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版 次:1
頁 數:520
字 數:310韆
印刷時間:2017-5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中圖分類號:B825
編輯
★中國人應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 涵蓋經史子集精華
★古籍整理團隊 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
★內容更全 譯注更精 字體夠大 閱讀更宜
內容簡介
《小窗幽記》儒道通俗讀物,一名《醉古堂劍掃》,十二捲,格言警句類小品文。全書始於醒,終於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灕世風的批判中,透露齣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作者簡介
陳眉公(1558~1639),原名陳繼儒,明代文學傢、書畫傢。字仲醇,號眉公、麋公。年二十九,隱居小昆山,後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有《梅花冊》、《雲山捲》等傳世。著有《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吳葛將軍墓碑》等。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書籍目錄
捲一 醒
捲二 情
捲三 峭
捲四 靈
捲五 素
捲六 景
捲七 韻
捲八 奇
捲九 綺
捲十 豪
捲十一 法
捲十二 倩
齣版說明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與科技超速發展,人們在體驗經濟繁榮和科技成果的同時,欲望的膨脹和內心的焦慮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質繁榮的時代,讓我們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安詳,從經典中獲取智慧和慰藉,或許是我們不二的選擇。
之所以要讀經典,根本在於,我們應當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從何而來,去往何處。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亦如此。一個愛讀經典的人,其內心世界必定是豐富深邃的。而一個被經典浸潤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思想豐贍、文化深厚的民族。因為,文化是民族之靈魂,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認識其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會失去其未來的生機。而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經典之中。
,我們提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當自提倡重讀經典始。然而,讀經典之目的,絕不僅在徒增知識而已,應是古人所說的“變化氣質”,進一步,是要引*我們進德修業。《易》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實乃讀經典之要旨所在。
基於此理念,我們決定齣版此套《謙德國學文庫》,“謙德”,即本《周易》謙卦之精神。正如謙卦初六爻所言:“謙謙君子,用涉大川”,我們期冀以謙虛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譯的方式,讓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夠普及到每一個人。引導有心的讀者,透過掃除古老經典的文字障礙,從而進入經典的智慧之海。
作為一套普及型的國學叢書,我們選擇經典,不僅廣泛選錄以儒傢文化為主的經、史、子、集,也將視野開拓到釋、道的各種經典。一些大傢所熟知的經典,基本全部收錄。同時,有一些不太為人熟知,但有當代價值的經典,我們也選擇性收錄。整個叢書幾乎囊括中國曆史上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基本經典。
在注譯工作方麵,版本上我們主要以主流學界公認的權*版本為底本,在此基礎上參考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叢書的注譯既能博采眾長而又獨具一格。今文白話不求字字對應,隻在保證文意準確的基礎上進行瞭梳理,使譯文更加通俗曉暢,更能貼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古籍的注譯,固然是現代讀者進入經典的一條方便門徑,然而這也僅僅是閱讀經典的一個開端。要真正領悟經典的微言大義,我們提倡*好還是研讀原本,因為再的白話語譯,也不可能完全錶達齣文言經典的原有內涵,而這也正是中國經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打開閱讀經典的一扇門而已。期望藉由此門,讓更多讀者能夠領略經典的風采,走上領悟古人思想之路。進而在生活中體證,方能直趨聖賢之境,真得聖賢典籍之大用。
經典,是一代代的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恩澤與財富,是前輩先人的智慧精華。我們在享用這一份財富與恩澤時,更應對古人心存無盡的崇敬與感恩。我們雖恭敬從事,求備求全,然因學養所限、纔力不及,舛誤難免,懇請先賢原諒,讀者海涵。期望這一套國學經典文庫,能夠為更多人打開博大精深之中華文化的大門。同時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讓我們的工作能夠做得更好!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蘊含的強大的精神內驅力。它不是那種讀完後閤上書本就忘卻的“快餐”讀物,而是會紮根於心底,時不時地跳齣來提醒你、校準你行為準則的“精神指南針”。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生活中的“幽”處,不再滿足於錶麵的喧囂與浮華。例如,書中提及的“以儉養德”的觀念,在今天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教人刻薄小氣,而是引導我們審視物品與精神之間的關係,將精力更多地投注於提升內在修養而非外在的物質堆砌。這種對價值體係的重塑,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以其溫潤而堅定的力量,引導著我進行一次深層次的自我反思和精神重建,讓我對“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有瞭更清晰的路徑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對“通俗”二字的精準拿捏。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高深的傳統哲學與普通讀者的日常生活。我發現書中的許多格言警句,雖然齣自古代的典籍或先賢之口,但其核心思想卻與現代人麵臨的睏惑驚人地吻閤。例如,在處理人際關係緊張的篇章中,作者引用瞭一些關於“和光同塵”的論述,這並非教人懦弱退讓,而是提倡一種更高明的處世哲學——懂得收斂鋒芒,與環境和諧共處。這種解析不是生硬的翻譯,而是結閤瞭現代語境的深度解讀,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每次閤上書本,我都能從中汲取到一些立即可用的行動指南,去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去處理傢庭中的摩擦。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生活方法的傳授,實用性極強,絕非故作高深的理論說教。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接觸過不少國學入門讀物,但多數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則流於淺薄,缺乏深度。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像是一個層層遞進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心理,知道在何時該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又在何時用一個精闢的總結來收束。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在闡釋一些道傢思想時,並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窠臼,而是強調瞭“無為而治”背後的積極意義——即順應規律,不妄加乾涉。這種對復雜思想的提煉和簡化,既保持瞭思想的精髓,又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讀完全書,我感到心胸為之一闊,對世界的復雜性有瞭更包容的理解,也學會瞭用更平和的心態去接納人生的起起落落。
評分我一直覺得,真正好的國學讀物,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一種能夠穿透時空的共鳴感。《小窗幽記》做到瞭這一點,它如同一個穿越瞭漫長歲月的信使,將古人的智慧以一種恰到好處的溫度傳遞給我們。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獨特,它不像那些嚴肅的經史子集那樣高高在上,反而帶著一種文人墨客特有的清雅與灑脫。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往往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幅意境深遠的畫麵,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種將哲學思考融入審美體驗的做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太少有時間去停下來,去細細品味那些關於“靜”與“雅”的追求。這本書就像一個及時的提醒,教會我們在喧囂中為自己開闢一隅“幽”境,從那些細微的美好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它的文字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潛移默化地重塑著我們對生活的看法。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十足,初拿到手時,就被它那種沉靜而富有曆史厚重感的封麵所吸引。內頁的排版更是獨具匠心,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隱隱透著一股古樸的氣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他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說教式講解,而是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哲理,巧妙地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和格言警句之中。讀起來,就像是和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圍爐夜話,他娓娓道來,沒有架子,卻字字珠璣。尤其是那些關於為人處世的箴言,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洞察。例如,某篇關於“知足常樂”的論述,並不是簡單地勸人放棄追求,而是從一個更深層次的角度,探討瞭內在滿足與外在得失之間的微妙平衡。這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便吸收瞭其中的精髓,而非生硬地被灌輸。對於初涉國學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把非常親切的鑰匙,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而且入口是那麼的平易近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