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森林保健旅游
定价:39.00元
作者:郑群明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11120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本研究森林保健旅游的专著。基于作者多年从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森林旅游研究和生态旅游研究的成果与实践,在吸收国际先进理论实践的基础上,立足于将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作为疗养保健旅游资源,通过详细的游客调查与分析,提出开发森林保健旅游的理论和思路,为开发满足游客需求、保健功能明显、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保健旅游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
目录
1亚健康与森林保健旅游
1.1相关概念
1.2森林保健旅游的内涵
2森林保健旅游的理论基础
2.1森林保健旅游的理论雏形
2.2空气负离子及保健功效
2.3森林植物精气及保健功效
2.4森林植物精油及保健功效
3森林保健旅游资源研究
3.1基本背景
3.2主要特征
3.3资源的类型与评价
3.4森林保健旅游资源开发案例
4森林保健旅游需求研究
4.1旅游动机概述
4.2旅游动机理论
4.3问卷设计
4.4数据分析方法
4.5森林保健旅游特征分析
5基于推拉理论的森林保健旅游实证研究
5.1神农谷概况
5.2研究假设
5.3调查方案
5.4游客人口学基本特征
5.5神农谷森林保健旅游者出为的相关特征
5.6神农谷森林保健旅游者推拉动机的重要性
5.7游客对神农谷景区满意度特征
5.8森林保健旅游动机推力和拉力因子
5.9森林保健旅游动机推拉力方差分析
5.10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5.11游客对神农谷景区的重游意愿
5.12森林保健旅游者特征总结
5.13神农谷开发森林保健旅游产品的对策
6日本森林保健旅游开发
6.1日本森林保健旅游研究概况
6.2日本森林保健旅游产生的背景
6.3日本森林浴基地时空特征
6.4日本森林浴基地的申请与认定
6.5日本森林浴基地建设特征
6.6日本森林浴基地经营管理特征
6.7日本森林浴基地的游客特征
6.8日本森林浴基地的开发特色
6.9长野县饭山市森林浴基地案例
7韩国国有休养林保健旅游开发
7.1自然休养林概述
7.2韩国自然休养林的发展特征
7.3韩国自然休养林的申请
7.4韩国自然休养林的评估标准
7.5济州岛国立自然休养林的开发特征
8森林保健旅游开发
8.1森林疗养度假区开发
8.2森林保健中心开发
8.3森林疗养社区开发
8.4森林康健步道开发
8.5森林保健人家开发
8.6森林野营地开发
附录1森林保健旅游动机游客调查表
附录2日本森林浴基地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寻常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我尤其喜欢他对光影变幻的捕捉,那种细腻到近乎透明的描写,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清晨薄雾穿过林间时的那种湿润与凉意,或是午后阳光穿过茂密枝叶投下的斑驳光点,那种温暖而跳跃的感觉。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如潺潺溪流,让人沉浸在对自然哲思的冥想中;时而又倏然加快,如同山涧的激流,将读者带入某种紧迫或激动的情境。故事情节的铺陈,不像许多文学作品那样刻意追求跌宕起伏,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内在的探索与发现,更侧重于心灵的触动而非纯粹的事件驱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它们并非晦涩难懂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像一块块打磨光滑的鹅卵石,沉甸甸地印在心底。这本书的语言密度很高,但绝不让人感到负担,反而如同品尝一杯层次丰富的陈年佳酿,每一口都有新的风味被激发出来。它不仅描绘了外在的自然景观,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人与环境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古老而深刻的联结。
评分我对书中人物刻画的复杂性和深度感到由衷的钦佩。这些角色,尤其是那些与自然长期相处的“隐士”形象,绝非脸谱化的符号,他们身上带着明显的矛盾性与人性的幽微之处。作者并未将他们神化为完美的自然代言人,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渺小、挣扎,以及偶尔闪现的、近乎原始的智慧。他们的对话往往言简意赅,但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充满了未尽之意,需要读者反复推敲才能体会其背后的生活哲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冲突时所采取的克制手法,情感的爆发往往是内敛的、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对某种自然现象的恰当引用来暗示的,而不是直接的心理独白。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可信,让读者在阅读完毕后仍能持续地对他们的命运进行想象和揣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宁静”的深刻理解和呈现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静”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品,而作者却能用文字为我们构建出一个可以逃逸的“静谧场域”。这种静,并非指绝对的寂静无声,而是指一种内心不再被外界喧嚣所裹挟的状态。书中对自然界那些微小的、通常被我们忽略的声音——比如昆虫振翅的频率、泥土深处水分蒸发的细微声响——的捕捉,达到了惊人的精度。这些细微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宁静,反而构筑了宁静的骨架。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引导我们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只剩下呼吸和心跳的韵律。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度都有所提升,似乎能更清晰地听到生活中那些被噪音掩盖的真实声音。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排毒”,洗去了一直以来积累的浮躁和焦虑,留下的是一种久违的、发自肺腑的平和感。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设计师显然是领会了作者精神内核的。每一页的留白都处理得极其考究,仿佛每一页都是一幅精心构思的写意画。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那种略带粗糙感和温润触感的纸张,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触觉上的享受,与书中描绘的自然材质形成了完美的呼应。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常常只有一句极为精炼的引文或一个极简的符号,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新的帷幕。整体视觉风格非常统一,既有古典的沉稳,又不失现代的极简主义美学。这种对媒介本身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作品的尊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或故事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精妙的平衡,阅读它本身就是一种对美的实践。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反传统,这正是我欣赏它的一个关键点。它似乎并不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片段”或“场景”的集合体,但正是这种松散的结构,赋予了作品一种如同梦境般的流动性和无限延展的可能性。有些章节读起来,感觉更像是一篇篇精妙的散文诗,充满了意象的跳跃和情绪的渲染,逻辑的连贯性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氛围感。这种写作手法对读者的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需要自己去填补那些未言明的空白,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叙事脉络。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读完一章后,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梳理那些看似跳跃的画面,试图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某种“主题线索”。这种阅读体验是主动的、参与式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乐趣。特别是那些穿插在叙事中的、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停滞的探讨,写得极其精妙,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生命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被忽视的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