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记事·任伯年 (记事本) 郭舒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37270

艺林记事·任伯年 (记事本) 郭舒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372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任伯年
  • 艺林记事
  • 清代史
  • 书法
  • 绘画
  • 艺术史
  • 文化史
  • 古籍
  • 商务印书馆
  • 郭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7270
商品编码:2997866237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艺林记事·任伯年 (记事本)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0137270
定价:68 元 本店价:55.08 元
折扣:【81】 节省:12.92 元
分类:  →  
货号:1713567
图书简介 本书精选任伯年作品近百幅,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宣纸线装笔记本, 既具有艺术观赏性,又具有书写的实用价值。
任伯年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翰墨寻踪:晚清海派绘画流派及其艺术嬗变研究 作者: 王明德 出版社: 鸿远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805198821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画坛最具革新精神和国际影响力的“上海画派”(简称海派)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梳理与剖析。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传记或作品赏析,而是着眼于整个艺术群体的生态、地域文化的滋养、中西艺术思潮的碰撞以及海派绘画在特定历史转型期所展现出的艺术语言的演变轨迹。 一、 海派兴起的地域文化根基 本书首先追溯了上海这座“十里洋场”的崛起如何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土壤。清末上海作为通商口岸,不仅汇聚了来自江南、岭南乃至全国各地的画人,更率先接触到西方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理论的冲击。我们详细考察了商业文化对绘画创作趣味的影响——从文人雅集转向市民审美,对花鸟、人物题材的世俗化处理,以及对快速、灵活的创作模式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以“四任”(任伯年、任薰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海派画家如何在中西、雅俗的张力中,确立了海派“以雅为尚,以俗为用”的基本格局。 二、 艺术语言的革新与融合 海派绘画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大胆的创新精神。本书将重点剖析海派在笔墨技法上如何突破传统文人画的藩篱。 用笔的力度与速度: 分析海派画家如何继承浙派的“写意”传统,同时融入民间年画的粗犷与西洋画的结构感,形成一种既能入古又能出新、直抒胸臆的笔墨语言。重点探讨以金冬心、吴昌硕为代表的画家对篆隶入画的探索,以及这种“金石入画”如何为海派的造型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色彩与光影的试验: 尽管海派仍以水墨为主,但其对色彩的运用明显趋向明快和对比强烈。本书会对比分析传统浅绛山水与海派人物、花鸟画中色彩的张扬性,探讨这种变化与当时上海新兴的商品广告、版画艺术的隐秘联系。 题材的拓展与主题的世俗化: 传统的“高雅”题材如“士女清供”、“高士隐逸”在海派中被大量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取代,例如都市风情、市井人物、戏剧人物等。这种题材的转向,不仅是迎合市场,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敏锐捕捉。 三、 群体生态与学术传承链条 海派并非单一的风格,而是一个由不同地域背景、不同师承关系的画家组成的松散而又相互影响的群体。本书构建了海派的“谱系图”: 1. 早期奠基者: 以“四任”为代表,他们是海派最早的“集大成者”,确立了海派的审美基调。 2. 中期高峰: 以吴昌硕为核心,他将海派推向成熟,融合了金石入画的理论高度,将海派从纯粹的商业艺术提升到具有独立学术价值的高度。 3. 晚期转型: 探讨了在二十世纪初,海派的第二代、第三代画家(如诸位活跃于民国初期的沪上名家)如何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面涌入,开始将海派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构成理论相融合,预示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四、 历史定位与影响评价 本书最后将海派置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评估。海派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它既是传统文人画在僵化期的强效“兴奋剂”,又是中国画走向现代转型的“实验田”。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海派“重写意而轻结构”、“偏向装饰性”等常被批评的面向,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在激活传统、普及艺术、并为后来的新国画运动提供坚实写意基础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适合于艺术史研究者、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国绘画转型期感兴趣的广大艺术爱好者深入阅读。它以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为我们理解一个伟大艺术时代的勃兴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爱好者,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陷入大段冗长、矫揉造作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娓娓道来那些发生在艺术圈子里的真实片段与微妙的人情世故。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画作背后那个鲜活的创作者之间的距离。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坐在老友的客厅里,听着他分享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充满了烟火气和历史的温度。它成功地将冰冷的艺术史材料,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线索,让我对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心境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这种“讲故事”而非“做报告”的叙事策略,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信息,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在资料的收集和考据上,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我注意到,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比如署名或印章的拓印方式,都被细致地标注和比对,这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最终的成品展示,更是对创作过程、材料运用甚至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挖掘。这种详尽到位的考据工作,让每一页的阅读体验都充满了知识的密度。我可以想象,幕后团队为了核实每一个日期、每一件作品的流传路径,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正是这种“工匠精神”般的钻研态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画册的层面,成为了一个可靠且权威的参考工具。它给予读者的安全感是:你在这里看到的,是经过反复锤炼、接近真相的记录,而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那些敷衍了事的复制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幅作品在版面上的位置、与其他文字说明的呼应关系,都经过了精心计算,绝非随意的拼贴。有时,大面积的空白反而将焦点更明确地引向了画面中的关键元素,使得原本可能被淹没的细节得以凸显。特别是那些大幅面的精品画作,跨页的展开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丝毫没有出现中缝对画面的切割感,这种对视觉连续性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观赏的沉浸感。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品味那些“没有画”的部分,它们同样在讲述着一种节奏和呼吸感。这种极简主义却又信息量饱满的排版哲学,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又充满韵律感,让人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舒适与愉悦,完全没有传统画册那种视觉疲劳感。

评分

从整体的文化体验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关于“画”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美学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感和细节。这本书里所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以及那种不事张扬的自信,是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非常稀缺的品质。阅读它,仿佛被拉回了那个慢下来的时代,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抹宁静与清晰。每一次合上书卷,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一种被高雅艺术滋养后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熏陶和净化,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被艺术所塑造,变得更加沉静和富有洞察力。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每一页的纸张质感都让我爱不释手,那种略带粗粝却又细腻的手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笔触与墨香。光是翻阅时的沙沙声,就足以让人沉浸其中,感受时光的缓缓流淌。装帧的配色沉稳大气,与画作本身的风格相得益彰,没有一丝多余的浮夸,完全是内敛而有力量的呈现。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纸张的选择、印刷的精度上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原作的尊重与敬畏。这种对物质载体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的享受,远超了一般图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甚至会特意在光线最好的时候,细细端详那些印刷出来的线条和晕染,去揣摩制版师是如何捕捉到原作中那微妙的光影变化的。这种触觉和视觉的双重盛宴,使得每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让人对“出版”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