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
定价:26.00元
作者:黄亚玲,修琪,王磊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807493044
字数:
页码:1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是中国体育运动的一部简史,也是中国奥运简史。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古代体育故事,以及体育运动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清愚昧锁国与奥运失之交臂,而中国一个奥运运动员刘长春孤军奋战洛杉矶运动会,读来令人感叹伤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乒乓外交与中国重新进入奥运会,则使我们看到中国进入文日月世界行列的决心与勇气,直到许海峰手中的一声枪响,奥运历史上中国人一次获得,五星红旗升起在奥运赛场。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体育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体育竞技场上的主力之一,也意味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向我们展示中国体育与奥运的历史画卷,特别是中国申奥的一次失败与后来的成功,有伤心的泪水也有成功时的巨大喜悦。
圣火传递到中国,中华文明的火炬与来自奥林匹克山上的圣火相辉映,中国正强健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与美。
《阅读奥林匹克(中国卷)》主撰为北京体育大学奥运教研室教授黄亚玲,曾有介绍奥运的专著出版。
目录
序言
第1章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
梦开始的地方——先秦时期的体高
缘起——原始社会体育的萌芽
初级阶段——夏商周体育的分化
略有小成——春秋战国时期体育的成就
融合与震荡——秦、汉、三国及魏晋时期的体育
交流借鉴——秦汉时体育的进步
合久必分——三国及魏晋时期的体育倒退
荣耀与梦想——唐宋元时期的体育
全盛时期——唐代体育的辉煌
盛极而衰——宋代体育性质的转变
“瑜”难掩“瑕”——元代体育的退步
日藩前的余晖——明清体育的困境
夕阳无限好——明代体育的延续与继承
只是近黄昏——清代体育的衰落
第2章揭开面纱初识奥林匹克运动
时代的眼泪——擦肩而过的首届现代奥运会
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盛况
清的无知导致中国与首届奥运会失之交臂
奥林匹克运动影响下兴起的国民体育热
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在中国传播现代西方体育
落单的英雄——我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蓬勃开展的国内外体育赛事和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初步形成
建立全国性的体育组织以及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早期联系
我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背后的政治斗争
刘长春孤军奋战洛杉矶的始末
熟悉的苦涩——组团再再战柏林仍旧全军覆灭
阴影笼罩下的柏林奥运会
中国派出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参赛
中国足球队被迫闯江湖卖艺凑路费
太极拳等表演促进中国武术开始走向世界
隐约的曙光——拨开战争阳后的奥运新征程
战争与中断了1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
中国代表团三战奥运赛场依旧空手而归
延安苏区的体育——通向奥运另外一条道路
第3章 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奥运赛场
赫尔辛基赛场上迟到的中国代表团
运动成绩大丰收的奥运会
开幕前一天迟到的参赛邀请
新中国翻开奥运新篇章
与奥林匹克运动长达这20余年的隔离
新中国体育飞速发展的时期
积极筹备参加墨尔本奥运会
捍卫民族尊严,脱离国际奥委会
中国人次站在奥运会领奖台上
重返奥运的艰难之路
团结第三世界力量开展破冰斗争
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终得恢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奥林匹克运动乃健身之道,奥林匹克文化是精神补品。《阅读奥林匹克》将构成一种享受。——魏纪中
举奥运圣火,燃和平梦想——美林
阅读奥林匹克,创造中华辉煌。——姜昆
你想了解奥林匹克的真谛吗?你想感受奥林匹克的魅力吗?请阅读奥林匹克,让奥林匹克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进!——黄亚玲
这是一套完美展现了奥运精神、竞技之美的丛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从未想到过自己右以亲身经历奥运,虽然不是像运动员一样驰骋赛场,但在这个灿烂的夏日里,作为志愿者的我,同样享受到了参与的喜悦、胜利的荣光。——陈小墨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亚于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文化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浅薄。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理解的大门。我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够从寻常百姓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那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书中对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潜规则的解读,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甚至是佛教的因果观念。这种分析方式非常到位,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对生活中一些看似费解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极具感染力,他并不是在讲课,而是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用他的智慧和情感,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有时候,读到某个地方,我会停下来,默默地回味,甚至会拿起笔,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也看到了它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个隐藏的宝藏,我完全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惊喜!一开始拿到它,只是觉得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但翻开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蕴含的深度。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中国文化介绍”,而是真正走进生活,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我们可能早已习惯,却未曾细细品味的细节。比如,书中对某个传统节日习俗的描写,简直活灵活现,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听到鞭炮声和人们的笑语。又比如,对某种民间手工艺的阐述,它没有直接给出制作步骤,而是通过讲述匠人的故事,让他们在岁月的打磨中,将智慧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件作品里,让我对“传承”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叙事的方式,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出背后的文化意涵。有时候,它会引用一些古老的诗句,又或是民间谚语,与当下的生活场景巧妙地结合,让人在阅读时,脑海里会不断闪过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也会产生很多关于自己生活和经历的联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更是关于“人”的,关于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关于我们如何与历史、文化产生连接。它让我觉得自己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心情打开了这本书,而它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反而给了我远超预期的收获。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你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展现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比如,书中对“孝”的理解,就非常深刻,它不是僵化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现了“孝”在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情感连接。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候像是一位旁观者,冷静地观察着世界;有时候又像是一位亲历者,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切换自如的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变化和乐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解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节日的习俗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让我对这些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韧性,也看到了它在不断融合和创新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捧读此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又生机勃勃的世界。它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流水账,而是作者用他独到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中国文化的立体画卷。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叙述所吸引,比如对某个古老街区市井生活的描绘,那些细碎的声音、鲜活的面孔,都仿佛历历在目。作者没有刻意去拔高和神化,而是将中国文化融化在日常的点滴之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的描述,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深沉而持久。它让我体会到,所谓的“文化”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和历史书本中,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存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没有固定的章节划分,而是像一次自由的漫游,引领读者在不同的主题之间穿梭,每一次的切换都带来新的发现和惊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佩。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探险,充满了未知与发现的乐趣。一开始,我被它标题的宏大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晦涩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也非常有温度的叙述。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中国历史的脉络中,但又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导游那样,只是指点江山。他更像是分享他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描绘着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符号。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刻画,它没有简单地概括,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个地方的方言,一种独特的饮食习惯,甚至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来展现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这些细节如此生动,以至于我读完之后,会忍不住去搜索相关的资料,想要了解更多。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它不会让你觉得在阅读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画卷中,随机点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每一幅都充满了故事性,又相互关联。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也看到了它在不同时空中延展出的生命力,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