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Vorwort
Hinweise zur Interpretation
Preface
Notes on Interpretation
Facsimlia
前言
上海教育出版社斥巨资为我国音乐界隆重引进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出版的一批伟大作曲家——J.S.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的钢琴乐谱,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具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第I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这种“净版本”(或称“原始版本”),即 URTEXT,对每个细节做出详细而殷实的考证,对多种有据可查的初来源进行比较分析,以接近作曲家原始意图为其追求目标。因此,“维也纳原始版本” 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业已成为所有严肃的音乐学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研究音乐作品本来面貌的可靠的出发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 芬、舒伯特、肖邦是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中起巨大影响的作曲家,他们的钢琴作品被出版过不计其数的不同版本,由此造成的混乱也很严重。
J.S.巴 赫基本上不在手稿上注明任何演奏指示,通常无速度标志、无强弱记号、无表情术语、无连跳记号(articuation)、无踏板记号,仅有几个例外。现在 通行的巴赫版本,如车尔尼版、穆杰里尼版、布索尼版、齐洛季版,加注大量演奏记号,其中有些可给以启示,但亦有大量不合理之处,甚至违背巴赫原意,有着许 多过于浪漫、与风格不符的解释;极少数的有“修改”巴赫原作,对音符进行“增删”之举。
对莫扎特的注释常有改动音符、改动术语、增添过多强弱记号的现象。充斥我国市场的某种版本(韦森伯格注释)公然多处“修改”莫扎特原作,连旋律、音区都被“改”了。这种以讹传讹只能使错误信息广为传播。
在出版史上,对贝多芬的任意窜改是严重、普遍的,造成的混乱也很大。有的版本把自己的注释混同在贝多芬的原作之中,使人真伪难辨:有的改动贝多芬强 弱记号、分句连线的位置,使音乐句法和性质发生异变;有的更公然去掉贝多芬原注,添加自己的注解,也有增删音符的。在踏板记号上,问题尤其严重。过多的踏 板记号严重损害了贝多芬音乐的清晰音响。
至于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其版本遭遇更为“悲惨”。一方面,肖邦本人常为同首作品写出两个甚至 三个手稿版本,其中有不少重大差异;另一方面,热爱肖邦的注释者甚多,他们也常常将一己之见强加给肖邦。广为流传的知名钢琴大师柯托版、帕德莱茨基版也不 例外。诚然,在这些版本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不少非常“私人化”的注释亦难免给人以误导。
鉴于以上版本混乱之严重情况,“净版”或曰“原始版” 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对任何想以钢琴为事业,任何想贴近作曲家原作真实面貌,任何想对上述几位大师作品做出切合实际判断的音乐家,都必须以拥有“净版本”作 为他们的选择。因为这是他们的学术依靠,这是他们从事演奏和研究的出发点。“净版本”可以使他们免去许多误解,避免大量由于误传信息所引起的歧解。
所以,我在此呼吁,每个学习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杰出的钢琴音乐的人,都应当拥有一套放在你们面前的“维也纳原始版”。
巨牛图书专营店
我最近在研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买到了一本非常厚的版本,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和不同历史时期演奏实践的对比分析。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有古典韵味,封面是深沉的勃艮第红,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每一个变奏的结构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拆解。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里是赋格”,而是深入剖析了对位法的精妙之处,比如主题的翻转、模仿的时机,甚至连巴赫在和声进行中如何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流行的“情绪学说”。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理解巴赫键盘音乐织体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如获至宝。它里面的注释部分非常丰富,有些注释甚至占据了半页篇幅,详细解释了早期键盘乐器(如羽管键琴)的特性对演奏法的影响。我发现对照着这些文字去练习,我对于力度变化和音色的控制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特别是关于那些快速的跑动段落,书中特别强调了手指的放松和重心的转移,这让我的演奏不再是生硬的机械运动,而更像是流淌的液体。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了一般的“练习用曲集”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学术研究。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李斯特钢琴技巧练习的专业教材,它和一般的炫技曲集完全不同。这本是直接从李斯特早期的教学手稿中整理出来的,主要关注的是他对于手部结构和指尖力量的训练哲学。这本书的篇幅不大,但内容密度极高,几乎每一页都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练习方法。它没有提供完整的乐曲,而是专注于解决特定的技术难题,比如如何均匀地弹奏十度音程,或者如何保持十六分音符的绝对平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和“硬核”,没有过多的文学修饰,直击问题的核心。比如,它会要求你用“像用针尖而不是指尖去触键”的方式进行练习,并配有非常精细的手部解剖图来说明正确的受力点。我发现,坚持用书中的方法训练了不到一个月,我之前困扰已久的跨越和快速颤音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内功心法”的系统,它让你明白李斯特那些惊人技巧背后的逻辑和科学性,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指法。对于想要挑战高难度作品,但又想建立扎实基本功的演奏者来说,这本“技术宝典”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最近对浪漫主义晚期的俄国钢琴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买了一本以斯克里亚宾作品为主的选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极具艺术感,封面采用了斯克里亚宾肖像的某种抽象处理,色调迷幻,仿佛能让人联想到他音乐中的“神秘和弦”。这本书的选曲难度跨度很大,从早期的奏鸣曲片段到后期探索“多感官音乐”的练习曲都有收录。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乐谱,还附带了一张介绍斯克里亚宾生平、哲学思想以及他热衷于“联觉”(即听觉与视觉、嗅觉的联系)的深度文章。这些背景知识的融入,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他后期作品中那些充满色彩倾向的记号(比如标记为“蓝色”或“黄色”的和弦)。阅读这些文字后,我再去看谱子,那些看似随机的和弦排列突然有了内在的逻辑和指向性。这本书成功地将演奏实践与音乐美学紧密结合起来,它提醒我,弹奏斯克里亚宾,需要的不仅仅是手指的灵活性,更需要一种超凡脱俗的、近乎宗教般的热情和想象力。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演奏技巧,更拓宽了我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评分最近我淘到了一本非常棒的钢琴曲集,虽然不是你们说的这本,但感觉风格上可能有些许关联,都是古典音乐的瑰宝。我手上的这本汇集了肖邦的几首不太为人所知的小品,比如那些Op.后期的练习曲和一些早期的幻想曲。初翻阅谱面时,我就被那种细腻的情感所打动。肖邦的音乐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和高贵,即便是最轻快的段落,也仿佛有泪光闪烁。这本书的排版做得极为考究,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墨色的深浅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对着谱子练习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技巧上非常刁钻的乐句,编者在页脚处做了非常精准的指法提示,这些提示并非那种千篇一律的建议,而是结合了当代演奏家的实践经验,确实能帮助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绕开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我尤其喜欢其中一首《幻想即兴曲》的那个版本,它所标注的踏板深度控制,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原本略显平淡的演奏瞬间充满了层次感和呼吸。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曲谱,更像是一本微型的音乐学教材,让人在弹奏之余,也能深入体会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和技术追求。
评分说起来,我最近买的一本德彪西的印象派钢琴小品选集,简直让我对这部音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书的选曲非常巧妙,它没有堆砌那些烂大街的热门曲目,而是精选了一些中等难度的、非常能体现德彪西色彩魔力的作品,比如《版画》中的几个小段落和一些早期的前奏曲。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准,纸张使用了偏黄的哑光纸,这使得谱面看起来非常柔和,不像那种亮白纸张那么刺眼。更关键的是,对于德彪西那种瞬息万变的踏板记号和力度变化,编者用了非常清晰的标记系统。他们使用了一种渐进式的符号来表示踏板的释放和保持,而不是简单地画一条线,这对于捕捉印象派音乐中那种“模糊”的音响效果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段“月光”的乐句,原本我总是弹得过于清晰,但看了这本书里的标注后,我尝试着去模仿那种“像雾一样弥散开来”的音响,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听见”那些没有被清晰写下的声音,真正进入到作曲家想要营造的那种朦胧、梦幻的氛围之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