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欧阳修集 苏东坡集 郑板桥集 9787552804676

李敖精编:欧阳修集 苏东坡集 郑板桥集 97875528046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国学精要25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宋词
  • 散文
  • 传记
  • 古典文学
  • 名家名篇
  • 李敖
  • 欧阳修
  • 苏轼
  • 郑板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76
商品编码:3000923605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欧阳修集 苏东坡集 郑板桥集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敖国学精要25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李敖精编:四部正讹·庸言录·文心雕龙》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选录了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姚际恒的《庸言录》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四部正讹》一书,上承宋濂的“诸子辨”,扩大检讨重要的古书,为古书辨伪,是功力极深的一部著作。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张之洞视之为“简便易看,为读诸子之门径”。《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精密的批评的书,它“体大而虑周”,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主张实用的“摛文必在纬军国”的落实文风。

《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6”选录了《山海经》、《易经》、《尚书》和晏婴的《晏子春秋》等。《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李敖精编:古书疑义举例·国故论衡·饮冰室合集》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3”选录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章炳麟的《国故论衡》和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古书疑义举例》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此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影响深远。《国故论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的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李敖精编: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9”选录了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

《李敖精编:史通·文史通义》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选录了刘知几的《史通(通释)》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国一部开山的“史学”专书就是《史通》。全书共五十二篇,除《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文史通义》出版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容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千古风流,文苑三杰:欧阳修、苏轼、郑燮经典集粹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欧阳修、苏轼、郑燮三位大家犹如三颗耀眼的明星,以其非凡的才华、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照亮了历史的长河,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精神财富。本书集结了他们最为精华的作品,力求呈现这位三位文苑巨匠最真实、最立体、最完整的精神风貌,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美。 一、风流儒雅,文坛巨擘——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官场上的起起伏伏并未磨灭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也未曾阻碍他对文学艺术的孜孜追求。他以“文贵道,体尚古”的文学主张,倡导古文运动,打破了唐代以来文坛“四六文”的浮靡之风,开创了宋代散文的新局面。他的文章,无论是政论还是散文,都洋溢着真挚的情感、深刻的见解和洗练的笔法,被誉为“欧公文”。 文笔精炼,意蕴深远: 欧阳修的散文,尤以《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等篇目最为脍炙人口。在《醉翁亭记》中,他借醉翁之名,抒发了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哲学,将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抒发完美结合,意境悠远,情景交融。而《秋声赋》则以秋风为引,借景抒情,对秋天的萧瑟景象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同时借物喻人,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仕途坎坷的无奈,文字典雅,意境凄美,充满了哲理的思辨。《卖油翁》则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熟能生巧的道理,寓教于乐,深刻而隽永。 诗词清丽,情韵兼具: 欧阳修的诗词,继承了唐诗的写实传统,又融入了宋词的婉约之风。他的词风清丽明快,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细腻。代表作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晚风初。帘外谁家公子,迟迟日暮。倚栏无语,愁绪万缕。”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闺阁女子思念情人的惆怅画面,情感细腻,惹人怜惜。而《临江仙·夜登小阁看月》,“夜登小阁看月,不知不觉,已至五更。月斜,星稀,人不见。倚栏望尽,天涯芳草。”则描绘了月下独自登高望远的孤寂之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邃。 史学大家,拨乱反正: 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以其严谨的治史态度、清晰的史料梳理和精辟的史学见解,纠正了《旧唐书》的一些谬误,为后世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史学思想,强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体现了其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豪放旷达,词坛巨星——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坎坷多舛,屡遭贬谪,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垮,反而以其旷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和非凡的才华,在逆境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他的文学作品,横跨诗、词、文、书、画,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誉为“才高八斗,诗词冠绝”。 豪放词风,气势磅礴: 苏轼的词,一扫晚唐以来绮靡柔弱之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他的词,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情感奔放,充满了阳刚之气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气势磅礴,意境宏大,成为千古绝唱。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以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情感真挚,充满了哲思。 诗文并茂,意境深邃: 苏轼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写景状物之作,也有议论说理之篇,更有抒发人生感慨之句。他的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且常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以平白如话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他的散文,尤以《前后赤壁赋》为代表,文笔流畅,意境开阔,将写景、说理、抒情融为一体,充满了人生哲思和浪漫主义情怀。 超逸书画,风流绝世: 苏轼在书法和绘画领域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书法,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极具个性。其行书《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充分展现了他雄浑奔放的书法风格。在绘画方面,他擅长画竹石,笔墨淋漓,意趣盎然,对后世书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清雅淡泊,画坛怪杰——郑燮 郑燮,字板桥,号“青藤”,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一生都在为民请命,为官清廉,但却因不肯依附权贵而屡遭排挤,最终选择辞官归隐,寄情于山水,以书画自娱。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尤其以“四绝”——诗、书、画、印——闻名于世,被誉为“扬州八怪”之首。 诗画合璧,意境高远: 郑燮的画,尤其是他画的兰、竹、石,充满了文人气息和清雅淡泊的格调。他笔下的兰花,姿态婆娑,清秀脱俗,象征着君子的品格;他的竹子,挺拔劲直,虚心有节,寄托着高洁的志向;他的石头,嶙峋苍劲,饱经风霜,则体现了人生的沧桑与坚韧。他常将自己的诗句题于画上,诗画相得益彰,意境高远,耐人寻味。如他的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以松柏自喻,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品格和不畏强权的决心,意境苍凉雄浑,感人至深。 书体独创,别具一格: 郑燮的书法,尤以隶书最为出名,他将隶书的方折之笔与行楷的圆转之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郑板桥体”。他的字,既有隶书的古朴厚重,又不失行楷的流畅生动,结构奇特,用笔大胆,极具个人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笔朴实,情真意切: 郑燮的散文,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他常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抒胸臆,充满力量。 三杰集粹,传承经典 本书集结了欧阳修、苏轼、郑燮三位大家的经典作品,无论是文字的精炼、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造诣,都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的巅峰。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字、动人的诗篇,更能领略到三位大家深邃的人生哲学、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 本书的编排,力求以最清晰、最完整的方式呈现三位大家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让读者在品读经典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相信,这本精编集粹,将成为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瑰宝,带您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对话,感悟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摸上去光滑细腻,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行距宽松,即使是像我这样有些许老花眼的人也能看得十分轻松。而且,不同作者的作品在字体和版式上似乎做了细微的区分,这在阅读过程中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清晰的脉络感,让人很容易区分出当前欣赏的是哪位大家的手笔。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那些精美的插图或者题跋的影印件,处理得非常清晰,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这样的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不经意间瞥到,都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感油然而生。对于一个重度阅读爱好者来说,一本好的书首先要从“看得舒服”开始,而这本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接下来的精神盛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套精编的底本选择和校对工作,似乎做得相当严谨。我特意对照了几处我熟悉的名篇,发现注释和版本说明的处理得当且克制,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完全放任读者在晦涩处迷失方向。对于那些需要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典故和典籍出处,编者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补充,这些辅助信息安排得非常精妙,它们像背景音乐一样,在需要时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绝不会喧宾夺主,抢了原作者的光芒。这体现了一种对原著的尊重,也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养。对于一个既想享受文学之美又渴望深入理解其时代背景的读者而言,这种平衡感的把握,是判断一本经典选本专业程度的关键指标,而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有些措手不及,这可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精选”,而是真正能让人沉下心去体味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阅读欧阳修的部分,那种北宋文坛领袖的恢宏气度和内敛的忧思交织在一起,读起来就像是品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入口微涩,回味却是悠长甘甜,特别是那些政论和记叙文,笔力遒劲,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议事的风采和表达的精准。而转到苏东坡,那简直是另一种境界了,豁达开阔,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无论是咏物还是抒怀,总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读他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历经磨难却依旧保持的乐观与洒脱,让人在困顿之时也能找到一丝慰藉。这种并置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文风多样性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两位巨匠在面对人生起伏时截然不同又同样高洁的人生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这些经典篇目,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体验。郑板桥的部分,尤其让我感到惊喜。他的诗和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傲骨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在那些看似寻常的题画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他的文字,总能感受到一种不加雕饰的真诚,仿佛他正坐在你对面,用他那标志性的、略带戏谑却又充满智慧的语气与你攀谈。这种感觉非常难得,不像有些古籍读起来总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帷幕,板桥先生的文字却有着一种近在眼前的鲜活感。我常常在读到他调侃官场或赞美竹兰时,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这种阅读中的互动感,是衡量一本好书是否真正“活”起来的重要标准。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是能够穿透时代的壁垒,与后人产生共鸣的。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对这种“合集”形式是有些保留的,担心不同风格的大家放在一起,阅读节奏容易被打乱,但实际体验下来,这种并置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就好比一场精心安排的文学盛宴,先是宋朝的“雅”与“正”,打下深厚的基础,然后郑板桥的出现,则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带有民间烟火气的“奇”与“趣”。这种变化带来的审美疲劳的缓解是巨大的,每当感觉自己快要被欧阳修的典雅或苏轼的豪迈“浸泡”得有些发飘时,郑板桥那带着点市井智慧和洒脱不羁的笔调总能把我轻轻拉回到地面上,让我重新审视文字的另一种可能性。这种编排上的巧妙过渡,无疑大大提升了整体阅读的舒适度和趣味性,避免了长时间沉浸在单一风格中可能出现的审美疲劳,使得整套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