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理论
音高元素
键盘与八度音区
五线谱记谱法
大调音阶
大调调号
小调音阶
小调调号
音级名称
音程
纯音程、大音程、小音程
增音程与减音程
音程的转位
协和与不协和和声音程
小结
拓展学习
节奏元素
节奏
时值符号
拍子与速度
节拍
拍子的细分
单拍子拍号
复拍子拍号
拍号综述
更多的时值符号
小结
拓展学习
三和弦与七和弦概述
导言
三和弦
七和弦
和弦的转位
转位标记与数字低音
字母标记
在不同织体中辨识和弦
小结
拓展学习
第四章 大调和小调的自然和弦
导言
小调音阶
大调的自然三和弦
小调的自然三和弦
大调的自然七和弦
小调的自然七和弦
小结
拓展学习
自然三和弦
第五章 声部进行的基本原则
导言
旋律线
和弦的记谱
单个三和弦的声部写作
平行进行
小结
拓展学习
原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导言
同和弦反复原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根音四(五)度关系原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根音三(六)度关系原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根音二(七)度关系原位三和弦声部写作
乐器音域及移调乐器
小结
和弦外音(1)
导言
和弦外音分类
经过音
邻音
延留音与上行延留音
简单织体的修饰
数字低音与字母标记
小结
和弦外音(2)
倚音
规避音
邻音组
先现音
持续音
和弦外音分析中的特殊问题
小结
拓展学习
自然七和弦
第十三章 V和弦
导言
声部进行的一般原则
原位V和弦
三声部中的V和弦
V和弦的其他解决
转位V和弦
V和弦
V和弦
V和弦
七音的到达
小结
II和弦与VII和弦
导言
II和弦
大调VII和弦
小调VII和弦
小结
……
四部分半音体系(1)
五部分 半音体系(2)
六部分 20世纪音乐概述
巨牛图书专营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在“颜值”上就得让人愿意捧读。拿到手里分量十足,那种扎实的纸张质感,摸上去就知道印刷和装订都是上乘之作。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不至于过于刻板。尤其是那些乐谱的示例,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和声进行和对位线条,也能一目了然。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结构,它似乎遵循了一种非常线性的、循序渐进的逻辑,从基础的和声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宏大、更复杂的二十世纪音乐思潮的梳理,这种编排方式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因为它避免了知识点之间的断裂感。而且,听说这版还附带了CD,这一点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至关重要,光靠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耳朵的训练才是王道,这无疑是大大提升了学习体验的“杀手锏”。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都体现出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人对接下来深入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教学设计中,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特点是它对“学习障碍”的预设和化解。我记得以前学习对位法时,总是在某个特定的转调或导向属和弦的环节卡住,反复研究也找不到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而,在这本教材中,讲解这些易错点时,作者总会提供几种不同的辅助记忆法或者视觉化的辅助工具,比如用图形来表示声部的倾向性运动,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而且,章节后的习题设计也很有水平,它们不是那种死板的“填空式”练习,而是鼓励你去尝试“重建”某个特定风格的和声序列,或者要求你对一个现代作品的片段进行“逆向工程”分析。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化过程。对于我这种更偏向实践而非纯理论背诵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兼顾了严谨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最高效的学习路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评分老实说,我过去接触的不少音乐理论教材,内容划分往往过于僵硬,要么是死扣和声规则,要么是泛泛而谈音乐史,很难找到一个既深入又兼顾宏观视野的“枢纽”。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明显高明得多。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术语,而是将调性音乐的严谨逻辑,巧妙地嵌入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在讲解某个和弦功能时,作者似乎总能迅速地引申到某个特定时期作曲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技巧来突破传统的,这种“理论即历史,历史即理论”的阐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深层原理的好奇心。特别是涉及到二十世纪音乐的部分,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十二音体系、偶然音乐的探讨,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一种清晰的逻辑起点,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玄学,而是人类理性思维在音乐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背诵知识点,而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起,沿着音乐家们的足迹,重新体验他们的思考过程,这种代入感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参考书,没想到它在实际的音乐创作和分析层面也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工具。例如,书中对于特定和声色彩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紧张”或“明亮”这样的形容词上,而是会详细解析达到这种效果背后的配器、声部进行以及特定音响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个人正在尝试的室内乐作品而言,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简直是醍醐灌顶。而且,书中对二十世纪音乐风格的区分,做得非常细致,没有将“现代音乐”简单地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概念,而是将序列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流派的差异,通过具体的范例进行了清晰的对标。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过去在其他地方忽略掉的、非常小众的分析角度,这些角度能立刻被应用到我现有的作品分析练习中去,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分析效率和深度。这本书绝对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宝典,而是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箱”。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乐史的宏大叙事有执念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处理二十世纪音乐的过渡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从晚期浪漫主义的瓦解开始,作者没有急于跳入全新的体系,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描绘那个充满张力的“边缘地带”——那些大师们如何在调性系统的边界徘徊、如何尝试打破既有规则却又尚未完全抛弃传统。这种对“渐变”过程的细致描摹,使得后来的无调性、序列主义的出现,显得水到渠成,而非突兀的革命。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逻辑的严密性,让人对整个音乐发展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它成功地将看似孤立的音乐技术变革,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让人明白,每一次和声的革新,背后都是一次深刻的哲学表达。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去查阅相关时期的文化史资料,试图补全这种跨学科的理解,这正是一本优秀的教材所应具备的引导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