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综论
民族民间音乐的概念、范畴及其分类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五态”、“四径”、“三线”
第四节 南北方音乐的不同风格特征
第五节 汉族4首代表性民歌的特征与特征覆盖
第六节 民族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
第七节 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曲线与音乐体制
第八节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交融与板块分布
第九节 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的审美意识
第二章 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概述
第二节 民间歌曲的体裁与歌种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第四节 古代歌曲
第五节 民歌的腔与调
第三章 民族民间器乐
民族民间器乐概述
第二节 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构成
第三节 民族民间乐器的类别与演奏形式
第四节 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标题性
第五节 民族民间器乐曲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手法
第四章 曲艺音乐
曲艺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曲艺音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曲艺音乐分类与曲种分布
第四节 少数民族曲艺音乐
第五章 戏曲音乐
戏曲艺术概述
第二节 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
第四节 戏曲唱腔的行当
第五节 戏曲唱腔三绝
第六节 戏曲的声腔系统
第七节 戏曲剧种
后记
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以时期分属的传统音乐与现代新音乐两大部分。现代新音乐,一般来说,是指“五四”时期以来的专业性音乐艺术。诸如各种题材、体裁与形式的声乐曲、器乐曲,包括大合唱、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等。传统音乐,大体是指“五四”时期以胶的音乐艺术。本书将主要论述传统音乐部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精准的,这对于一本理论丛书来说至关重要。它避免了过于口语化带来的随意性,也没有陷入过度学术化的晦涩泥潭。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人类学、社会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音乐现象的描述之中。例如,在探讨“口头传统”的传承机制时,他使用的比喻和类比非常贴切,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把握住“活的音乐”与“文本记录”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确保了知识的可接受度。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知识框架,知道自己刚刚掌握了哪些关键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是如何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这对于系统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太多自己梳理庞杂信息的精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世界。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它们似乎在暗示着民族音乐中那些复杂而又富有韵律的结构。初次翻开,我立刻被那种严谨而不失亲切的学术笔触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音乐全景图,从人类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到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表达,娓娓道来,让人感到踏实而又充满期待。特别是他对音乐起源的探讨,引用了多个领域的理论支撑,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视野。读下去,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漫步在世界各地的村落和山林间,聆听那些未经雕琢、却直击灵魂的歌声和乐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许多同类教材中是难得一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文化宝藏的门。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逻辑性极强,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心绘制的地图。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华丽的异域乐器或炫技的演奏片段,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声音材料”开始构建起民族音乐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不同文化案例时的那种尊重和审慎态度。他没有用一种“评判者”的视角去衡量不同音乐体系的高下,而是深入挖掘每一种音乐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生态环境。比如,书中对某特定地区祭祀音乐的分析,不仅详细描述了调式和节奏的特点,更巧妙地联系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让人瞬间理解了那些看似怪诞的音高或重复的段落,实则蕴含着多么深刻的生命意义。这种“语境化”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仿佛每一种声音都有了它存在的理由和故事。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学术规范和引注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重要的论点、每一个关键的案例,都能找到清晰可靠的来源支撑。对于一个认真的学习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衡量一本学术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尺。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时,展现了广博的知识面,将东方的田野调查与西方的音乐人类学理论进行了有效的对话与整合,跳出了地域局限性的思考模式。这种跨文化的学术视野,使得全书的论证力量非常雄厚,让人信服。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研究”和“如何去思考”的治学方法论。阅读完毕,我感到自己手中的工具箱被极大地充实了,无论是未来进行田野调查,还是撰写相关论文,这本书都将是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基石和重要的思想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民族民间音乐的“变异性”和“当代性”时,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洞察力。许多关于民族音乐的著作往往过于强调“原真性”和“历史的纯粹”,但这本书却勇敢地触及了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音乐面临的冲击、融合与重生。作者对“活态遗产”的论述尤其深刻,他没有把民间音乐视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社会变迁之中进行考察。他讨论了音乐家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又如何反哺于社区文化认同的建构。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我深切体会到,研究民族音乐绝不是考古学,而是一门研究“正在发生”的人类创造力的学科。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这本书即便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挑战,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理论指导价值,而不是沦为过时的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