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 徐更光传 |
| | 曾用价 | 98.0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3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王民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448 |
| 字数 | 380 |
| ISBN编码 | 9787030521637 |
目录
目录
总序/i
序一/v
序二/vii
序三/xi
引言 (001)
第*章 成长历程(009)
第*节 青少年时期 (011)
第二节 在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的学习生涯(020)
第三节 没想到成了北京工业学院的学生(023)
第四节 留校工作 初露锋芒(029)
第五节 担任西山化学试剂厂厂长(032)
第六节 回校任教 潜心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039)
第二章 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032工程”(045)
第*节 接受一项神圣的工作(047)
第二节 攻坚克难 研制成功(050)
第三节 接受鉴定 节外生枝(056)
第四节 虽失之交臂 却埋下了一颗执着的种子(058)
徐更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传
第三章 辛苦、快乐的家庭和艰难、传奇的岁月(063)
第*节 同事做媒 喜结良缘 (065)
第二节 初为人父 未料世事艰难(069)
第三节 苦中作乐 家庭生活暖意浓(074)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难忘记忆(078)
第五节 艰难的“农转非”与众多的关怀(084)
第六节 爆炸专家主导了驱逐舰爆炸沉没事件的调查方向(093)
第四章 成功研制“8701” 第*次获得国**奖励(103)
第*节 军情紧急 知难而上(105)
第二节 解决关键问题 群策群力(108)
第三节 完成生产定型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13)
第四节 未雨绸缪 二次获奖育得“常青树” (118)
第五章 “8702”的成功和后来的故事(125)
第*节 不速之客 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127)
第二节 灵光乍现 开创了我国第*代高威力含铝炸药的先河(132)
第三节 “捎带脚儿” 运用射流引爆技术解决大问题(138)
第六章 高温石油射孔弹 为民用产品技术开发做出新贡献(145)
第*节 射孔弹早爆 胜利油田遇到大难题(147)
第二节 知己知彼 成竹在胸(149)
第三节 巧妙设计 获得成功(151)
第四节 手握“金砖” 想起了老朋友(155)
第五节 厂校合作 解决系列难题 (164)
第七章 国产催泪弹遇到技术瓶颈 他们找到了爆炸专家(167)
第*节 军方求助(169)
第二节 倾囊相授 合作成功(170)
第八章 重任在肩 爆炸专家又挑起了系主任的担子(175)
第*节 特殊时期 担任系主任(177)
第二节 调整专业结构 重视招生就业问题(180)
第三节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做好各项工作(187)
第九章 花甲之年 海萨尔炸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5)
第*节 引进“双三五” 关键技术国外不转让(197)
第二节 与152厂签下协议 攻克配方难关(198)
第三节 当年立项当年生产 取得全面成功(208)
第四节 一个项目带活了一个厂 厂校一起报奖(214)
第十章 潜心攻克改性TNT技术(217)
第*节 生产工人的苦难让他触目惊心(219)
第二节 多年的执着与突破(222)
第三节 工人自己的科学家 心里装着对国家的责任(226)
第十一章 德高望重的院士 行业中的一面旗帜(235)
第*节 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37)
第二节 解决“疑难杂症”的高手(241)
第三节 工厂的贴心人 大家的主心骨(255)
第十二章 水中破障技术的突破与爆炸新理论的诞生(267)
第*节 倾心含铝炸药的深层次研究 (269)
第二节 恰逢台海危机 突破水中破障技术(271)
第三节 一种新理论的诞生影响了全行业(277)
第十三章 改性B炸药及相关技术的突破(281)
第*节 知难而上 改性B炸药配方的诞生(283)
第二节 低比压顺序凝固 世界装药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294)
第三节 严重的膛炸事故让项目濒于绝境(301)
第四节 从配方开始从头再来(307)
第五节 无损检测技术 一次跨学科的创新(315)
第六节 改性B炸药的成功促进了装药质量安全性新理念推广(320)
第十四章 125破甲弹的成功改进(325)
第*节 新型坦克炮的大难题(327)
第二节 “8701”立新功(329)
第三节 开创我国高过载后膛炮的先河(335)
第十五章 老有所为 老有所想 老年生活二三事(339)
第*节 第*次脑中风让他结束了40多年的吸烟史(341)
第二节 家人们的悉心照料让他战胜了第二次重病(347)
第三节 老骥伏枥 攀登炸药检测技术的新高峰(350)
第四节 言传身教 对待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父(362)
第五节 接班人的事情让他忧心忡忡(366)
第六节 切、乐观的“老顽童”(368)
第七节 第三次重病与惜别人间 (375)
第十六章 追悼与怀念(379)
第*节 噩耗传出 惊动各界(381)
第二节 隆重悼念(382)
第三节 追思(387)
附录一 徐更光大事年表(391)
附录二 徐更光主要著述目录(403)
后记(412)
在线试读
引言
是2015年6月7日。不知是初夏的燥热,还是我格外地兴奋,此时此刻,我内心澎湃着一种热潮,有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为止,《徐更光传》已经完成了交稿前的zui后一次校对,这部传记的创作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徐更光是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的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专家。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第*位院士。为什么由我为他写传呢?这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记得那是2013年初春的一个上午,一个新的任务让我迈进了徐更光院士的家门。自从2010年我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兼校史馆馆长以来,挖掘历史,收集学校各个阶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各种材料就成了我责无旁贷的工作。随着对校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慢慢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校史研究的人,不能只着眼于对历史事件的挖掘和文物收集,眼前的一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也应该及时地收集和整理,否则,飞逝的时光马上就会把眼前的一切变为历史。我就是带着这个任务开始收集北京理工大学几位院士的相关材料的,徐更光、毛二可、周立伟等都是我重点收集材料的对象。
那天上午,我如约来到了徐更光院士家。房间并不宽敞,略显杂乱、有些老旧。徐院士一见我进来就略显吃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招呼我坐下,并让老伴儿沈秀芳给我沏茶。我连忙说:“徐老师您别客气,赶快坐吧!”接着我就向徐院士道出了此次拜访的缘由:“徐老师,您是咱们学校第*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学校带来了很大荣誉,您是学校的光荣。所以我们要把您的讲义、笔记等有意义的个人物品收集一些,作为我们校史馆的馆藏,将来有机会可以对外展出。”徐院士一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对我说:“哦,你是来收我东西的,那可太多了。”说完,他用手指了指茶几上、书架上、沙发旁的书堆,对我说:“这些都是我的宝贝,都特别有意义,我不知道什么应该给你。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特别重要,都有很多故事在里边。”
还没等我继续开口,徐院士自己就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60年代,我就参与为核武器提供炸药的研制工作。那时候是丁先生带着我们干的,费了好大的劲儿,zui后干成了,连王淦昌都夸我们做得好。可是后来有人在zui后时刻把我们踢出了门外,我现在想起来心里都有气,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我听到这话不禁一愣。虽然我也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了二十多年,也算老人了,对徐院士也并不陌生,但还从没听到过徐院士参加过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我不禁撇开此行的目的和徐院士聊了起来。
这一聊可不要紧,徐院士先是对我讲了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一些精彩片段,然后又讲起了珍宝岛冲突中的火箭筒、“8701”炸药、TNT装药工人的苦难,以及他在减少TNT污染方面做出的贡献。当我听得云遮雾罩的时候,徐院士又和我讲起了他人生中经历的zui严重的一起膛炸事故。徐院士聊得越来越兴奋,虽然大部分我都听不懂,但越听越觉得有意思。
徐院士的思路很清晰,记忆力很好,聊起过去滔滔不绝,充满了激情,有说不完的话。在与他的谈话中,我感到他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事业是那么的热爱,对学生是那么的关心,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他又是那么的着急。这真是一个思想活跃、不甘寂寞的老者啊!想到此,我不禁脱口而出:“徐老师,您刚才说得太精彩了!您真应该把这些写下来,一方面是对您一生的回顾,另外也是教育年轻人的zui好教材啊!”徐院士听完以后回答道:“我可写不了,我也没那么多精力。你看,我有这么多的工作要做,我的论文集还差很多东西。可是我没人呀,谁来帮我做这些事啊?”我一听他这么说,没加思索,马上说道:“干脆我来帮您,您把您肚子里的东西都倒给我,我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将来给您写传。”徐院士一听,眼睛一亮,对我说:“那敢情好。我肚子里的东西够你学一辈子,你要是能把它整出来,那就是帮了我一个天大的忙,也为学校做了一个大贡献。”我说:“好,以后我有空儿就多往您这儿跑跑,把您的这些精彩都记录下来,这可是zui鲜活的校史啊!”说完这话我一抬头看表,没想到我在徐院士家里已经坐了近三个小时了。我赶忙起身告辞,离开了徐院士家。临别时徐院士嘴里还不停地念叨:“以后常来,保证让你特过瘾。”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谈话。回来以后,此事我也没多想,只是觉得未来的校史工作又多了一个开发的渠道。至于说将来能走到哪一步,能否真的为徐院士写传,我心里也没底。只是觉得徐院士身上的故事很可贵,先采集下来再说。
此事没过多长时间,徐院士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能否到他家去一次。我放下手头的事径直去了徐院士家。一进门就见徐院士手上拿着一张纸,对我说:“来来来,王馆长,你看这是什么,看来你真有事干了,中国工程院还真让我自己来写传呢!”我一听,有点儿茫然,接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中国工程院《关于编纂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的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号召所有院士写传,留下宝贵的科学财富,以俾后人传承前贤的创业精神和为国家为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
还没等我把通知看完,徐院士就迫不及待地对我说:“我刚接到这份通知,工程院让我自己来写传,我怎么写得了啊?现在我把这个通知给你,你来给我写,人家还等着出版呢!”我一听这话,倒吸了一口凉气。我的天,这真是要写传啊!虽然前几日我答应过徐院士要为他整理材料,可是能整理到什么程度?我能有多大精力?到底何时能够写传?能不能写成?我都没有仔细想过,只想着先收集材料再说。可没想到,中国工程院还真下了这么个通知,让院士们自己写传。那一次没有任何准备的谈话,竟合上了中国工程院工作的节拍。
事已至此,我也没了退路,只得对徐院士说:“以前我是想帮您整理材料,zui好能帮您写个传。但绝没想到这是个硬任务,还要求2014年出版,这我办不到。您别看我是校史馆馆长,可具有校史馆正式编制的就我一个人,外加一个非事业编的助手。平时我还有很多接待参观、校史研究、资料征集等日常工作,只能抽空或业余时间来帮您写。再者说我这个人生来有个习惯,无论干什么事,要么不干,干就一定要把它干好,绝不糊弄。我要是答应给您写传就一定写出一个精品来。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别限制我时间,2014年6月肯定出不来。我会尽量抓紧,争取三年之内完成您的传记。”徐院士一听,脸上笑开了花,对我说:“你要是真能帮我写出来,可算帮了我的大忙,我这里先谢谢你。时间上我保证不催你,工程院那边我去跟他们说。写一个传,哪有那么容易啊?你尽管自己去写,啥时候出来啥时候算。”我说:“好,那就一言为定!”就这样,我对徐院士有了一个正式的承诺。
2013年4月16日上午,我开始了为徐院士写传的第*次正式采访。从那天起一直到2014年7月15日,在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一有时间就往徐院士家里跑,和他共同回忆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慢慢地,我成了徐院士的忘年知己。从相识到相知,从旁听者到感情的投入者,从局外人到事业的参与者,一时间我好像已经完全融入了徐院士的生活。我们格外投机,几乎每一次采访时间都超过了两个半小时,有时聊到兴头上该吃午饭了,他也不让我走,自己也不吃饭,非要聊完为止。我记得时间zui长的一次采访,是从早上八点半一直聊到了下午一点半。后来在徐院士老伴儿的万般催促下,徐院士才放我出门。几乎每一次采访,徐院士都是越聊越起劲儿,越聊眼睛越放光,他常说:“和你说话简直太高兴了,比吃什么药都管事儿。”每一次采访我都难以想象面前的这位老者是一位八十多岁而又患过脑中风的老人。虽然他的腿脚已经不利落了,在屋里走动都要拄着拐杖,但是他的思路是那么清晰,记忆力是那么好。有时候几十年前的实验数据他竟能脱口而出,与资料上记载的分毫不差。
这个老人太神奇了,他的身体中仿佛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他有那么多的往事要回忆,有那么多的困惑要述说,有那么多未能实现的目标要疾呼,要努力,要奋斗!他仿佛就是一架永不知疲倦的机器。
我随着他的思绪变化而喜怒哀乐,为他的苦恼愤愤不平,为他未能完成的事业心急如焚。到后来我仿佛不是在写传,而是在挖掘他身上所有的精华。为了徐院士的事业,为了学校的事业,为了中国的爆炸事业,我要把徐院士身上zui宝贵、zui有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我时时在想:在这部传记中,我不但要让大家看到一段真实的历史,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徐更光,还要让徐更光的同行和弟子们看到徐更光成功的方法,看到徐更光的科研思路,更看到徐更光在一生的实践中解决困难的精髓。我暗下决心:当这部传记写成以后,要让普通人喜欢其中的故事,要让年轻人懂得奋斗的精神,要让徐更光的同行们学会徐更光的思路,更要让决策者们反思徐更光在科研奋斗中的矛盾与遗憾。也可能是我自己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也可能是我太高估自己了,更可能是异想天开了……但这确实是我的初衷,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心中那深藏的责任吧!
历史有时是模糊的,逝去的事情有时是可以粉饰的。但出于我曾经做过档案馆副馆长的经历,我认识到,记述历史应尽量还原它的真实性。每个人的过去不可能再现,但描写过去必须符合逻辑,必须有根据,也必须要获得那个时代的承认,否则,我们不负责任的描写和粉饰,多少年以后,可能就有人把它当成一种真实的依据来误导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我心中时刻在提醒着自己:写传的同时也是在创造历史。
正是心中有了这样一种信念,我在创作这部传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摘选了很多历史史料和物证。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历史事实,我尽量通过多角度、多人物的相互印证来还原事情的真相。在这部传记中,关于徐院士老伴儿沈秀芳的户口农转非问题,以及某一科研成果的研制过程问题,我都下了大工夫,克服了不少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虽然有些细节在这部传记中不能全部体现,但是我确实是这么做的。我觉得只有真实地再现过去,才算是对徐院士的尊重,才算是对那些曾经帮助过徐院士的好人们的尊重,才算是对徐院士同行们的尊重。
对徐院士的采访绝不总是喜笑颜开,兴高采烈的。因为我们彼此都把感情投入得太多,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生过争吵和激辩,徐院士也跟我红过脸。但都是很快就过去,几句话就能烟消云散,徐院士曾这样跟我说:“你是这辈子zui了解我的人,有时候你能钻进我的心里。我想什么你都知道,所以我什么都不瞒你,也zui相信你。”也可能我把徐院士对我的这份信任看得太重了,所以有时一些不同的想法也不能轻易地和盘托出。有时候知道徐院士身体不舒服,也不敢轻易去见他。因为我知道徐院士慢慢地已经把我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几天不见,就要给我打个电话。每次见面,都会激动,都会说个不停。有时候我也真怕累着他,怕影响他的健康。常言道:“日出千言,不损自伤。”说话是要耗真气的,特别是徐院士说话容易激动,更容易伤害他的身体。所以我后来时刻掌握着一种分寸,不能让徐院士因跟我说话太多而太累。
说到此,不能不提到徐院士生病住院以后的情景。徐院士住院
内容介绍
徐更光先生是我国爆炸科学与技术专家,是新中国军工事业的功勋,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徐老一生致力于我国爆炸科学与技术事业,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见证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并且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本传记以徐更光院士的家庭背景、教育情况和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勾勒出他在这几门学科开创和发展中做出的工作。弘扬了老一辈的科学家为了国家科学的发展、进步不懈努力的开拓精神。
《大唐风云录:贞观之治的隐秘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体的生平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入剖析了唐朝初年,特别是贞观之治这一黄金时代的政治生态、社会变革与文化脉动。我们摒弃了对帝王将相的简单赞颂或批判,转而深入探究支撑起“贞观之治”这块伟大基石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力量与矛盾。 第一部分:权力的重塑与制度的革新 开篇将场景设定在李世民登基前后,一个充满硝烟与不确定性的时代。本书细致梳理了“玄武门之变”后,新政权如何在内部清洗与外部威胁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完成了权力体系的重构。我们不仅仅描述了《唐律疏议》的颁布,更着重探讨了律法背后所体现的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如何平衡关陇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与新兴寒门士族的上升需求。 书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三省六部制”在实际运行中的细微差异。不同于教科书的平面描述,本书通过对当时奏折、谏议书的考证,揭示了尚书省的行政效率与门下省的审议权力之间的微妙博弈。例如,书中详尽还原了魏征在谏议中对某些行政指令的精准批驳,这些批驳往往不是针对政策本身,而是针对执行过程中对百姓生计的潜在损害,展现了权力制约的艺术。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经济脉搏与边疆的融合 贞观盛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畅通的贸易网络和稳定的边疆之上。本书跳出了单纯的军事胜利叙事,聚焦于商业活动如何成为支撑帝国运转的隐形力量。我们追溯了西域商队进入长安的路线图,分析了粟特商人、波斯贵族在唐朝城市中的聚居与商业活动。 书中详细描绘了洛阳和长安的西市,记录了来自拂菻(东罗马)、天竺(印度)的奇珍异宝,以及由此催生的本土手工业的创新。例如,唐代陶瓷业如何吸收了中亚的装饰元素,发展出独特的唐三彩风格,以及在长安设立的“蕃坊”如何成为不同文化交汇的熔炉,而非简单的外国人居住区。 在边疆政策上,本书深入探讨了对突厥的羁縻制度。我们探讨了唐朝如何运用联姻、分化、册封等多种手段,而非一味依赖武力,来维护广阔疆域的和平。书中特别关注了文臣如侯君集等人在西域的治理实践,以及他们如何平衡中原王朝的威权与地方部落的习俗,维持了一种脆弱而有效的平衡。 第三部分:信仰的交融与思想的碰撞 贞观时期,是中华思想史上最为开放和包容的阶段之一。本书超越了对佛教兴盛的表面描述,转而探讨了儒、释、道三教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互动与张力。 我们审视了玄奘西行归来后,佛经翻译工作对中国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唯识宗思想如何渗透进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同时,书中也揭示了道教在宫廷中受到的推崇,以及它如何被李唐皇室用作巩固其“老子后裔”合法性的工具。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记录了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在长安的传播轨迹。通过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得以一窥这些信仰如何在唐朝的多元文化土壤中找到生存空间,以及它们与本土信仰在市民阶层中的竞争态势。这种思想上的“兼容并包”,是贞观之治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社会结构的微观侧写 为了使历史鲜活起来,本书穿插了多位不同阶层人物的“侧面描摹”。这不是他们的完整传记,而是通过他们的片段生活,来反映时代的整体面貌: 一位长安城的医官:记录他如何应用“汤、丸、膏、丹、散”等多种剂型为宫廷和百姓诊病,以及他对张仲景医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位来自江南的漕运吏员:描绘他在大运河上的艰辛,以及江南物资如何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帝国的心脏。 一位被贬谪到偏远州郡的士人:通过他的诗文和家书,反映出即便是盛世,普通官员面对的行政压力、地方腐败以及思乡之情。 这些微观叙事,共同构筑了一幅立体、多维的贞观社会图景,展现了制度的宏大叙事背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挣扎求存。 结语:盛世的遗产与隐忧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冷静地分析了贞观之治所埋下的隐忧: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土地分配的压力、地方藩镇的初步萌芽,以及长期安逸带来的对潜在危机的麻木。本书旨在说明,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乌托邦,而是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必然孕育出新的挑战。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治世”的复杂性与“盛世”的短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