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欧阳修集 苏东坡集 郑板桥集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敖国学精要25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李敖精编:四部正讹·庸言录·文心雕龙》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选录了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姚际恒的《庸言录》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四部正讹》一书,上承宋濂的“诸子辨”,扩大检讨重要的古书,为古书辨伪,是功力极深的一部著作。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张之洞视之为“简便易看,为读诸子之门径”。《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精密的批评的书,它“体大而虑周”,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主张实用的“摛文必在纬军国”的落实文风。
《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6”选录了《山海经》、《易经》、《尚书》和晏婴的《晏子春秋》等。《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李敖精编:古书疑义举例·国故论衡·饮冰室合集》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3”选录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章炳麟的《国故论衡》和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古书疑义举例》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此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影响深远。《国故论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的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李敖精编: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9”选录了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
《李敖精编:史通·文史通义》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选录了刘知几的《史通(通释)》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国一部开山的“史学”专书就是《史通》。全书共五十二篇,除《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文史通义》出版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容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摸上去光滑细腻,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行距宽松,即使是像我这样有些许老花眼的人也能看得十分轻松。而且,不同作者的作品在字体和版式上似乎做了细微的区分,这在阅读过程中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清晰的脉络感,让人很容易区分出当前欣赏的是哪位大家的手笔。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那些精美的插图或者题跋的影印件,处理得非常清晰,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这样的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不经意间瞥到,都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感油然而生。对于一个重度阅读爱好者来说,一本好的书首先要从“看得舒服”开始,而这本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接下来的精神盛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评分从学术角度来看,这套精编的底本选择和校对工作,似乎做得相当严谨。我特意对照了几处我熟悉的名篇,发现注释和版本说明的处理得当且克制,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完全放任读者在晦涩处迷失方向。对于那些需要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典故和典籍出处,编者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补充,这些辅助信息安排得非常精妙,它们像背景音乐一样,在需要时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绝不会喧宾夺主,抢了原作者的光芒。这体现了一种对原著的尊重,也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养。对于一个既想享受文学之美又渴望深入理解其时代背景的读者而言,这种平衡感的把握,是判断一本经典选本专业程度的关键指标,而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评分初次翻开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有些措手不及,这可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精选”,而是真正能让人沉下心去体味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阅读欧阳修的部分,那种北宋文坛领袖的恢宏气度和内敛的忧思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就像是品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入口微涩,回味却是悠长甘甜,特别是那些政论和记叙文,笔力遒劲,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议事的风采和表达的精准。而转到苏东坡,那简直是另一种境界了,豁达开阔,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无论是咏物还是抒怀,总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读他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历经磨难却依旧保持的乐观与洒脱,让人在困顿之时也能找到一丝慰藉。这种并置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文风多样性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两位巨匠在面对人生起伏时截然不同又同样高洁的人生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这些经典篇目,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体验。郑板桥的部分,尤其让我感到惊喜。他的诗和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傲骨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在那些看似寻常的题画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他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不加雕饰的真诚,仿佛他正坐在你对面,用他那标志性的、略带戏谑却又充满智慧的语气与你攀谈。这种感觉非常难得,不像有些古籍读起来总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帷幕,板桥先生的文字却有着一种近在眼前的鲜活感。我常常在读到他调侃官场或赞美竹兰时,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这种阅读中的互动感,是衡量一本好书是否真正“活”起来的重要标准。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是能够穿透时代的壁垒,与后人产生共鸣的。
评分坦白说,最初我对这种“合集”形式是有些保留的,担心不同风格的大家放在一起,阅读节奏容易被打乱,但实际体验下来,这种并置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就好比一场精心安排的文学盛宴,先是宋朝的“雅”与“正”,打下深厚的基础,然后郑板桥的出现,则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带有民间烟火气的“奇”与“趣”。这种变化带来的审美疲劳的缓解是巨大的,每当感觉自己快要被欧阳修的典雅或苏轼的豪迈“浸泡”得有些发飘时,郑板桥那带着点市井智慧和洒脱不羁的笔调总能把我轻轻拉回到地面上,让我重新审视文字的另一种可能性。这种编排上的巧妙过渡,无疑大大提升了整体阅读的舒适度和趣味性,避免了长时间沉浸在单一风格中可能出现的审美疲劳,使得整套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