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教育出版社斥巨资为我国音乐界隆重引进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出版的一批伟大作曲家——J.S.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的钢琴乐谱,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第1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或称“原始版本”),即URTRXT,对每个细节做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维也纳原始版本”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一切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可靠的出发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是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中起巨大影响的作曲家,他们的钢琴作品被出版过不计其数的不同版本,由此造成的混乱也严重。
J.S.巴赫基本上不在手稿上注明任何演奏指示,通常无速度标志、无强弱记号、无表情术语、无连跳记号(articuation)、无踏板记号,仅有几个例外。现在通行的巴赫版本,如车尔尼版、穆杰里尼版、布索尼版、齐洛季版,加注大量演奏记号,其中有些可给以启示,但亦有大量不合理之处,甚至违背巴赫原意,有着许多过于浪漫、与风格不符的解释;极少数的有“修改”巴赫原作,对音符进行“增删”之举。
对莫扎特的注释常有改动音符、改动术语、增添过多强弱记号的现象。充斥我国市场的某种版本(韦森伯格注释)公然多处“修改”莫扎特原作,连旋律、音区都被“改”了。这种以讹传讹只能使错误信患广为传播。
在出版史上,对贝多芬的任意窜改是严重、普遍的,造成的混乱也。有的版本把自己的注释混同在贝多芬的原作之中,使人真伪难辨;有的改动贝多芬强弱记号、分句连线的位置,使音乐句法和性质发生异变;有的更公然去掉贝多芬原注,添加自己的注解,也有增删音符的。在踏板记号上,问题尤其严重。过多的踏板记号严重损害了贝多芬音乐的清晰音响。
至于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其版本遭遇更为“悲惨”。一方面,肖邦本人常为同首作品写出两个甚至三个手稿版本,其中有不少重大差异;另一方面,热爱肖邦的注释者甚多,他们也常常将一己之见强加给肖邦。广为流传的钢琴大师柯托版、帕德莱茨基版也不例外。诚然,在这些版本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不少十分“私人化”的注释亦难免给人以误导。
鉴于以上版本混乱之严重情况,“净版”或日“原始版”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任何想以钢琴为事业,任何想贴近作曲家原作真实面貌,任何想对上述几位大师作品做出切合实际判断的音乐家,都必须以拥有“净版本”作为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学术依靠,这是他们从事演奏和研究的出发点。“净版本”可以使他们免去许多误解,避免大量由于误传信患所引起的歧解。
所以,我在此呼吁,每个学习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杰出的钢琴音乐的人,都应当拥有一套放在你们面前的“维也纳原始版”。
《肖邦即兴曲》内容简介:对莫扎特的注释常有改动音符、改动术语、增添过多强弱记号的现象。充斥我国市场的某种版本(韦森伯格注释)公然多处“修改”莫扎特原作,连旋律、音区都被“改”了。这种以讹传讹只能使错误信患广为传播。
《肖邦即兴曲》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编者:(波兰)肖邦
对于我这样的业余学习者来说,最怕的就是面对一本“高高在上”的教材,内容晦涩难懂,解释过于学术化。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人性化。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平易近人,即便是涉及一些复杂的音乐术语,作者也会用一种非常口语化、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比如,关于“钟摆式”的节奏处理,它不是甩出一堆理论公式,而是通过类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规律的动作来帮助理解,让人豁然开朗。再者,教材的结构安排也充分考虑了学习者容易产生的懈怠心理,它设置了许多“小小的胜利点”,即在完成一组挑战后,会紧跟着一段相对轻松、但同样具有技术价值的片段,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维持了我的学习动力。我感觉作者是一位真正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的音乐教育家,他不仅知道该教什么,更知道如何有效地将知识“传递”出去,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种充满成就感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典雅的气质。封面采用的材质很有质感,摸上去微微有些粗粝,但色彩的搭配却非常和谐,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金色烫印的字体,让人立刻联想到古典音乐厅里的庄重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值得称赞,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视力,又让乐谱的印刷看起来格外清晰。印刷厂的工艺显然很用心,每一个音符的边缘都锐利分明,没有出现丝毫的模糊或油墨扩散的情况。我特别喜欢它在曲目介绍和肖邦生平侧边夹注的那些小插图,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却为严肃的乐谱增添了几分趣味性和历史感。相比我之前买的一些教材,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无论是装订的牢固程度,还是目录页的排版布局,都体现出出版方对艺术作品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谱集,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对于那些对手感和视觉体验有较高要求的学习者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让人在练习枯燥的音阶和琶音之余,保持对音乐最初的美好向往。
评分我得坦白,我是一个对“原版”概念非常执着的人,尤其在古典乐谱领域,精确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做到了令人安心的地步。我特意将其中几首练习曲与我珍藏的某几个不同版本的乐谱进行了交叉比对,无论是休止符的长度、连奏记号的位置,还是力度记号的精确度,这本书都展现了极高的忠实度。它没有做过多不必要的“现代化修改”或“简化”,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曲家原始的意图和风格。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肖邦音乐精髓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技术要求模糊的地方,所采用的注释方式——它不是直接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列出几种历史上存在过的演奏处理方式,并附上简短的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明白即便是“标准”的肖邦,也存在着诠释的弹性与自由度。这种对历史和原貌的尊重,让我在练习时充满了敬畏感,也更确信我正在遵循的是一条正确的学习路径。
评分说实话,我最看重的是这套书的教学体系,它似乎非常注重“打地基”的过程,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堆砌高难度技巧。一开始的练习曲目选择就非常考究,它们不是简单地把肖邦作品的片段拼凑起来,而是经过了精心筛选和编排,每一组练习似乎都在针对性地解决某个特定的技术难点。比如,初期的练习曲就着重于手指的独立性和均匀度,节奏型的变化也非常循序渐进,不会让初学者一下子就感到无从下手。我发现,在进行到某个特定类型的练习时,作者会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小窍门”——不是那种空泛的指导,而是具体到指位、触键力度上的细微调整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是很多标准教材中缺失的,它们像是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耳边悄悄指点。尤其是关于踏板的用法,这本书有单独的章节进行了详尽的图解说明,结合了不同曲目的实际需求,这对我理解和运用踏板这个“灵魂之笔”帮助太大了。总的来说,它提供的是一套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阶梯式训练路径,让人感到每一步的努力都有明确的回报和方向感。
评分从实际练习效果来看,这本书对于提升我的演奏表现力有着显著的帮助,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原以为入门教材更多侧重于机械性的技巧训练。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非常巧妙地将“技术练习”与“音乐表达”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练习那些看似机械化的音阶跑动时,教材会要求你在特定的力度标记下,尝试模仿某种自然界的声响,这种引导方式极其富有画面感,能瞬间将我从“我要跑完这串音”的机械状态中抽离出来,转而关注音色和情绪的流动。我发现在练习那些需要精细控制的颤音和装饰音时,书中的提示是如何通过改变手指的重量分配来创造出不同的“色彩”层次,而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这套书让我明白,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而不是目的本身。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弹奏”出正确的音符,而是开始真正地“歌唱”每一个乐句,即便是最基础的练习曲,也因为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层次而变得生动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