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看见声音:走进失聪人的寂静世界(奥利弗 萨克斯——“探索者”系列)
定价:42.00元
作者: 奥利弗·萨克斯,韩文正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8664781
字数:
页码:2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J.K.罗琳、理查德·道金斯敬意推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曙山、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精彩解读并撰写推荐序。奥利弗·萨克斯被书评家赞为20世纪难得一见的“神经学专家”,也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他的这一系列“探索者”读本在欧美畅销近30年,不断再版,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风靡欧美的经典认知读物。
n·在这本书中,他探索了失聪人世界的种种面向--访谈失聪人士及其家庭,造访聋哑学校,深究他们的历史。他写道:“如今我必须以新的、种族的观点去看待他们,他们是拥有独特的语言、感知与文化的人。”
n·萨克斯根据自己与失聪人士的交流,将他们特殊又充满坎坷的经历展现了出来,以及手语这种视觉语言的存在,让我们见识到了大脑潜能的丰富。萨克斯说:“我们用眼睛看世界,也用大脑看世界。用大脑看,也就是常说的想象。我们熟悉自己的想象模式,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的行为,并将伴随一生。”
n内容提要
人,是语言的产物。当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他以为凡是人都有思想能力。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却忘了,人是用语言来思想。没有了语言能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看见声音》带我们进入了失聪人的世界,讲述了他们在语言上所面对的艰酷挑战以及种种困难,探索了这个世界的种种面向,以及人何以为人。萨克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异国度之门,他人是一面镜子,从他人身上,我们能更好的看自己。
n目录
推荐序1 姬十三
n推荐序2 蔡曙山
n作者序
n章 走入寂静
n第二章 人性与语言
n第三章 无声的怒吼
n延伸阅读
n作者介绍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 (1933,7—2015,8),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教授。他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纽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是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乔治敦大学等多所学府的荣誉博士,也是古根汉学术奖获得者,还被英国女王授予高级骑士勋章。他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供稿,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胜作家。因其在文学和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萨克斯荣膺霍桑登奖、乔治·波克奖,以及专门授予科学作家的刘易斯·托马斯奖。
n文摘
章 走入寂静
n人们对失聪者的了解近乎无知。耳聋是“人类悲惨的境遇之一”——约翰逊博士曾经如此形容,可见我们对失聪的理解还不如一位1886年,或者1786年的老学究;除了无知,心态也很冷漠。近这段日子,我跟许多人聊起这个话题,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么回答:“耳聋!我不认识哪个失聪者,从没想过这码子事儿!失聪者有什么好研究的?”才不过几个月前,我的反应也是如此。
n自从收到一本莱恩寄来的巨著《当心灵倾听:一部失聪史》,我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初翻阅时没抱多大期望,很快就开始感到惊讶,接下来更让我瞠目结舌。我和同事、好友拉平医生聊到这方面的问题,她亲炙失聪者已有25年。我开始去了解一位天生失聪、才华横溢的同事,在这之前,我总认为她的才能是理所当然;我平生首度替聋哑的病人看病;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同样由莱恩所编纂的失聪者回忆录合辑《失聪的经验》(The Deaf Experience)以及格罗斯的《人人用手语》(Everyone Here Spoke SigLanguage),等等。如今,我有一个书架堆满了半年前我还没想过,甚至还不存在的主题的书,也看了几部以失聪者为主题的感人电影。
n还有一件在前言中已提到的事。1969 年, 诗人奥登(W. H.Auden)送我一本南非诗人、小说家莱特(David Wright)的自传体回忆录《失聪》(Deafness),作者7 岁起就失去听觉。“保证你会爱不释手!”奥登向我大力推荐,“这本书精彩绝伦!”那本是奥登自己买的书,他在书中加了批注(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替这本书写过书评)。当时我只是随便一翻,没多费心思研究。不过现在我重新发掘。
n首先,莱特是以亲身经历——而非以史学家或学者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个主题;此外,他不是读者眼中的“异类”,读者多少可以体会作者本人的感受。作者成功扮演了桥梁的角色,我们踏入一个未知的世界。比起18 世纪瘖哑人士的著作,该书浅显易懂,堪称探索聋哑世界的入门宝典。他在书中接近尾声处如此写道:
n由聋人所写有关失聪的书籍屈指可数。即便如此,思及我在失聪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讲话,因此要想象生来世界便是寂静无声以及到达懂事年龄却还缺乏沟通工具的心境,我不会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仅仅是试着掂掂《约翰福音》的开宗明义有多沉重:“太初有道。”(I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若是没有语言作为工具,一个人该如何塑造自己对事物的观念?
n就是在语言与思想的关联中,形成了深层的基本问题,让我们去思索天生失聪或早年失聪者所面临的境况。
n就字面意义来看,“失聪”这个字眼相当含糊,或者说过于笼统,以至于忽略了失聪其实具有不同的程度,而此差异具有性质上,甚至是“实存”(existential)的含义。比方说,全美约有1500 万人患有重听的毛病,必须通过助听器材的辅助才能听到一些话语,而对他们讲话也需格外谨慎和有耐心。许多长辈都属于这一类人——一个世纪前,他们用一支小听筒紧贴着耳洞,如今换成了助听器。
n某些人属于“严重失聪”,其中许多人是由于罹患耳疾或早年受到创伤所致;但就如同重听患者,利用当今各种个人化、计算机化的精巧助听仪器,他们多多少少还是听得到一些声音。后,有些人是所谓的“全聋”(perfoundly deaf,有人也称之为stone deaf)——无论通过什么高科技的精密仪器,也听不到只言片语!他们无法以一般的方式沟通,只能读唇语(莱特就是如此)或使用手语,或是两者并用。
n失聪的程度固然重要,失去听力时的年纪(或成长阶段)更为关键。据莱特的说法,他在学会说话之后才失去听力,但对于在学语阶段前就没有或丧失听力者的感受,他不能体会,连想象也办不到(这个说法千真万确)。除了前面的引述,他也在书中提到这一点。
n以失聪时的年龄来看——假设我的耳聋是命中注定——我还算是相当幸运。到了7 岁的年纪,小孩子对语言已有基本的掌握,就如我一样。以自然的方式学会讲话,又是另一项优势——发音、语法、抑扬顿挫、常用词语,早已通过耳朵印入我的脑海。我学会了基本的词汇,再通过阅读加以充实,过程并不困难。换句话说,假设我是天生或在更小的年纪就失去听力,就完全无法培养这些能力。
n莱特也在书中提到,每当他看见对方的嘴唇动作和面部表情,阵阵的“幻音”就闪烁在耳际;看到树枝随风舞动,仿佛又能“听见”风吹的飒飒声响。对于这种经验的首度出现——伴随听觉的失去随即发生——他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
n初发作的时候,其实很难察觉,因为我的眼睛开始不自觉地将动作转化为声音。母亲大半时间都陪伴在我身边,她所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了解。这也是理所当然!虽然我对此没有自觉,其实我一直都在读她的唇语。每当她开口说话,我似乎都能听到她的声音。这种假象持续了好一阵子,甚至持续到我明白这纯属某种假象之后。包括父亲、表弟、每个我认识的人,还在发出阵阵幻音。直到我出院之后,这层假象才逐渐破灭。我开始了解,这是习惯和记忆所投射的想象。有一天我和表弟聊天,他突然灵机一动,讲话时用手捂住嘴巴——世界一片寂静!
n从那一刻起我就发现,如果看不到,我就听不见。莱特明明知道自己“听见”的声音是一种“假象”——“习惯和记忆的投射”,但在失去听力几十年之后,这种声音在脑中仍旧活灵活现。对于莱特和许多先具备听力之后才失聪的人们来说,这个世界照样洋溢着音籁声响。虽然就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类声音的确是“幻觉”。
n一出娘胎或在学会讲话之前的婴儿时期就丧失听觉的感受,这又是另一回事,且对一般人(甚至是学会说话之后才丧失听力的人——正如莱特)来说,实在难以想象。就本质上来说,这类人士另成一派。他们一辈子从未听见一点声音,没有丝毫听觉的记忆或联想,更别提什么幻音!他们处在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光是在美国,天生的聋哑人士就高达25 万之多,约占全球儿童的千分之一。
n本书讨论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人,因为他们的处境与历经的种种苦难如此独特!但何以如此?人们倾向于认为失聪的痛苦远不如失明,认为它不过是一种不便、妨碍,或是感官障碍,极少能深切体认失聪者痛苦绝望的心境。
n……
n序言
作为一个对人类大脑运作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讲述特殊感知体验的书籍所吸引。奥利弗·萨克斯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他擅长将晦涩的医学案例,转化为充满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故事。此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失聪”,一个我虽然不曾亲身经历,却一直对其中蕴含的生命体验感到好奇的领域。而“看见声音”这个极具诗意的书名,更是点燃了我阅读的欲望。它挑战了我们对“听见”的传统定义,暗示着一种超越了声波振动的感知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一个人无法用耳朵接收声音时,他的大脑会如何重塑这个世界?他会如何“看见”那些本应被听见的事物?这不仅仅是对失聪者生理体验的关注,更是对人类适应性、创造力和感知边界的一次深刻探索。我期待着,萨克斯医生能够再次用他那充满智慧和同情的笔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寂静”世界的大门,让我去理解那份独特而又丰富的生命图景。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奥利弗·萨克斯。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未知领域的旅程。我一直对人类心智的奥秘充满好奇,而萨克斯医生,这位伟大的神经学家和作家,总能以他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故事。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声音”,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感知,却在失聪者的世界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我不禁开始想象,当视觉、触觉,甚至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来弥补听觉的缺失时,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那些我们用耳朵去捕捉的声音,在他们那里,又会以何种奇特而深刻的方式被“看见”?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它挑战了我们惯常的感知边界,邀请我们去重新定义“听见”的含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失聪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沟通、关于感知、关于人类适应能力的深刻探讨,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其中。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奥利弗·萨克斯”这个名字。他的书,总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复杂的科学问题,变成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那种不带评判,只是纯粹地去理解和描述的笔触。这次他关注的是“失聪”,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但却影响着无数人生活的议题。而“看见声音”,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和探索的张力。我很好奇,当传统的听觉通道被切断后,人类的感知系统会如何自我调整?那些我们用耳朵捕捉到的信息,在失聪者那里,又会以何种形式被“翻译”和“解读”?这不仅仅是关于生理上的障碍,更是关于认知、关于沟通、关于人类如何去适应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的深刻命题。我期待着,萨克斯医生能再次以他独特的视角,带我进入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世界,去感受那份“寂静”中蕴含的独特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对萨克斯医生所描述的那些“非常规”的神经现象深感兴趣。他笔下的案例,总是在挑战我们对“正常”的定义,让我们重新审视人脑的奇妙与复杂。这次,他的目标是“声音”和“失聪”,这是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领域。作为一名听力健全的人,我常常会忽视声音的重要性,直到某个瞬间,我才会意识到,声音早已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情感的共鸣,是空间感的构建,甚至是记忆的锚点。那么,当这扇门被关闭时,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失聪者又是如何去“感受”和“理解”这个本应充满声音的世界的呢?这本书的标题,“看见声音”,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暗示了一种非传统的感知方式,一种将听觉经验转化为视觉或其他感官体验的奇妙过程。我非常期待萨克斯医生能用他一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洞见,为我们揭示这个隐藏在寂静之下的,色彩斑斓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
评分读这本书的动机,其实源于一次偶然的电影观看。电影中,主角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听力,整个世界的声响瞬间消失,只剩下无边的寂静。那份突如其来的隔绝感,那种被世界“抛弃”的孤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开始思考,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人们是如何维系联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理解彼此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手语交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感官的重塑。而奥利弗·萨克斯,总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人类经验中的独特角落,并以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温暖的文学情怀,将之娓娓道来。他的“探索者”系列,也一直是我的心头好,每一次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对世界的更深一层理解。这次,他将目光聚焦于“看见声音”,这个概念本身就足够令人着迷。我很好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在失聪者的世界里,究竟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的?是视觉的联觉?是触觉的振动?还是更抽象的心理图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全新感官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