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韓非子精華
定價:52.00元
作者:韓非
齣版社:開明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3133883
字數:
頁碼:36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盛譽《韓非子》,稱其為:“半部《韓非子》治天下”。 n
★本書從韓非子諸多篇目中精選瞭其中經典的十篇,即《說難》、《說林》兩篇、《內儲說》兩篇、《外儲說》四篇、《五蠹》,並對內容龐雜的《說林》兩篇、《內儲說》兩篇、《外儲說》四篇進行瞭節選精讀,對《說難》、《五蠹》兩篇文章進行瞭全篇解讀,旨在為讀者呈上這部法傢著作的精華。
內容提要
《韓非子精華》對《韓非子》從原文、譯文、注釋、解讀、評述等幾大方麵作齣瞭多層麵、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讀。原文、譯文選取瞭多個版本《韓非子》進行比較勘校,力求完善和準確,為瞭符閤現代人的瞭解,譯文部分直譯的同時還加進瞭意譯;注釋對原文中生僻難懂和有爭議的字詞進行重點闡釋,對某些不常用的字詞加以注音,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力求做齣閤理的解釋,並重新考證瞭前人誤釋或難解之處;評述部分選擇搜集瞭眾多對名傢的評述,或簡短有力,一言中的,或舉一反三,讓人深思。
目錄
作者介紹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思想傢、法傢代錶人物。尊稱韓非子或韓子。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作為秦國的法傢代錶,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被下獄毒死。他被譽為得思想精髓*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文摘
【題解】 n
《初見秦》,顧名思義是作者次進見秦王的一篇奏章,文章要秦王憑藉有利形勢成就王霸大業,運用戰爭手段統一天下。本篇雖為《韓非子》的首篇,但關於其作者卻眾說紛紜。這篇文章又被編在《戰國策·秦策一》之中,據說是張儀說秦王,所以認為是張儀所著,還有人認為是範雎或蔡澤所著,更有人認為是呂不韋所著,但都缺乏足夠的證據,姑且不論。 n
【原文】 n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①,言而不當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②裁其罪。 n
【注釋】 n
①: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②大王:這裏用指為秦昭王(前324-前251)。 n
【譯文】 n
我聽說:“不知道的開口就說,是沒有智慧;知道瞭而不說,就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誠於大王應該去死,說的不得當也應該去死。雖然這樣,我還是願意說齣自己的見聞,請大王裁斷。 n
【原文】 n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麵以與秦強為難①。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於前不至韆人,皆以言死②。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③。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齣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④。齣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⑤。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⑥。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韆,韆可以對萬,萬可以剋天下矣。今秦地摺長補短,方數韆裏,名師數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有利,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韆裏,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⑦。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n
【注釋】 n
①陰:這裏泛指北麵之意。燕:(yān)周代諸侯國名。陽:這裏泛指南麵之意。魏: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荊:(jīnɡ)楚國的彆名。齊:周代諸侯國名,其疆土相當於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春鞦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韓: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在今陝西省韓城市。為戰國七雄之一。從:(zònɡ)古通“縱”,這裏用為閤縱之意。與:這裏用為朋黨、同類之意。秦:春鞦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n
②囷:(qūn)圓形的榖倉。張:張設、部署、設置。 n
③鑕:(zhì)這裏用為斧之意。 n
④相:(xiānɡ)看的意思。 n
⑤裼:古代加在裘上麵的無袖衣。徒裼:露齣上身,為赤膊上陣之意。 n
⑥貴:崇尚、重視。 n
⑦頓:(dùn)即是不鋒利之意。病:憂慮、擔心。索:離散之意。 n
【譯文】 n
我聽說:天下北燕南魏,連接楚國和齊國,聯閤韓國而成閤縱之勢,打算嚮西來同強秦作對。我私下嘲笑他們。世上有三種滅亡途徑,六國都占有瞭,大概就是說的閤縱攻秦這種情況吧。我聽說:“以混亂的國傢去攻擊穩定的國傢必亡,以邪惡的國傢去攻擊正義的國傢必亡,以倒行逆施去攻擊順應人心的國傢必亡。”如今六國的財庫不滿,糧倉空虛,徵發全國百姓,擴軍數十萬至百萬,其中領命戴羽作為將軍並發誓在前綫決死戰鬥的不到韆人,都說不怕死。利刃當前,刑具在後,還是退卻逃跑不能拼死。不是這些士兵不能死戰,而是六國君主不能使他們死戰。說要賞的卻不發放,說要罰的卻不執行,賞罰失信,所以士兵不願死戰。如今秦國公布法令而實行賞罰,有功無功分彆對待。百姓自從脫離父母懷抱,生平還不曾見過敵人,但一聽說打仗,跺腳赤膊,迎著利刃,踏著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願意死戰,是因為他們崇尚捨生忘死的精神。假如一個人奮勇死戰就可以抵抗十人,十個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韆人,韆人就可以抵抗萬人,一萬人奮勇死戰就可以徵服天下瞭。如今秦國土地截長補短,方圓有幾韆裏,有名的部隊有數十萬至百萬。秦國的法令賞罰分明,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國都不如。憑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國還不夠秦國占有。所以秦國作戰從沒有不攻剋的,攻擊敵國從沒有不取得的,阻擋其鋒從沒有不失敗的,開闢土地數韆裏,這是秦國的豐功偉績。然而現在兵甲不鋒利瞭,士民百姓擔憂瞭,府庫積蓄離散空瞭,田野耕地荒蕪瞭,榖倉也空虛瞭,四麵相鄰的諸侯國不順從瞭, n
稱王稱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這沒有彆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謀臣不能竭盡忠誠啊! n
【原文】 n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剋攻取,詔令天下①。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剋而無齊。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臣且聞之曰:“削株無遺根,無與禍臨,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②。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淩三晉 n
③。然則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以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麵以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 n
④。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淩三晉 n
⑤。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於外,士民疲病於內,霸王之名不成⑥。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n
【注釋】 n
①:(sònɡ)周代諸侯國名。 n
②郢:(yǐnɡ)古代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陳:周代的一個諸侯國,故都在今淮陽縣。 n
③貪:貪財。引申為占有、利用。淩:假藉為“夌”。這裏用為侵犯之意。三晉:春鞦時期韓、趙、魏三傢瓜分晉國,所以後人稱此為三晉。 n
④比:相閤、和同的意思。周:周密、周到。華下:華陽為戰國時期韓國地名,位於今河南省密縣東北。華下,即華陽城下。 n
⑤梁:周時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於公元前362年遷都大梁,故稱梁。趙:周代諸侯國之一,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狐疑: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後用以稱遇事猶豫不決。 n
⑥穰(rǎnɡ)侯:人名。即魏冉,原為楚國人,秦昭襄王母宣太後的異父弟,昭襄王時四次任相,因受封於穰地(位於今河南省鄧州市),所以稱為穰侯。 n
【譯文】 n
我鬥膽進言:過去齊國南麵打敗楚軍,東麵攻破宋國,西麵迫使秦國順服,北麵擊敗燕國,居中役使韓、魏兩國,領土廣闊而兵力強大,戰則勝,攻則取,號令天下。齊那清澈的濟水和混濁的黃河,足夠用來當作防綫;齊國的長城這樣巨大的防禦工程,足以用來作為要塞。齊國,是五戰都取勝的國傢,但由於一次戰鬥失敗便沒有瞭齊國。這樣看來,所謂的戰爭,關係著萬乘之國的存亡。而且我還聽說,“樹不留根,就不會與災禍為鄰,災禍就不會發生。”秦國與楚國發生戰爭,大破楚國,襲擊瞭郢都,奪取瞭洞庭、五湖、江南一帶,楚國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歸附於陳國。就在這個時候,如果隨著逃亡的楚國兵追下去,那麼楚國就可以到手;楚國可以到手,那麼楚國的民眾就會服從,它的土地就可以充分利用,再嚮東削弱齊國、燕國,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晉。這就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就成功瞭,四鄰諸侯就可以來朝賀瞭,但是那些謀臣們不這樣作為,引軍退後,恢復與楚國的和談。使得楚國人得以收復已經滅亡的國傢,聚攏已經四散的民眾,樹立社稷壇,設置宗廟,率領天下的人嚮西與秦國為敵。這就失去瞭稱霸天下的一次機會。天下人又進軍華陽城下,大王下令把他們打敗,秦兵直進到大梁外城下。包圍大梁數十天,就可攻剋大梁;攻剋大梁,就可占領魏國;占領魏國,楚、趙聯閤的意圖就無法實現瞭;楚、趙聯閤意圖無法實現,趙國就危險瞭;趙國危險,楚國就會猶豫不決。大王嚮東麵可進而削弱齊、燕,在中原可進而侵淩韓、趙、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舉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鄰諸侯都來朝拜。然而謀臣不這樣做,卻率領軍隊撤退,重新與魏人講和,使魏國反收淪陷國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壇,設置宗廟,讓他們統帥東方各國嚮西來和秦國作對。這的確是秦國第二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瞭。先前穰侯治理秦國時,用一國的兵力而想建立兩國的功業,因此士兵終生在野外艱苦作戰,百姓在疲憊不堪,未能成就霸王之名。這的確是秦國第三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瞭。
序言
我最近讀完的這本關於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文集,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心靈震撼。它不像一般的文學史那樣羅列作傢作品,而是深入探討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麵對工業革命的衝擊、對個體自由的渴望以及對自然原始力量的崇拜。特彆是對拜倫和雪萊詩歌中那種“被放逐的天纔”形象的分析,非常精準地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憂鬱和反叛精神。作者的文筆極具感染力,大量引用瞭當時的書信和日記片段,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代入感,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激情澎湃的辯論聲和低沉的嘆息。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崇高”(Sublime)美學概念的探討,它解釋瞭為何浪漫主義者熱衷於描繪暴風雨中的大海或巍峨的高山,那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超越。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核心地位。
評分說實話,我挑選這本《深度學習實戰指南》純粹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因為我對編程和復雜的數學公式一直有些畏懼。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教學邏輯極其清晰,從最基礎的神經網絡概念開始,每一步都配有詳盡的代碼示例和直觀的圖解,簡直是為零基礎學習者量身定做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反嚮傳播算法的解釋,以往總覺得這個概念像一層迷霧,但讀完這裏的闡述後,我豁然開朗,明白瞭梯度是如何一步步修正權重,從而實現模型優化的。書中緊接著引入的捲積神經網絡(CNN)和循環神經網絡(RNN)的實踐案例,讓我能夠很快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數據集上,那種自己親手訓練齣模型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堆砌最前沿的論文,而在於真正教會讀者“如何動手”,實用性極強。
評分這本《宋史》真是讓人欲罷不能,尤其是關於北宋滅亡前夕那段曆史的敘述,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朝堂上的爾虞我詐、邊關將士的浴血奮戰,以及民間百姓的哀鴻遍野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將這一部分讀完,期間反復咀嚼那些關於靖康之恥的記載,那種沉重感和無力感幾乎要將人壓垮。書中對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性格的刻畫尤其到位,不是簡單地將他們描繪成昏君,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復雜心態和決策失誤,讀來讓人唏噓不已。更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引述大量一手史料的同時,並沒有讓文字變得枯燥,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史學傢的洞察和評論,使得整個敘事既有堅實的考據支撐,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偉大王朝走嚮衰亡的復雜路徑。
評分最近翻閱的這本《秦漢簡牘整理與研究》,簡直是古文字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秦漢時期的行政文書和民間書信充滿好奇,而這些齣土的簡牘正是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社會運作最直接的窗口。這本書的編排非常科學,首先是對齣土背景和載體材料的細緻介紹,接著是按文書類型分類的摹寫、釋文和校勘,最後是深入的考證分析。我花瞭很長時間研究其中關於郡縣基層官員的考評記錄,那些記錄的瑣碎和真實性讓人拍案叫絕,完全打破瞭我們對漢代官僚體係的刻闆印象。作者在處理疑難字和殘損文本時的嚴謹態度令人欽佩,每一個釋讀的結論背後都有詳實的比對和推理過程,體現瞭紮實的文字學功底。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極高,是嚴肅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它讓我對“曆史就在眼前”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最近在讀的這套《世界建築史》,簡直是視覺和知識的雙重盛宴。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非常學術化、充滿專業術語的工具書,但齣乎意料的是,編者的敘述方式極為生動流暢,仿佛帶著讀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漫遊。從古埃及金字塔的宏偉尺度到古希臘神廟的和諧比例,再到哥特式教堂尖頂刺破雲霄的震撼,每一個時期的代錶性建築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書中對於材料運用和結構創新的講解深入淺齣,即便是對建築學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清晰地理解不同時代技術限製如何塑造瞭建築的形態與功能。特彆是其中關於現代主義興起那部分的論述,對包豪斯思潮及其對城市規劃的影響分析得鞭闢入裏,讓我對我們居住的城市環境有瞭全新的認識。精美的插圖和詳盡的平麵圖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些曆史的磚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