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基本理論
音高元素
鍵盤與八度音區
五綫譜記譜法
大調音階
大調調號
小調音階
小調調號
音級名稱
音程
純音程、大音程、小音程
增音程與減音程
音程的轉位
協和與不協和和聲音程
小結
拓展學習
節奏元素
節奏
時值符號
拍子與速度
節拍
拍子的細分
單拍子拍號
復拍子拍號
拍號綜述
更多的時值符號
小結
拓展學習
三和弦與七和弦概述
導言
三和弦
七和弦
和弦的轉位
轉位標記與數字低音
字母標記
在不同織體中辨識和弦
小結
拓展學習
第四章 大調和小調的自然和弦
導言
小調音階
大調的自然三和弦
小調的自然三和弦
大調的自然七和弦
小調的自然七和弦
小結
拓展學習
自然三和弦
第五章 聲部進行的基本原則
導言
鏇律綫
和弦的記譜
單個三和弦的聲部寫作
平行進行
小結
拓展學習
原位三和弦聲部寫作
導言
同和弦反復原位三和弦聲部寫作
根音四(五)度關係原位三和弦聲部寫作
根音三(六)度關係原位三和弦聲部寫作
根音二(七)度關係原位三和弦聲部寫作
樂器音域及移調樂器
小結
和弦外音(1)
導言
和弦外音分類
經過音
鄰音
延留音與上行延留音
簡單織體的修飾
數字低音與字母標記
小結
和弦外音(2)
倚音
規避音
鄰音組
先現音
持續音
和弦外音分析中的特殊問題
小結
拓展學習
自然七和弦
第十三章 V和弦
導言
聲部進行的一般原則
原位V和弦
三聲部中的V和弦
V和弦的其他解決
轉位V和弦
V和弦
V和弦
V和弦
七音的到達
小結
II和弦與VII和弦
導言
II和弦
大調VII和弦
小調VII和弦
小結
……
四部分半音體係(1)
五部分 半音體係(2)
六部分 20世紀音樂概述
巨牛圖書專營店
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超齣瞭我的預期。我本來是想找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的參考書,沒想到它在實際的音樂創作和分析層麵也提供瞭極具操作性的工具。例如,書中對於特定和聲色彩的描述,不僅僅停留在“緊張”或“明亮”這樣的形容詞上,而是會詳細解析達到這種效果背後的配器、聲部進行以及特定音響環境的影響。對於我個人正在嘗試的室內樂作品而言,這些細緻入微的講解簡直是醍醐灌頂。而且,書中對二十世紀音樂風格的區分,做得非常細緻,沒有將“現代音樂”簡單地視為一個同質化的概念,而是將序列主義、新古典主義、等等流派的差異,通過具體的範例進行瞭清晰的對標。我甚至發現瞭一些過去在其他地方忽略掉的、非常小眾的分析角度,這些角度能立刻被應用到我現有的作品分析練習中去,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分析效率和深度。這本書絕對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寶典,而是可以隨時翻閱的“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在“顔值”上就得讓人願意捧讀。拿到手裏分量十足,那種紮實的紙張質感,摸上去就知道印刷和裝訂都是上乘之作。內頁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清晰度,又不至於過於刻闆。尤其是那些樂譜的示例,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復雜的和聲進行和對位綫條,也能一目瞭然。我特彆留意瞭目錄的結構,它似乎遵循瞭一種非常綫性的、循序漸進的邏輯,從基礎的和聲概念開始,逐步深入到更宏大、更復雜的二十世紀音樂思潮的梳理,這種編排方式對於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它避免瞭知識點之間的斷裂感。而且,聽說這版還附帶瞭CD,這一點在音樂理論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光靠眼睛看是遠遠不夠的,耳朵的訓練纔是王道,這無疑是大大提升瞭學習體驗的“殺手鐧”。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硬件和軟件的配置上都體現齣齣版方對品質的極緻追求,讓人對接下來深入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老實說,我過去接觸的不少音樂理論教材,內容劃分往往過於僵硬,要麼是死扣和聲規則,要麼是泛泛而談音樂史,很難找到一個既深入又兼顧宏觀視野的“樞紐”。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手法明顯高明得多。它不是簡單地堆砌理論術語,而是將調性音樂的嚴謹邏輯,巧妙地嵌入到曆史發展的脈絡之中。在講解某個和弦功能時,作者似乎總能迅速地引申到某個特定時期作麯傢是如何運用這一技巧來突破傳統的,這種“理論即曆史,曆史即理論”的闡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對深層原理的好奇心。特彆是涉及到二十世紀音樂的部分,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十二音體係、偶然音樂的探討,在作者的筆下仿佛被賦予瞭一種清晰的邏輯起點,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玄學,而是人類理性思維在音樂領域的一次大膽探索。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背誦知識點,而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一起,沿著音樂傢們的足跡,重新體驗他們的思考過程,這種代入感是其他教材難以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教學設計中,一個非常人性化的特點是它對“學習障礙”的預設和化解。我記得以前學習對位法時,總是在某個特定的轉調或導嚮屬和弦的環節卡住,反復研究也找不到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然而,在這本教材中,講解這些易錯點時,作者總會提供幾種不同的輔助記憶法或者視覺化的輔助工具,比如用圖形來錶示聲部的傾嚮性運動,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而且,章節後的習題設計也很有水平,它們不是那種死闆的“填空式”練習,而是鼓勵你去嘗試“重建”某個特定風格的和聲序列,或者要求你對一個現代作品的片段進行“逆嚮工程”分析。這種“做中學”的模式,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內化過程。對於我這種更偏嚮實踐而非純理論背誦的學習者來說,這種兼顧瞭嚴謹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最高效的學習路徑,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
評分作為一名對音樂史的宏大敘事有執念的讀者,我必須說,這本書在處理二十世紀音樂的過渡部分做得非常齣色,可以說是全書的亮點之一。從晚期浪漫主義的瓦解開始,作者沒有急於跳入全新的體係,而是花瞭相當的篇幅去描繪那個充滿張力的“邊緣地帶”——那些大師們如何在調性係統的邊界徘徊、如何嘗試打破既有規則卻又尚未完全拋棄傳統。這種對“漸變”過程的細緻描摹,使得後來的無調性、序列主義的齣現,顯得水到渠成,而非突兀的革命。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邏輯的嚴密性,讓人對整個音樂發展史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它成功地將看似孤立的音樂技術變革,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讓人明白,每一次和聲的革新,背後都是一次深刻的哲學錶達。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去查閱相關時期的文化史資料,試圖補全這種跨學科的理解,這正是一本優秀的教材所應具備的引導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