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寓言故事中的心理学诡计
定价:28.80元
作者:于海英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21870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辑录了古今中外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每一篇寓言都蕴涵了丰富的人生智慧,通过对寓言哲理般的阐释,加以心理学诡计的点拨,使这本书成为智慧的盛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满28包邮 寓言故事中的心理学诡计》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寓言故事很感兴趣,觉得它们简洁易懂,却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读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些古老的故事里,藏着这么多巧妙的心理学应用,而且还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那个“狼来了”的故事,我小时候就听过无数遍,觉得就是个小孩不懂事说谎的例子。但这本书却从“认知失调”和“期望理论”的角度去解析,让我恍然大悟。小牧童一次次的谎言,实际上是在不断打破他人对他的信任预期,当他真正需要帮助时,人们因为之前的“认知不一致”(他明明说了狼来了,但每次都没事),就更容易忽略他的警告。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人反复欺骗别人后,即使说真话,也很难再被相信的写照吗?还有“狐狸吃葡萄”的故事,从“认知失调”的“合理化”角度去解读,简直绝了。狐狸得不到葡萄,为了缓解因为“想要葡萄”(认知一)和“得不到葡萄”(认知二)产生的心理冲突,就通过说葡萄是酸的来“合理化”自己的失败。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当我们努力过但没有达到目标时,也常常会用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比如“这个东西本来就不适合我”、“我其实也不想要”之类的,这不都是在运用同样的心理策略吗?这本书把这些原本晦涩的心理学概念,用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串联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趣味,仿佛在跟一位博学的智者对话,一点点揭开人类行为背后的奥秘。
评分最近一直在啃《满28包邮 寓言故事中的心理学诡计》这本书,老实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觉得“寓言故事”和“心理学诡计”组合在一起,一定很有意思。读下来之后,果然名不虚传!它不仅仅是把心理学理论生搬硬套到故事里,而是真的从故事的逻辑和人物的行为出发,去剖析其中隐藏的心理机制。比如《掩耳盗铃》的故事,我以前只觉得是个笑话,觉得这个人蠢到家了。但这本书从“自我欺骗”和“选择性感知”的角度去解读,让我觉得,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掩耳盗铃”的时刻,只是程度不同。我们为了逃避一些不舒服的事实,或者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会选择性地忽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就像那个傻瓜一样,只听自己想听的。它还讲了《东郭先生和狼》,这简直是对“人性本善”与“环境影响”的深刻探讨,以及“信任边界”的模糊化。东郭先生的“同情心”泛滥,没有清晰的“风险评估”,最终导致了灾难。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做判断、做决策时,是否过于理想化,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论书,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读物,能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评分我最近在看《满28包邮 寓言故事中的心理学诡计》,怎么说呢,这本书有点刷新我对“心理学”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那些很专业的理论,要看很多晦涩的书本才能理解。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用我们小时候就听过的寓言故事来讲解,比如那个《龟兔赛跑》,我以前只觉得是关于坚持和毅力的故事。但这本书把它分析成了“动机理论”和“目标设定”的绝佳案例。兔子因为觉得自己太优秀,没有明确的短期目标,加上“过度自信”的心态,导致了松懈。而乌龟虽然慢,但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这不就是“过程导向”和“外部动机”在起作用吗?它还讲了《拔苗助长》,从“非理性信念”和“短期回报偏好”的角度去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急功近利,不顾过程,只追求眼前的一点点“收成”,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它把那些抽象的心理学原理,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具象化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而且真的能引发很多共鸣。我发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中的误会,工作中遇到的瓶颈,甚至是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似乎都能在这些古老的故事和它们背后的心理学解释中找到答案。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益智游戏,每读一个故事,就解锁一个新的心理学技巧,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满28包邮 寓言故事中的心理学诡计》真的让我对“沟通”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只要我把话说清楚,对方就应该能理解。但这本书用《井底之蛙》的故事,给我上了一课。井底之蛙之所以眼界狭窄,不仅仅是因为它身处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固有的认知框架”和“信息过滤”。它认为自己看到的天就是全部的天,完全排斥外部的信息。这本书从“确认偏误”的角度去解读,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在沟通中,都可能像那只青蛙一样,只愿意相信符合自己既有认知的信息,而忽略或否定那些挑战自己观点的事实。这在人际交往中太常见了!还有《猴子捞月》的故事,我以前只觉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搞笑故事。但这本书把它上升到“误导性信息”和“群体盲从”的层面,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或者在群体的影响下,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一些荒谬的决定。它还讲了《三人成虎》,这简直就是对谣言传播和社会心理学的生动写照!这本书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把“沟通中的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以及“群体心理”等等概念讲得透彻又有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和人交流时,会更加留意对方的“沟通模式”和“潜在心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沟通会“鸡同鸭讲”。
评分这本书,嗯,《满28包邮 寓言故事中的心理学诡计》,真的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会不自觉地开始观察自己和身边人行为的奇书。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之后,感觉“哇,学到了好多高深的理论”的书,而是一种让你在读完之后,会忍不住在日常生活中去“印证”的书。我记得有个故事是关于“投桃报李”,书中从“互惠原则”的角度去解释,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一直觉得这是小恩小惠,但这本书告诉你,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驱动力,人们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后,往往会倾向于回报对方,即使这种回报可能超出了礼物的价值。这不就是在解释为什么很多商业活动,比如促销赠品,能够有效地刺激消费吗?它还讲了《狐假虎威》,我以前只觉得是装腔作势的愚蠢行为。但这本书从“权力依赖”和“威慑效应”的角度去分析,让我看到,有时候,个体并不是真的强大,而是借助了外在的力量来获得控制感和威慑力。这在组织管理、甚至人际关系中,都屡见不鲜。我发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我们潜意识里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最深刻的道理,让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之后,你会不自觉地用这些“心理学诡计”去解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生活侦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