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3~2014)
定价:69.00元
作者: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097641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北京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以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也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成员单位科研人员。本书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倾向、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服务实践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当前北京社会心态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当前北京社会心态培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目录
Ⅰ 总报告
1把握社会情绪特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2013~2014年北京市居民社会心态报告【张胸宽】
一 社会情绪保持理性平和
二 社会情绪对居民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
三 影响居民社会情绪的因素分析
四 正性社会情绪的培育措施
Ⅱ 社会认知与情绪篇
2 2013年北京居民情绪报告【聂 品】
3 2013年北京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石孟磊】
4 2013年北京居民生活压力报告【陈 珊】
5 2013年北京居民社会阶层自我认同及流动状况调查报告【康 悦 张胸宽】
6 媒体中信息的情绪选择及其影响【彭凯平】
Ⅲ 社会行为与价值观篇
7 2013年北京居民社会支持状况调查报告【陈 珊】
8 北京居民环保意识与行为报告【汤冬玲】
9 北京居民参与式社会动员心理机制研究报告【李远行】
10 北京居民价值观报告【王 惠】
Ⅳ 特殊人群篇
11 农转非居民城市融合现状调研报告【汤冬玲】
12 在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研究报告【卢晖临】
13 北京老年人精神关怀体系研究【于艳艳】
14 北京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王 惠】
15 北京出租车司机工作压力状况调查报告【石孟磊】
Abstract
Contents
作者介绍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建立于1988年,主要研究领域是应用社会心理学。该所隶属于北京市。该所与世界各地的许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交流,该所包含三个部分:管理部处理人员与财物;信息技术部负责书籍、资料和网络;研究部由该所研究人员组成。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3~2014)》,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数据堆砌,但很快就被它所呈现的丰富维度所吸引。书中关于2013-2014年间北京市民心态的描绘,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更是触及了许多我日常生活中会思考,但又未必能清晰表达的社会现象。例如,书中对居民对城市发展速度的看法,以及这种速度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对普通市民生活影响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种夹杂着对城市变迁的期待与不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心理调适过程,都写得非常真切。作者们似乎深入到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肌理中,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访谈,捕捉到了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和集体意识的流变。我甚至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对于城市竞争、生活压力,以及如何在这座快速变化的都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审视当下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并反思个体的处境。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北京这座城市的脉搏和人们的心声。
评分当我翻阅《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时,我被其对北京市民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心态描绘所深深打动。书中细致地梳理了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切身体验,以及这种体验如何转化为对政府治理、城市规划的期待与不满。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他们不仅仅是在做研究,更是在用一种近乎人文关怀的方式,记录和呈现这座城市的“心跳”。书中对“获得感”的探讨,尤其让我产生了共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以及能否感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已经成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维度。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剖析了不同群体对“获得感”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中遇到的挑战。这让我反思,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如何更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深度思考,并促使我们关注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声音。
评分读完《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书中对于市民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权衡的心态描绘,让我看到了许多现实的困境和选择。例如,书中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当下北京社会心态中的张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让我对自己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融入集体,承担社会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此外,书中对“消费主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的探讨,也让我警醒。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消费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书中对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心态的剖析,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反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和文化根源。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去与这个时代进行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严谨而又引人入胜的社会学课堂。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北京社会心态的深层原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代际之间社会心态差异的分析。书中将不同年龄层市民在面对房价、就业、教育等社会议题时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清晰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对个体观念塑造的影响,也让我对父辈与我辈之间的沟通隔阂有了更深的同理心。它并没有去评判哪种心态更“对”或“错”,而是试图去解释这种差异的根源,以及如何弥合代际之间的理解鸿沟。此外,书中对新媒体对社会心态影响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在2013-2014年这个时间节点,社交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书中对信息传播、舆论形成以及公众情绪如何被放大或引导的分析,都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复杂社会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社会心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动态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描绘了北京市民在日常交往和人际关系中的心态变化。书中对邻里关系、社区认同,甚至是最细微的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的观察,都让我觉得十分亲切和真实。我能想象到作者们是如何在街头巷尾、社区居委会,甚至是楼下的菜市场里,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交流,收集那些最鲜活的社会信息。书中对“信任”议题的探讨,尤其值得深思。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何维系,又如何受到冲击?书中通过不同社会群体的视角,揭示了信任缺失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及重建信任的可能途径。这让我思考,在追求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情感纽带。此外,书中对“安全感”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一个城市的安全感,不仅体现在治安,更体现在生活的稳定、职业的保障、以及对未来的可预测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市民对安全感的多元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