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博弈心理学
定价:39.80元
作者:墨晔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84360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
掌握博弈技巧,轻松搞定职场、商场、情场中的人际难题
★情感、心理绑架、隐形操纵……,你是否经常陷入某些无法摆脱的困境中?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战术才是高明的战术,掌握了博弈技巧就能成为人生赢家;
★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心理博弈论,让你在职场、商场、情场无往不利的制胜宝典!
内容提要
我们的生活充满博弈,如何选择优势策略?如何洞悉他人需求?如何驾驭他人心理?如何操纵他人欲望?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沟通与较量,掌握并运用社交技巧,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你都能够巧妙逆转被动局面,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困局,快速、果断、从容不迫地取得主导权。即使你的对手比你强势得多,你也能在交锋中处于不败的境地,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化解困境。
目录
作者介绍
墨晔,知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专注于情绪、人格与人际交往等心理学领域研究数十年,颇有建树。以透彻直白的语言风格,帮助读者解决人际互动中的心理建构问题。
文摘
第八节进退博弈,先下手还是后下手
先下手者往往能占据主动,抢得先机,这样便可顺势而为,克敌制胜,在军事战争中经常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
1939年3月德国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后要求波兰归还一战后所占领的原德国的但泽地区,但遭到了波兰拒绝。与此同时,英法盟军公开表示会给予波兰安全保证,所以波兰态度十分强硬,对德国放松了警惕,希特勒便趁机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进攻密令。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随后还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甚至通过密谋达成了瓜分波兰的协议书。9月1日凌晨,失去后顾之忧的德国在2000架飞机、2800辆坦克和6000门火炮的掩护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集中主要兵力摧毁了波兰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和军火库等战略要地,不到一个小时便攻破了波兰的整个防线。
波兰没想到英、法盟军只是事后在口头上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他们并未采取实际措施,反倒实行所谓的“静坐战”,一方面是两国不想马上置身于战争中,另一方面则是想让德国东进与苏联展开战,把点火引向苏联。
结果孤军奋战的波兰军队只得靠落后的骑兵对抗装备精良的德军,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个战役──波德战争,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结束。在战争中波兰方面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而德军阵亡1.06万人,伤3.3万人,如此悬殊的伤亡差距证明了德国在突发的“闪电战”中大获全胜,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收获。
其实,德国袭击波兰早就蓄谋已久,事前也有很多征兆,可惜的是波兰过于相信英法盟军对自己的承诺,再加上苏联事先与德国约好共同瓜分波兰,才导致孤立无援的波兰迅速溃败。所以,德国在采取先发制人的“闪电战”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而波兰却是未加防范,结果战争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波德战争,波兰便在德国先发制人的闪电战争中沦陷。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也是个典型的先发制人的例子。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大唐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在击败窦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时李世民立下的功劳大,同时还笼络了许多名将谋士,坐镇长安的李渊和东宫太子李建成自然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李渊为了扶持太子也故意采取了一些压制李世民的政策,趁北方的突厥南下侵犯河套地区时命三子李元吉带兵出征,李建成便趁机请求李渊征调秦王李世民手下的精锐士兵和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随军作战,这样不但可以削弱李世民的实力,还能把其手下的精兵强将一网打尽。其实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早有防备,在得到李元吉、李建成想在出兵饯行之际除掉自己的密报后,李世民手下谋臣长孙无忌等人建议先发制人,不能坐以待毙,任人摆布。
李世民与手下谋臣经过周密部署后决定发动,事先将把守玄武门的官员换成自己的心腹,然后假传圣旨命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凌晨进宫议事,而李世民则事先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埋伏于玄武门内。当李建成、李元吉匆匆赶来行至临湖殿时觉得气氛不对,便想调转马头离去,李世民趁机率兵杀出,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而后,李世民又命尉迟敬德入宫告知李渊,声称太子与齐王元吉因蓄谋叛乱被李世民诛杀。李渊听后惊恐不已,随后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表面是对李建成、李元吉做出的及时反击,其实就是夺权篡位。李世民杀死他们后自己便成了皇帝的继承人,当李渊看到李世民为了权力和地位连自己亲生兄弟都残害,自然不敢对掌握兵权的李世民怎样,只能乖乖地退位让贤了。
做到先发制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事先做充分准备。先发制人必要有稳操胜券的把握,所以行动前一定要有周密的计划安排,不能出现差错,不然就有可能变主动为被动,甚至落入对方的圈套。德国“闪电战”袭击波兰,提前做的准备便是与苏联签订和约,避免了自己两线作战或是腹背受敌。
第二,先发制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让对手防不胜防。如果先发制人前对手看出了我们的意图,必定会有所防范,这样即便我们率先采取行动,也很难以微小的代价换来预期的目的,德国袭击波兰靠的是夜幕的掩护;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靠的是假传圣旨的欺。
第三,对先发制人的时机选择要得当。先发制人的过程多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所以对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行动过早很可能会过犹不及,如果行动稍有迟缓就有可能错过佳良机。“玄武门之变”的时机和地点的选择便十分得当,时机是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想要合谋除掉李世民之前,如果再晚一步则失败的很可能就是李世民。唐长安城的太极宫四周共有10座城门,为什么李世民偏偏把这起宫廷的地点选在北面的玄武门?原因便是北面的玄武门占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位于龙首原余坡,地势较高,可俯视宫城,是长安城北面的重要门户,所以便成了入宫晋见皇帝的必经之路。再者,当时把守玄武门的将领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所以在这里设伏自然成了佳选择。
但是先下手也未必就好,也有遭殃的时候。先下手遭殃多是因在不明前提的情况下贸然进攻造成的,前面讲到德国为什么会闪电成功?那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的。只有知己知彼,才可百战不殆,如果不明事情真相便贸然行动或是妄加评判,必定会漏洞百出,给对手以可乘之机,甚至会误入对方设下的陷阱。
下面看下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这是一个典型的先下手遭殃的例子。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名将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城,致使韩国上党郡与国都的联系被切断,于是上党郡守冯亭便向赵国求援。赵王派老将廉颇率兵驻扎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长平村),不过在与秦军交战中赵军还是负多胜少,失去了二鄣四尉。廉颇根据敌强我弱的不利局势制定了坚守阵地、坐待秦兵进攻时再借机出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衅,廉颇就是不肯出兵。
如两军相持过久对远征的秦军来说弊多利少,于是秦相范雎便暗中使人重金收买赵国佞臣散布流言,声称秦国害怕、痛恨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而廉颇不足为患,他已经快支持不住了。信以为真的赵王便借机谴责廉颇连吃败仗,责备他胆小懦弱,只知坚守不肯出战,并命赵括取代廉颇出击秦军。
实际上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从未经历过实战锻炼,年少轻狂的他自以为熟读兵书便可带兵打仗了,所以上任后赵括不但撤换了原廉颇手下的将领,还决定对强大的秦军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秦将白起见赵括果然中计,便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计策故意佯装失败后退,同时命主力在险要地形处构筑成袋形阵地,另命5000精兵伺机分割赵军,各个击破,就这样把赵括引进了自己的埋伏圈。后赵军不但被分为三段,而且粮道也被切断,甚至一度因饥饿出现了自相残杀争吃人肉的惨状。走投无路的赵括在率兵突围中被秦军射死,结果40多万赵军全部投降,而白起却将投降的赵军全部活埋,只放数百士兵回赵国报信。
虽然长平之战后赵国在魏国信陵君的帮助下(即信陵君窃符救赵)没有过早,但长平之战却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力量,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因为赵国是强秦东进遇到的个强敌,白起坑杀40万赵军有生力量,从此赵国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对峙。
后下手为强,也就是后发制人,以退为进,抓住机会一招制胜。在我国的古代兵法中也有许多后发制人的策略,如《三十六计》中提到的以逸待劳、欲擒故纵、假痴不癫等。
也曾提出过一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比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
1931年6月,命何应钦为前敌总指挥、陈铭枢为总司令,率30万大军围攻红军。双方实力悬殊,如果红军与敌直接面对面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后毛权衡利弊后决定从国民党陈诚部与罗卓英部之间的空隙进入白云山。但是,在转移白云山的过程中敌人发现了红军的踪迹,派精锐的机动部队迅速追了上来,毛当机又率红军主力在崇山峻岭间绕了个圈子又回到了兴国的高兴圩。陈诚、罗卓英怎么也没有想到红军竟然会重回包围圈,结果他们错误地向北追去。当他们知道事情真相后红军已经在高兴圩休整了一天,而后毛又引军东进,然后再回到兴国休整,就这样牵着他们的鼻子在大山里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毛依靠红军行动的迅捷多变终迷惑了敌人,然后趁机袭击了蒋鼎文、蒋光鼐等师,然后又穿过蔡廷锴、韩德勤间的空当地带转至莲塘,又相继打了两个伏击战,取得了完胜,缴获一万余支枪械。红军的袭击也暴露了自身的位置,被各路赶来的敌军围困在了永丰、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
当红军得知国民党方面离红军近的部队只有15里,而兴国方向却有20里的缺口还未完全形成包围圈时,毛等红军领导经过详细研究后制定了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的战术策略,那就是由十二军向东北佯攻以吸引敌军,然后红军主力从兴国缺口处进行突围。北上的红十二军趁夜色出发,故意把距离拉得很大,装作是红军主力,将所有红旗展开,遇到尘土多的路段故意荡起漫天尘沙,每到岔路口或是重要地点便故意留下一些行军标记。同时,红十二军把军队驻扎于山林之间,还经常趁着夜色进行袭击战,而误以为红军主力的国民党各路军队都怕被红军消灭,不敢贸然进攻。经过红十二军的一番折腾后敌军被折磨得筋疲力尽、士气大伤,而红军主力在安然无恙地休整了半个月后士气旺盛,毛趁此战机主动出击,歼灭了国民党的四十七、五十四两个师,把国民党军将领蒋光鼎、蔡廷锴部打得大败而逃。
国民党在明处,红军在暗处,是毛制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战略的前提,这样可以自己时刻把握着出击的主动权,而敌人却像无头的苍蝇一样跟在红军屁股后面乱跑,而且还消磨掉了的士气。《左传》中记载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初战不利的国军不但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反倒接连遭到红军的偷袭,所以手下某旅参谋长感叹地说:“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剿共简直就是无期徒刑!”
进退博弈忌讳的是在不明对方虚实的情况下盲目出击或是一味地保守后退,赵括的惨败便是因为错误地估计了对手的实力,终被引入了白起事先设下的圈套。毛率红军成功摆脱国民党各路军队的围追堵截,则是在掌握敌强我弱的前提下选择了避其锋芒,不与之正面交锋,而是躲在暗处伺机而动,故能进退自如,稳操胜券。
……
序言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大多侧重于分析个体的情绪和认知,但《博弈心理学》更进一步,将焦点放在了互动和策略上。书中对“信息不对称”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人们会做出各种冒险或保守的决定,以及如何利用信息优势来影响结果。这不仅仅是关于游戏或竞赛,它渗透到商业谈判、市场竞争,甚至是我们日常沟通的方方面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将复杂的经济学模型和心理学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预期”、“声誉”和“信任”等概念在博弈中的关键作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上一堂高阶的生存哲学课,它教你如何识别潜在的风险,如何设计最有利的策略,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最大化的收益。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自己行为的“后果”和“他人的反应”,并且会提前思考可能的“反制措施”。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和有准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思维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 navigating 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对人际互动和决策的理解颠覆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理性的人,但读了《博弈心理学》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模式是被潜意识里的各种“博弈”驱动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囚徒困境”,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在看似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情境下,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种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现象,简直太普遍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是不是也陷入了类似的思维陷阱。尤其是关于“纳什均衡”的讲解,虽然一开始有点抽象,但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谈判、竞赛甚至是夫妻间的争执,就变得异常清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引导我一步步去识别这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心理机制。我现在看什么都觉得有意思,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一套全新的“读心术”,看透了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开悟”的书,而且它带来的启示是持续性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变了,更加能够理解不同立场的人,也更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改变了我对“理性”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所谓的理性就是不受情绪影响,纯粹地根据利益进行计算。但《博弈心理学》告诉我,真正的理性,是在理解了博弈规则和人性弱点之后,做出最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决策。书中关于“拍卖理论”和“信号博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无意义的“竞价”或“示好”,实际上是在传递关键信息,影响他人的判断。这让我对很多商业活动和社交场合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之前参加过一些拍卖会,总觉得是在“烧钱”,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其中的策略和心理较量。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你感受到博弈论的强大力量。而且,这本书并没有让人生出一种冷冰冰的算计感,反而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多了几分敬畏和理解。我知道了,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受到博弈环境和自身认知的限制。这让我更容易去包容和理解他人,也更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同时争取最优的合作结果。
评分不得不说,《博弈心理学》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擅长用各种生动的例子,从历史事件到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释那些看似高深的博弈论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重复博弈”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长期关系中,“以牙还牙”或者“以德报恩”这样的策略会比一次性的“背叛”更有效。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建立和维护长期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合作和竞争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书中还谈到了“群体博弈”和“合作的演化”,这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为什么有些群体能够高效合作,而有些群体却陷入内斗?这本书给出了很多令人信服的解释。我现在看新闻,听八卦,都会不自觉地套用书中的模型去分析,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清晰起来了。它不仅仅是关于“赢”或“输”,更是关于理解“为什么”和“如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他人的意图,也能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最终在各种互动中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评分《博弈心理学》这本书,简直是一本“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而且是用最科学、最严谨的方式来解读!我之前对很多社会现象都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的合作会变得异常困难,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这本书给了我清晰的答案。作者对“承诺”和“威胁”在博弈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他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有效的承诺或威胁,能够改变双方的预期,从而引导结果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适用于政治谈判,也适用于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决策。书中还讨论了“重复博弈”中的“互惠”和“惩罚”机制,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长期的关系比短期的利益更重要,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和合作基础。我现在看电视剧,看电影,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是不是遵循了某种博弈的逻辑。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设计和影响局面的“玩家”。它不仅仅教会我如何“看透”别人,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理解”自己,并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路径,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