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九輯
定價:59.0元
作者:楊宜音,趙誌裕,吳瑩著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9778197
字數:305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全球化方興未艾的當下,移民與社會流動頻繁發生,文化的混搭與共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文化作為特殊的情境性因素從不同層麵影響、改變個人、人際、群體的心理過程。文化會聚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範式重新解讀傳統社會心理研究領域,包括自我、認同、決策等,本書收錄瞭已有文化會聚心理學這一研究範式的**研究成果。
目錄
作者介紹
楊宜音,女,1955年12月生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2010~2014)。《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主編。1997年香港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2~200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5年9~12月颱灣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6年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心理學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心理學院訪問學者,2007年10~12月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在學術書刊中發錶論文80餘篇/章。主要研究領域:華人社會心理,包括人際關係、群己關係與群際關係。
趙誌裕,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國傢“韆人計劃”特聘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兼研究院主任、文化研究所所長及亞洲消費心理研究所研究總監。曾任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心理學係主任,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在香港大學取得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及哲學碩士學位,並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年)。其研究重點包括:文化的形成、創新及演變;文化的社會與心理功能;文化對認知和行為的影響。
吳瑩,博士,2013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係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與群際關係心理學。曾主持並參與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行為模式的研究者,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的工作提供瞭新的理論和實證支持。特彆是“社會規範的演變及其對群體行為的影響”這一章節,其研究方法和結論都讓我耳目一新。書中對不同社會情境下個體選擇的分析,細緻入微,邏輯清晰,為我理解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例如,在“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心理機製”一節中,作者提齣的模型,與我之前的一些觀察不謀而閤,但其深入的理論闡釋和實證數據的支持,讓我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對書中關於“社會資本的測量與應用”的研究尤其感興趣,這對於我們理解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個體機會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顯而易見,參考文獻的引用也十分充分,這錶明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做瞭大量的案頭工作和實地調研。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激發深度思考,並在方法論上具有藉鑒意義的著作,它不僅能滿足我對社會心理學前沿研究的渴求,更能為我的個人研究提供寶貴的啓示。
評分我是一位對社會文化變遷非常敏感的觀察者,而這本書的“第九輯”讓我立刻聯想到這是一個持續性的、反映時代變遷的係列。我尤其被“中國當代青年價值觀的多元化趨勢”這個話題所吸引,在我看來,理解當下的年輕人,就等於理解中國社會的未來走嚮。書中關於“情感勞動在服務行業中的應用”的探討,也讓我眼前一亮,這個概念在過去幾年裏被廣泛提及,但其背後的心理學機製,我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嚴謹的研究,揭示齣這些社會現象背後的深層心理動因。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對一些新興社會現象的心理學解讀,比如“網紅經濟下的自我呈現策略”或者“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在網絡社區中的張力”。這類話題,往往能反映齣當下社會最活躍、最前沿的心理動態。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承諾“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這讓我相信它所呈現的觀點和研究,是立足於中國本土的土壤,更能引起我的共鳴,並提供有價值的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非常精美,收到的時候就讓我眼前一亮。快遞小哥也很給力,送貨速度超齣預期,我等不及打開包裹,裏麵的書本嶄新,印刷清晰,紙張的質感也很好,讓人愛不釋手。翻開第一頁,就被目錄深深吸引,裏麵涉及的主題非常廣泛,從個人成長到社會互動,再到群體心理,幾乎涵蓋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其中,“群體決策中的認知偏差”這個章節尤其讓我好奇,我一直對人們在集體環境中是如何做齣判斷和選擇感到睏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啓發。此外,我還留意到“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這個話題,這在當下尤為重要,我迫切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分析和解讀這一現象的。這本書的定位是“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本土化的研究視角和案例,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國外的理論。第九輯這個數字也暗示著這是一個係列性的齣版物,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也許這個係列會成為我深入學習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參考。總的來說,從外觀到內容,這本書都給我留下瞭極好的第一印象,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探索社會心理學的奧秘。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微妙之處感到好奇,比如為什麼有時明明是為瞭對方好,卻反而會引起反感?或者說,在團隊閤作中,如何纔能有效地激發每個人的潛能,避免內耗?這本書的目錄裏恰好有“溝通中的非暴力原則”和“激勵理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應用”等章節,這正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問題。我特彆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感覺非常接地氣,就像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前輩聊天一樣,娓娓道來,深入淺齣。舉例也都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比如書中分析的“消費心理中的從眾效應”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之前在購物時的一些衝動消費,背後竟然有這麼多的心理學原理在作祟。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理解社會現象,還能指導我的日常生活,讓我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更有效地解決人際衝突。看到“傢庭關係中的代際溝通”這一章節,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實用的建議,來改善我與傢人之間的溝通方式。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社會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作為一個對社會現象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選擇這本書純粹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而不是僅僅翻譯西方理論。在翻閱目錄時,我注意到瞭一些讓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例如“鄉土社會中的人際關係網絡”和“城市化進程對個體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些主題與我身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生動的故事來闡釋抽象的心理學概念,這樣更容易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理解和吸收。這本書的“評論”二字也預示著它可能包含瞭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的一些心理學解讀,我希望能從中獲得新的思考角度。雖然我對社會心理學並非科班齣身,但我一直堅信,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扇打開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大門的窗口,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個窗口後,會展現齣怎樣一番景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