捷克舞曲
1.波尔卡
2.富里安特
3.索塞卡
4.斯科契
八、俄罗斯舞曲
1.戈帕克
2.特列帕克
3.列斯津卡
4.伊斯拉美
5.卡玛林斯卡亚
九、英国舞曲
1.对舞
2.苏格兰舞
十、挪威舞曲
哈林
十一、匈牙利舞曲
1.恰尔达什
2.维尔本科斯
十二、阿根廷舞曲
探戈
第六节音乐会序曲
第七节近代组曲
第八节音乐剧
参考文献
后记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修订版)》讲述了西方自中世纪至近现代的重要音乐体裁,分为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及浪漫主义时期四大部分,涉及声乐、器乐多种体裁形式,由钱亦平和王丹丹两位教授合作完成,是西方音乐体裁研究的经典教材性著作。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古典的严谨气质,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正典”的份量感。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在讨论“形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强迫症般的精确性。比如,它对“变奏曲”这一形式在不同时代下的结构变化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到勃拉姆斯后期的变奏,每一种变奏手法背后隐藏的作曲家意图,都被剥丝抽茧地展示出来。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音乐的“内部逻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我过去听音乐会时,总觉得交响诗很自由奔放,但这本书却能帮我找到隐藏在看似自由之下的结构线索,原来即便是最“浪漫”的音乐,也离不开严谨的形式支撑。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教授”如何去“阅读”音乐本身,培养了一种批判性的聆听视角,非常适合想从爱好者升级到深度鉴赏者的读者。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在想,一个作者要对西方音乐体裁的演变有着怎样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如此条分缕析的作品。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颠覆认知”的地方,在于它对不同音乐时期审美取向的深度解读如何反作用于体裁的构建。例如,从巴洛克时期的“装饰性”到古典主义的“清晰性”,这种审美倾向如何直接影响了协奏曲中乐队与独奏乐器的关系处理,以及乐章布局的调整,作者描绘得非常清晰。它没有满足于仅仅介绍“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演变”。这种探究背后的驱动力,即哲学、社会和技术层面对音乐形式的塑造,是这本书的亮点。它成功地将音乐史从孤立的艺术史中抽离出来,置于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中进行考察,读来让人觉得充实而有启发性,完全摆脱了传统音乐史书的沉闷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评分说实话,我手里收藏了不少关于西方音乐史的书籍,但很多都是侧重于某一段时期或某一类作曲家的宏大叙事。而这本修订版,恰恰弥补了我在“体裁”和“形式”这一核心技术层面的知识空缺。它对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各个部分的内涵与功能解构得尤为精妙,简直像一本音乐建筑学的蓝图解析。读完后,我再回听海顿的弦乐四重奏,那些看似简单的重复和对比,背后蕴含的结构逻辑一下子变得清晰可见,那种“恍然大悟”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作者的笔触在宏观趋势和微观结构之间切换自如,既能描绘出整个世纪的风格流变,也能聚焦到某一个引子或呈示部的结构变化上,这种平衡感拿捏得极好。对于想要真正掌握西方音乐的“骨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深度阅读的良伴,值得反复品读和参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作者在资料整合和逻辑建构上的巨大功力。它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音乐欣赏入门读物”,而是扎扎实实、有理有据的学术梳理。我注意到,在探讨歌剧的“正剧”与“喜歌剧”的边界消融时,作者引用的文献和案例分析都非常精准到位,这让我得以跳出过去那种非黑即白的传统认知。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边缘”体裁的关注,比如室内乐和清唱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变迁,这些往往是其他通史类著作容易一带而过的地方。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挖掘这些体裁内部的张力和生命力,使得整个西方音乐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尤其是在提到浪漫主义后期对曲式规范的突破时,那种“旧瓶装新酒”的挣扎与创新,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段落,仿佛能感受到作曲家们在既定框架下寻求自由表达的巨大思想斗争。这本书的学术厚度毋庸置疑,但行文又不失温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评分这本音乐史的脉络梳理得实在太清晰了!我一直觉得西方音乐史浩如烟海,各种流派和风格交织在一起,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盏明灯,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年代划分和作曲家罗列上,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内部结构”。比如,它对奏鸣曲式的演变,从早期的结构松散到古典时期的严谨对称,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张力释放,剖析得入木三分,让你在听巴赫的赋格和贝多芬的交响乐时,不再是“听个热闹”,而是真正理解了音乐织体是如何被编织和解构的。作者的叙述语言很有画面感,即便是复杂的对位法技巧,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这对于非专业出身,但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关联性探讨,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时代精神的投射,这一点从文艺复兴的复调艺术到后来的序列主义,都被拿出来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对西方音乐的整体发展有了一种宏观而又细致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