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一、复调音乐的定义与类型
二、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相互关系
三、复调音乐的表现作用
部分 单声部写作
章 旋律
一、旋律进行的一般特点
二、旋律的节奏
三、旋律的调式、调性
四、旋律中的变化音
五、旋律的结构
第二部分 二声部写作
第二章 二声部单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和声基础
三、声部进行
四、调性、调式关系
五、声部的对比
六、织体类型
七、开始与结尾的处理
第三章 二重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常用的二重对位
三、二重对位在作品中的应用
第四章 二重对位的变体形式
一、蟹行对位
二、倒影对位
第五章 二声部模仿
一、一般特性
二、模仿的写作步骤
三、模仿的织体类型
四、模仿与二重对位的结合
五、模仿在作品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三声部写作
第六章 三声部单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和声处理
三、声部进行
四、声部对比
五、声部距离
六、织体类型
七、开始与结尾的处理
……
第七章 三重对位
第八章 三声部模仿
第四部分 四声部写作
第五部分
编辑推荐
《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修订版)》:作曲技术理论丛书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说教,反而带有一种老派音乐学家的沉稳和睿智。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感到那种面对枯燥理论时的心理抗拒。作者似乎总能在我快要感到迷茫的那个临界点,用一个极其精准且富含洞察力的论述将我拉回来。尤其是在讨论到那些非常规的、突破传统的复调处理时,那种行云流水般的阐释,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数学逻辑美,用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学习过程成了一种愉悦的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一直是不知道如何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创作实践中去。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桥梁作用是革命性的。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写出正确的对位”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复调的张力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写作原则应用到我自己的练习曲中,立刻感受到了作品骨架的坚实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作者提供的那些“进阶挑战”和“变体练习”更是极具启发性,它们迫使你去思考,而不是仅仅重复既定的模式。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其理论价值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注系统构建得非常扎实严谨,体现了作者在学术积累上的深厚功底。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到的一个有趣观点,顺藤摸瓜去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早期理论家的论述,每一次深入挖掘都感觉自己对整个音乐史和理论发展脉络的理解又清晰了一层。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知识构建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复调写作理论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一步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教授了“如何做”,更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学术的厚度和严谨性,让这本书成为了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每当我对某个概念产生疑问时,翻开它总能找到最可靠的解释和最权威的出处。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本真正能系统梳理和深化我对巴赫时期对位法理解的著作,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罗列规则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仿佛一位耐心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去剖析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复调织体是如何在逻辑上构建起来的。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不同声部独立性与整体和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所采用的分析角度,这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的那些侧重于机械模仿的教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书上的实例反复推敲作者的用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碎片化学习都无法替代的。它真正做到了将“技法”融入“思维”。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每一页纸张的触感都透露着一股对知识的尊重。装帧设计典雅大气,完全符合它作为一部权威教程的身份。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无论是乐谱的清晰度还是示例的编排,都做到了极致。那种捧着它,仿佛就能感受到作曲家思想脉络的踏实感,是很多普通教材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那些复杂对位例子的呈现,如果没有精良的印刷和清晰的字体,恐怕光是阅读过程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复调的精妙世界里。它的视觉效果不仅是美观,更是一种功能性的提升,让理论的理解过程更加顺畅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