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九辑
定价:59.0元
作者:杨宜音,赵志裕,吴莹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9778197
字数:30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方兴未艾的当下,移民与社会流动频繁发生,文化的混搭与共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文化作为特殊的情境性因素从不同层面影响、改变个人、人际、群体的心理过程。文化会聚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重新解读传统社会心理研究领域,包括自我、认同、决策等,本书收录了已有文化会聚心理学这一研究范式的**研究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杨宜音,女,1955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1997年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2~2003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5年9~12月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6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心理学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2007年10~12月挪威科技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在学术书刊中发表论文80余篇/章。主要研究领域:华人社会心理,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
赵志裕,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国家“千人计划”特聘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兼研究院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长及亚洲消费心理研究所研究总监。曾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在香港大学取得一级荣誉学士学位及哲学硕士学位,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其研究重点包括:文化的形成、创新及演变;文化的社会与心理功能;文化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吴莹,博士,2013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心理学与群际关系心理学。曾主持并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行为模式的研究者,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支持。特别是“社会规范的演变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这一章节,其研究方法和结论都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不同社会情境下个体选择的分析,细致入微,逻辑清晰,为我理解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机制”一节中,作者提出的模型,与我之前的一些观察不谋而合,但其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证数据的支持,让我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对书中关于“社会资本的测量与应用”的研究尤其感兴趣,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机会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显而易见,参考文献的引用也十分充分,这表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和实地调研。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深度思考,并在方法论上具有借鉴意义的著作,它不仅能满足我对社会心理学前沿研究的渴求,更能为我的个人研究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微妙之处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时明明是为了对方好,却反而会引起反感?或者说,在团队合作中,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避免内耗?这本书的目录里恰好有“沟通中的非暴力原则”和“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等章节,这正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感觉非常接地气,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前辈聊天一样,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举例也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书中分析的“消费心理中的从众效应”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在购物时的一些冲动消费,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心理学原理在作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理解社会现象,还能指导我的日常生活,让我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人际冲突。看到“家庭关系中的代际沟通”这一章节,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实用的建议,来改善我与家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非常精美,收到的时候就让我眼前一亮。快递小哥也很给力,送货速度超出预期,我等不及打开包裹,里面的书本崭新,印刷清晰,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让人爱不释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目录深深吸引,里面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从个人成长到社会互动,再到群体心理,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其中,“群体决策中的认知偏差”这个章节尤其让我好奇,我一直对人们在集体环境中是如何做出判断和选择感到困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此外,我还留意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个话题,这在当下尤为重要,我迫切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和解读这一现象的。这本书的定位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本土化的研究视角和案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理论。第九辑这个数字也暗示着这是一个系列性的出版物,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也许这个系列会成为我深入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参考。总的来说,从外观到内容,这本书都给我留下了极好的第一印象,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探索社会心理学的奥秘。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选择这本书纯粹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而不是仅仅翻译西方理论。在翻阅目录时,我注意到了一些让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和“城市化进程对个体社会认同的影响”。这些主题与我身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生动的故事来阐释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这样更容易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理解和吸收。这本书的“评论”二字也预示着它可能包含了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一些心理学解读,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新的思考角度。虽然我对社会心理学并非科班出身,但我一直坚信,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打开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大门的窗口,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个窗口后,会展现出怎样一番景象。
评分我是一位对社会文化变迁非常敏感的观察者,而这本书的“第九辑”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反映时代变迁的系列。我尤其被“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这个话题所吸引,在我看来,理解当下的年轻人,就等于理解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书中关于“情感劳动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概念在过去几年里被广泛提及,但其背后的心理学机制,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严谨的研究,揭示出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一些新兴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读,比如“网红经济下的自我呈现策略”或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网络社区中的张力”。这类话题,往往能反映出当下社会最活跃、最前沿的心理动态。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承诺“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这让我相信它所呈现的观点和研究,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土壤,更能引起我的共鸣,并提供有价值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