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与中国式管理
定价:38.00元
作者:申明,宛一平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8019741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管理中国人,就要“知己知彼”、因人而异地实施符合中国人行为心理特点的决策和管理行为,这就要求“用智伐心”,即先要真正掌握他们的心理节奏,搔到他们的“痒处”,方能动其心而顺己意,达到《孙子兵法》中 “和衷共济”、“上下同欲者胜”的管理境界。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严策的高压让国人“修炼” 出了活络的脑筋,使之很难管理,也很难对付。他们顺而不从,奉行中庸之道,攀比从众心态重,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等等……真正高境界的管理,恰恰在于对人对己内心世界的洞察与感知。本书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列出了36种中国人典型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式管理方式,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非常适应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目录
含蓄内敛与见微知著
排他性与“矩阵组织”
爱面子与“指桑骂槐”
重人情与发挥“感应力”
讲义气与留下“庸人集团”
中庸之道与“持经权变”
表里不一与“红脸白脸”
敏感多疑与“透明化管理”
安于现状与“压担子”
不以成败论英雄”与奖励犯错误
平均主义与自由创新机制
从众心态与“逆向投资”
对“势”的敏感与“激情造势”
模糊逻辑与“感知考核”
宁头,不做凤尾与海尔“市场链”
攀比心理与“工资保密”制
爱吉利与“暗示激励”
圈子文化与“打破小圈子”
主义与“半糖主义”
畏服与“杀一儆百”
以和为贵与激化“良性冲突”
重形式,轻实质与简单管理
重血缘亲情与“按需任免”
重资历与“过渡培养阶段”
位置观念与“资格激励”
喜谦卑与“低调管人”
善忍耐与“为下属撑腰”
重信诺与“凝聚力”
患得患失与危机激励
认正宗与“大树底下好乘凉”
讲仁恕与宽容下属
依赖心重与“不诿过”
权力崇拜与隐藏好恶
特殊化心态与以身作则
重视眼前利益与“欲取故予”
顺而不从与“情境管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被一本关于中国式管理和行为心理的书深深吸引。虽然我是一名初学者,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系统,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异常地亲切和易懂。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化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和管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或者进行刻板印象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书中关于“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商业往来的方方面面,就让我感触颇深。这不仅仅是一种人情往来的礼节,更是一种深植于文化土壤的行为逻辑。同样,对于“面子”的解读,也远不止表面的虚荣,而是涉及到个人尊严、社会认同等更深层次的需求。在管理层面,作者也巧妙地将这些心理特征融入到对中国式管理的分析中,比如如何在强调集体荣誉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中国式”管理,背后有着清晰可循的心理依据。
评分作为一名在企业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管理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内功心法”。市面上关于管理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偏向于西方理论的照搬,与国内实际情况总是有隔阂。偶然翻阅到这本书,其“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与中国式管理”的副标题瞬间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并且立刻被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仁”、“智”、“信”等概念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的阐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剖析了这些传统价值观如何在当代职场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和对权威的尊重来构建高效的团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情商”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体现,以及如何在沟通中运用“留白”、“暗示”等技巧来达成目标,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但却很少有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这本书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仿佛找到了破解中国式管理难题的金钥匙,对于我未来在企业中的领导和决策,无疑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书名“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与中国式管理”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关于我们自己文化的深入探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丰富。我一直对心理学和管理学都颇感兴趣,尤其希望能够理解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这些学科是如何体现出独特的中国式思维和实践的。这本书似乎正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我期待它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中国人日常行为的深层原因,例如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境下会表现出与西方人截然不同的反应,或者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拉扯中,我们的选择机制是怎样的。同时,我也想知道作者如何将这些心理特征与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是否会提出一套更符合我们国情的管理模式,比如在激励员工、团队建设、危机处理等方面,能否有更具操作性和洞察力的解读。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行事”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启发性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我本身对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也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缺了那么一点“本土化”的视角。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因为它正是我想找的、能够深入解读中国人行为模式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关系”、“人情”、“面子”等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交往原则进行了非常细致和深刻的剖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圈子文化”的讨论,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资源的分配。这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在很多商业决策中,个人的“网络”和“影响力”往往比纯粹的理性分析更为重要。同时,作者也巧妙地将这些心理特征与中国式管理相结合,比如在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处理团队冲突等方面,都提供了非常接地气的建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管理模式套在中国头上,而是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和历史传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策略。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在“中国式”的环境下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正触及到了中国人的“根”。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我们可能不太愿意直面的行为特点,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出现的“集体无意识”现象,或者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息事宁人”的文化习惯。但是,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地批判,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地分析了这些行为模式的成因,并将它们与中国历史、儒家思想等深层文化根源联系起来。这让我对自己以及周围的同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谅。在管理层面,这本书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洞察。它没有生硬地推崇某种西方管理模式,而是强调要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需求,比如对集体归属感的追求,以及在激励机制中如何巧妙地运用“面子”和“荣誉”等因素。书中关于如何处理“潜规则”,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公平和透明的讨论,尤其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也为我理解和应对中国式管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