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插图目录
图解目录
撰稿人简介
致谢
缩略语
绪论
第-部分音乐理论的学科划分
一、领域的界定
二、“实用音乐”:作为教学的音乐理论
三、音乐理论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思辨性传统
四、希腊音乐理论
五、古代音乐理论向中世纪的传播
六、中世纪的测弦学
七、调音与调律
八、谐音学在科学革命中的作用
九、从音响学到乐音心理学
十、音乐理论与数学
第三部分规章传统
A定位音高空间
十一、早期中世纪的音符、音阶与调式
十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调式理论:理论性、作曲性和编辑性的观点
十三、17世纪音乐理论中的调性组织
十四、19世纪音乐思潮中的调性空间与转化的二元论
B作曲理论
十五、中世纪的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和对位
十六、文艺复兴时期的对位法教学
十七、演唱与演奏理论
十八、攀登帕纳萨斯山:1725年的对位理论的先驱者与继承者
十九、十二音理论
C时间
二十、节奏符号的演变
二十一、18和19世纪的音乐节奏理论
二十二、20世纪理论中的节奏
D调性
二十三、调性
二十四、拉莫与18世纪的和声理论
二十五、19世纪的和声理论:奥一德遗产
二十六、海因里希·申克
第四部分描述性传统
A音乐分析模式
二十七、音乐与修辞
二十八、曲式
二十九、主题与动机分析法
B音乐心理学
三十、动能论
三十一、音乐心理学
作家索引
主题索引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是第-部用英文出版的西方音乐理论的综合史。它是由音乐理论家与史学家协作完成的一个项目,《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对从古希腊开始直到的丰富的音乐理论思想的全貌进行了描述。考虑到音乐理论作为一个历史主题所拥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章节是在所限定的领域内按照年代顺序描述的;另外一些章节是从概念方面进行描述并跨越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三十一章的内容是对历史音乐理论这一迷人和复杂主题的概括。为了强化内容,《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配有丰富的图解、图表、谱例和详尽的索引,并且补充了全面的文献目录,无论对学生还是学者而言,《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将是一份无价的资源。
编辑推荐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有关西方音乐理论著述的历史的详尽描述,而且也对这些著述的性和重大意义提供了深刻的评判。托马斯·克里斯坦森撰写的《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原版引进)》三十一章的内容是对历史音乐理论这一迷人和复杂主题的概括。 作者简介 作者:托马斯·克里斯坦森(Thomns Christensen) 译者:任达敏 托马斯·克里斯坦森是芝加哥大学的音乐和人文学教授,他足《拉莫和法国启蒙时代的音乐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作者。他于1999年当选为美国音乐理论协会的主席,他还在艾奥瓦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职。 任达敏,1956年出生于天津,现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及武汉音乐学院外聘教授。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作曲和音乐文献翻译工作。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乎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面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美学”与“理论”之间关系的探讨。例如,在分析古典主义时期的均衡与清晰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启蒙运动的哲学思想作为背景支撑,使得对奏鸣曲式结构严谨性的理解,上升到了对那个时代理性精神的赞颂。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理论的认知边界。书中的图表和示例,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每一个都经过了精心挑选,直击要害,能够瞬间点明复杂的概念。不过,这也意味着,如果读者没有良好的乐理基础,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吃力,它对读者的预备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几乎不容许有概念上的跳跃。
评分初翻此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排版和装帧的考究,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装帧的质地和内文的字体选择,都体现出对知识载体的尊重。内容上,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理论的“发生”过程置于首位,而非仅仅是“是什么”。比如,在讲解调性体系的最终确立时,它并未将“固定音高”视为理所当然,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从五声音阶到教会调式,再到大小调体系过渡中的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不确定性”时期。这种对过程的重视,使得理论的出现更具历史必然性而非偶然性。它成功地将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编织成了一张密不可分的网,让我意识到理论的诞生往往是为了解决当时音乐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非凭空想象出来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像是在面对一位博学而又略显严谨的导师。它没有刻意迎合初学者的接受程度,而是直接深入到核心概念的剖析之中,这对于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中世纪记谱法演变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去考证那些符号的起源和意义,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文字的密度相当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构建作者描述的那个理论场景,有时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来辅助理解。这种需要主动思考和消化的过程,虽然耗费精力,但最终带来的知识积累是扎实的、不可替代的。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与学术专著的结合体,适合希望深入钻研而非泛泛而谈的读者。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理论发展史的书籍,读下来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学之旅。作者的叙述流畅且富有洞察力,对西方音乐从早期到近现代的演变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在探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构建与和声语言的形成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精妙的结构。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音乐家及其理论贡献的介绍,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阐释,使得那些枯燥的理论似乎都染上了鲜活的色彩。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音乐形式演变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奏鸣曲式在不同作曲家手中的变奏与发展,那种细微的差别被捕捉得十分到位,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想要去听相应的范例来印证。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人对西方音乐的“为什么是这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在乐理课本上学到的那些孤立的规则。
评分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有种拨开迷雾、洞见本质的快感。它对十九世纪晚期调性瓦解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视为对传统的决裂,而是将其置于瓦格纳以来和声张力累积的必然终点进行分析。那种对“终结”与“开端”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令人拍案叫绝。整本书的逻辑线索非常清晰,像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牵引着读者的思绪穿越纷繁复杂的音乐史料。虽然全书信息量巨大,但其叙事节奏控制得当,避免了阅读疲劳。它不仅仅是在教授理论规则,更是在传授一种审视音乐现象的思维方式,一种追溯源头、理解演变的学术精神,这才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