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卷)》目录: 前言 第I编乐论·乐话 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论顶真格旋律 双拽头体和巴歌体 说犯 宫调辨歧(1941年) 音乐辞书纵横谈 旧国歌史料拾存(1941年) 母教我的歌 学堂乐歌是怎样旧曲翻新的 中法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画题、诗题和音乐的标题 圆舞曲谈荟 进行曲谈荟 小夜曲谈荟 歌剧序曲和音乐会序曲 交响曲谈荟 展开型乐段 曲式结构的“分”与“合” 即兴演奏史话 音乐中的罗雷莱传说 音乐会上的掌声 诸子百家论现代音乐 从传统、生活和艺术规律看西方现代音乐——1984年8月在“外国音乐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 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 “双拽头”和“双拽尾” 句句双天下同 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脉脉相通的西方传统音乐 器乐中的声乐和声乐中的器乐 杜鹃文学在音乐中的反映 放牧调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 塔兰泰拉舞曲纵横谈 同气连枝的回旋歌、回旋诗和回旋曲 “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 “音乐典故”刍议 “词语描绘”纵横谈 模拟体歌曲——欧美工人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 谈歌词的翻译 取精用宏的国歌套曲 音乐名城波恩巡礼 五花八门的作品编号 中国音乐与“十三” 第二编词、曲考证 《月子弯弯》源流考——兼谈“吴歌” 《魏氏乐谱》考析 《老八板》源流考 流传到海外的第I首中国民歌——《茉莉花》 《满江红》在美国 《苏武牧羊》源流考 《隋堤柳》—李叔同的第I首“仿词体”歌曲 学堂乐歌的“张冠李戴”现象 学堂乐歌借用曲调的“源”和“流”——在《学堂乐歌考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送别》面面观 《大地之歌》词、曲纵横谈 玉笛飞声传四海——为贝特该所译中国古诗谱曲的外国歌曲 自东徂西的《灰姑娘》故事 源远流长的法国民歌《马布鲁》 《士兵舞曲》源流考 《钱仁康音乐文选(下卷)》目录: 第三编作品解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乐歌创作 《新诗歌集》——“五四”以来第I部融会中西音乐艺术的歌集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没有标题的标题交响曲——简析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 马思聪《双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分析 革命的史诗,胜利的颂歌——《长征交响曲》分析 音诗《纳西一奇》赏析 琴曲《幽兰》赏析 筝曲《渔舟唱晚》赏析 筝曲《香山射鼓》赏析 琵琶曲《平沙落雁》赏析 琵琶曲《霸王卸甲》赏析 慷慨悲歌壮怀激烈——冼星海《第I交响曲》浅析 巴赫声乐作品中的众赞歌再创造 咖啡的喜剧——谈巴赫的《咖啡康塔塔》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解析 贝多芬的交响曲 慷慨挥洒的“英雄之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I乐章刍议 歌唱春天的舒曼《第I交响曲》 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解析 从练习曲到交响诗——李斯特的交响诗《马捷帕》解析 从《打倒列强》说到马勒的《第I交响曲》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 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解析 谬种误传二百年——韦伯和欣德米特笔下的“中国曲调” 文有真伪无有故新——巴赫《b小调弥撒》中的“旧曲新歌”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莫扎特歌曲赏析 感心动耳怡情悦性——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KV525)赏析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op.55)赏析 天开图画妙合自然——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op.68)赏析 一曲真名世一代尽风流——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op.125)赏析 一字新声一颗珠声声写尽诗中情——舒伯特歌曲赏析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跳蚤之歌》摭谈 惊世骇目感天动地——柏辽兹《安魂曲》赏析 肖邦钢琴作品丛谈 谁解曲中意桴海游仙窟——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洞序曲》赏析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李斯特的《爱之梦》赏析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斯美塔那的交响诗《维谢赫拉德》赏析 钢琴声里传画意——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赏析 殷勤十二曲四时景不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肯析 世事波上舟何处是家院——德沃夏克的《我的家》序曲赏析 萍飘蓬转事争差狼藉高枝一朵花——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赏析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马勒艺术歌曲赏析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泰戈尔的爱国歌曲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谈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布利斯和他的《子夜吴歌》 任侠尚气睚眦必报——萨博的《牧鹅少年马季》组曲赏析 第四编人物春秋 启蒙音乐教育家沈心工先生 李叔同出家缘由 弘一大师临终遗墨考 黄自传略 巴赫与现代音乐 苜蓿生涯说海顿 从莫扎特的家书看他的性格 莫扎特之死新说 舒伯特述评 德沃夏克论舒伯特 门德尔松与歌德 肖邦述评 肖邦——波兰的民族作曲家 理查·瓦格纳的美学学说 威尔第的思想和创作 朱塞佩·威尔第写照 从列宾的画像看穆索尔斯基 德彪西述评 齐尔品先生与中国——在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85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阿炳的艺术成就从何而来? 萧友梅博士的办学精神 早创作和演唱《魔王》的人 莫扎特到底有几部交响曲?——奔绍《莫扎特交响曲全集》的十二张cD 莫扎特“借题发挥”的创作实践 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民歌主题 敏捷歌千首飘零酒一杯——谈舒伯特的歌曲创作 勃拉姆斯与德国民歌 勃拉姆斯笔下的标题性音乐 内文小传 萨博小传 勃隆夫人——和音乐家“鬼魂”打交道的人 缅怀曲学大师吴梅先生 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 我所知道的杨荫浏先生 附录 钱仁康先生学术成果 一、著作 二、主编、编注、校订和参加撰稿的图书 三、报刊文章 四、为图书、曲谱作序 五、译著、译文 六、译词配曲 七、译注或解说外国音乐教材和外国音乐作品 八、音乐创作 九、翻译古谱 钱仁康先生年表
《钱仁康音乐文选(套装共2册)》为纪念我国音乐界泰斗钱仁康先生100诞辰而出版发行,由我国知名音乐学者、钱仁康先生的女儿钱亦平教授整理、编写。该项目共分为三卷:第I卷包括“人物春秋”“词曲考证”,第二卷包括“作品解析”,第三卷包括“乐论乐话”。正文后附有“钱仁康先生年表”“钱仁康先生学术成果目录”。
编辑推荐 《钱仁康音乐文选(套装共2册)》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我是一名音乐学院在读的学生,坦白说,市面上的乐理教材汗牛充 বুকে,很多要么过于陈旧,要么过于侧重某一个领域,很难找到一本能够全面覆盖从基础到高级的进阶路径。这套教材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深度与广度并重”。对于基础的音程、调式、和弦的讲解,它做到了精确无误,同时又不失清晰度,对于刚入门的新生来说是极好的铺垫。但更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二十世纪及以后音乐的探讨。很多教材在进入调性瓦解之后就开始含糊其辞,但这里的章节却详细讲解了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甚至涉及到了某些现代作曲技法的初级概念。这对我拓宽视野,理解当代音乐的复杂性,起到了关键作用。翻阅这本书时,我经常会发现一些新的思考角度,比如它对“节奏的非对称性”的讨论,让我对传统节拍概念有了更灵活的认识。无疑,这是我可以一直用到毕业,甚至工作之后作为工具书来查阅的宝藏。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和业余作曲家,我寻求的乐理书籍已经超越了基础知识的层面,我需要的是一套能够启发我“思考”的深度读物。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探索“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在探讨调性功能时,它深入剖析了历史演变中,特定和声进行如何被社会文化和听觉习惯所“固化”,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的和声逻辑。这种历史的、哲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的理解维度。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但非常重要的理论分支,如“声部进行中的特殊处理”以及“半音化和声的精细运用”,都有相当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论述。它不是一本应试教材,而更像是一本音乐思想的宝库,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和创作上的灵感火花。精装版本的收藏价值也毋庸置疑,能将如此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以如此精美的形式呈现,实属难得。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自学了一些基础的和弦进行,但总感觉对整体的和声逻辑把握不清晰,尤其在分析一些古典乐派的作品时,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枯燥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把抽象的乐理概念变得非常直观。比如,它对“功能和声”的讲解,简直是醍醐灌顶,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和弦连接会产生那种特定的情绪张力。作者对旋律线条的分析也很有见地,不仅仅停留在音高和节奏的描述上,更深入探讨了动机的发展和乐句的结构,这对于我后来尝试自己进行简单的配器和创作时,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支撑。而且,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令人惊喜,精装本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和排版的美观程度,都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愉悦,完全不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更像是在品读一部精美的音乐鉴赏录。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因为我之前买过好几本所谓的“权威”教材,结果要么是术语晦涩难懂,要么是例曲的选择非常小众且脱离实际演奏。这套教材的“实用性”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谈理论不接底气的书。书中穿插的大量来自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很多都是我们日常排练或欣赏中经常遇到的经典曲目,这使得理论的学习可以直接与听觉经验挂钩。比如,在讲到转调技巧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直接引用了莫扎特或肖邦作品中的某个乐段,清晰地标示出转调点和所使用的和声连接,这种“带着琴槌去理解理论”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对于那些想从演奏者向音乐理论研究者过渡的人来说,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评分我给这本书打五星,主要是因为它在内容组织上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很多音乐理论书籍读起来像是在背诵法律条文,枯燥乏味,让人提不起精神。而这套书的文字表达非常流畅自然,作者的讲解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与你面对面交流。他善于用类比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原本可能令人困惑的概念,比如将和声的进行比作一次旅行中的“起承转合”,或者将对位法比作一场精妙的外交谈判。这种人性化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乐理学习的门槛。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保持的耐心,它不会急于让你接受最复杂的理论,而是确保你在每一个小步骤上都站稳了脚跟。对于那些因为害怕“枯燥”而放弃音乐理论学习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是一剂良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整个音乐大厦的结构性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