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 第I片:1-3 第I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4 华彩第二片:1 第二乐章 柔板2-3 第三乐章 快板,高兴的;但不过于活泼伴奏碟:1、第I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2、第二乐章 柔板3、第三乐章 快板,高兴的;但不过于活泼
| |
内容介绍 主讲:上海音乐学院 郑石生 教授。 郑石生教授——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 1961年在埃涅斯库小提琴比赛中获奖,被评委称为“掌握巴赫作品风格的人”。1963年获第四届“上海之声”小提琴比赛第I名。录制过大量小提琴作品唱片,曾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第五、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哈恰图良、梁祝等小提琴协奏曲,并在世界各地举办过数百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数十年来,他的学生遍及世界,多人、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奖,他们有的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任教授,有的在世界乐团担任首席。 郑石生教授还经常担任小提琴比赛评委,并担任文化部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副主任、少儿小提琴比赛评委会主任、小提琴考级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被收录《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为表彰他在小提琴艺术上的突出贡献,1992年国务院为他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及证。
伴奏CD的加入,简直是为我这种经常需要独自练习的琴童(尽管我已经不小了)量身定做的神器。练习协奏曲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找到那种与钢琴声部和谐共存的感觉,尤其是在没有真人钢琴师陪练的情况下。这本书提供的伴奏,我试听了一下,音质纯正,钢琴的力度层次感做得非常到位,完全模拟了专业合作的场景。它的速度控制非常精准,既有用于慢速精细打磨的“慢练版”,也有接近正式演出速度的“冲刺版”。这对于训练听觉的独立性和对节奏的把控能力至关重要。过去我只能用节拍器,枯燥乏味,现在有了如此高质量的“假想对手”,练习的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它让我得以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反复沉浸在与“乐队”对话的氛围中,这对于建立协奏曲的整体结构感是不可替代的辅助工具。
评分说实话,我对京剧的部分本来是抱着一种“凑数”的心态随便翻翻的,毕竟我的主攻方向还是西方的古典乐器演奏。然而,这本书的“声腔艺术赏析”章节,却给了我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惊喜。作者在介绍传统戏曲艺术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深入骨髓的理解,让我这个初学者都感受到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共通之处——都是对人类情感最极致的表达。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儿“老先生讲戏”的亲切感,把梅派的韵味、程派的刚劲,讲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关于“气口”的讲解,虽然是用在声乐上的概念,但联想到小提琴演奏中的换气与呼吸,简直是茅塞顿开!这种跨界的融合,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再是孤立的技巧手册,而是一本关于“艺术呼吸”的哲学指南。我已经开始尝试用京剧中的“慢板”处理一些慢速乐段,效果出奇地好,多了几分回味无穷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古典的字体搭配上深沉的酒红色,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音乐厅里庄严肃穆的氛围。我一直对勃拉姆斯的这位“巨匠”心生敬畏,尤其是他那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每次听总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宏伟的建筑群前,细节丰富到让人目不暇接。这本书的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且严谨,那种仿佛能触摸到乐谱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拿起琴弓,跟随教程的指引,去探索那些深藏在音符背后的情感波澜。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张通往德奥浪漫主义音乐殿堂的邀请函,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这首协奏曲精髓的琴手来说,无疑是份厚礼。我特别期待它对慢乐章那种如歌的旋律的处理,那简直是勃拉姆斯留给世间最温柔的低语,希望能从中学到如何用琴声真正“唱”出来,而不是仅仅“拉”出来。这本教材光是看着,就让人感觉自己的技术和对音乐的理解力都在无形中被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视频教学(2VCD)的配置,对于现今的教学方式来说,是极其必要的补充。我一直觉得,光看谱子和文字,很多指法和弓法的细微差别是无法体会到的。比如勃拉姆斯协奏曲中那些快速的琶音和复杂的揉弦技巧,光靠想象力很容易走偏。我迫不及待地观看了第一张VCD的开篇部分,视频的清晰度非常高,拍摄角度也设置得很合理,能清楚地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按弦位置和右臂运弓的力度变化。更让我赞赏的是,教程的讲解者似乎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一线教师,他不仅示范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比如他对“分弓与连弓”在不同情绪下的细微调整,那种微妙的力度控制,文字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亲眼目睹,再配合慢镜头回放,一切都豁然开朗了。这套视频教程的制作水平,完全可以媲美专业音乐学院的内部教材,极大地缩短了自学者与大师之间的“视听鸿沟”。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略微意外,那就是京剧知识部分与勃拉姆斯教程之间的衔接处理。坦率地说,初次阅读时,我担心这种跨越了数百年、横跨了数个地理区域的知识并置,会显得突兀甚至有些牵强。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编者巧妙地运用了“节奏的张力”和“情感的张力”这两个共通的美学概念来串联它们。比如,分析勃拉姆斯D大调中那种德奥式的内敛与宏大叙事,然后立刻转向京剧行腔中那种“以小见大”、“以虚写实”的舞台处理哲学。这种对比并非生硬的堆砌,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具有东方视角的审视角度。它教会我,音乐的表达没有绝对的地域界限,无论是激昂的管弦乐排山倒海,还是旦角一个轻微的眼神,其核心都是对人类复杂情感的精准捕捉和释放。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拿到它时预期的“一本标准的乐谱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培养全面艺术鉴赏力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