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心育文库14——中国心理学史
定价:45.00元
售价:36.0元,便宜9.0元,折扣80
作者:燕国材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31021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系统性。文库参照心理学学科体系和我国现实需要,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与实践三个系列。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性。文库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库撰稿人的选择面向全国,每一本图书都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文库的统稿工作由国内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负责完成。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前沿性。文库在全国范围选聘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既可以吸收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可以保证所选内容资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实用性。文库在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实用性。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给出的理论实用,给出的技术可行,给出的方法可操作。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理论性、实用性、资料性、工具性兼备,是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百科全书”。它可以作为从事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参考书、工具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自修图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用书;可以作为师范院校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我们相信,“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对于从事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士会有所帮助;对于我国的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心理和谐会发挥一定作用。
章 绪论: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的几个问题
节 什么是中国心理学史
第二节 为什么研究中国心理学史
第三节 怎么样研究中国心理学史
第二章 心理学思想的形神论
节 形神论的一般思考
第二节 “一本”论
第三节 “二本”论
第四节 主心说
第五节 主脑说
第三章 心理学思想的心物论
节 心物论的一般思考
第二节 唯物一元心物论
第三节 唯心一元心物论
第四节 二元心物论
第四章 心理学思想的天人论与人贵论
节 天人论与人贵论的一般思考
第二节 天人论
第三节 人贵论
第五章 知虑心理学思想
节 知虑心理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 感知论
第三节 思虑论
第四节 知行论
第六章 藏壹心理学思想
第七章 心理学思想
第八章 志意心理学思想
第九章 智能与非智能心理学思想
第十章 性习心理学思想
第十一章 近代心理学思想
第十二章 现代心理学思想
第十三章 结论:中国心理学的回顾、现状与愿景
后记
作为一名对教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古老智慧与现代教育的桥梁。这本书,虽然我之前对它并不了解,但它所展现出的深邃思考,却意外地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化”和“养正”等概念的阐释印象深刻。这些词语在现代教育语境下可能显得有些古老,但其背后蕴含的关于个体品德塑造、价值观引导的理念,却是如此的契合当下的教育需求。书中对一些古代教育家在儿童心理发展、学习规律方面的早期探索,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成长的细腻关注。例如,关于“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理解学生心理状态后,所采取的顺应个体发展的教育智慧。此外,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智”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如何平衡理智与情感,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些问题书中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之处,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面向未来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的潜意识和非理性行为的探索非常着迷,但总觉得这方面的研究似乎一直被西方心理学所主导。当我偶然接触到这本书时,我被它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心”的独特理解所深深吸引。书中对中国古代“心”的探讨,并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器官,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集情感、意识、思维、意志于一体的复杂整体,这与现代心理学对“心智”的理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中国古代“情志”学说的梳理,那些关于喜怒哀乐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如何影响个人行为的论述,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早已被证实,而中国的先哲们却早已有了如此精辟的见解。书中还涉及了中国古代关于“梦境”、“直觉”、“顿悟”等一些“非理性”现象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探索人类更深层次心理体验方面的独特视角。我一直相信,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东方智慧的理解框架。它让我看到了,在西方心理学出现之前,中国文化早已孕育了大量关于人心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必须先理解他所处的文化背景。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灵密码。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多时候就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中关于“人”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现在理解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哲学思考。比如,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哲学,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自身关系的看法。又比如,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的解读,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这些价值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在梳理这些思想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概念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思想流派的对比,展现了中国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所有的疑问都有了更清晰的解答。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心理学研究的全新视角!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充满好奇,但总感觉过去的知识体系过于西方中心,对我们自己民族在这方面的探索知之甚少。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尘封已久的宝库,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先哲、学者,他们的思想火花,他们的理论构建,竟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从未断绝!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心性”论述的梳理,那些关于修身养性、情志调节的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比如,书中提到一些古代医家对情绪与疾病关系的认识,竟然和现代医学的心理生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同时,书中对近现代中国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也让我对那些早期留学归来的学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将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思想史,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在探索人心、理解人性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持久生命力。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中国文化、对人类内心世界有深度兴趣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世故”和“社会交往”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这些方面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这本书,无意中却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契机,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书中对中国古代关于“君子”、“小人”、“忠”、“孝”、“信”等道德范畴的解读,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概念在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际互动”和“社会规范”的讨论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和谐的智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还涉及了中国古代关于“情绪管理”和“自我修养”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个体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独特方法。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能力,更在于他能否有效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刻的理解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情商的社会人的宝贵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