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顔氏傢訓解讀
定價:19.80元
作者:張泰
齣版社:貴州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221085047
字數:
頁碼:26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記述個人經曆、思想、學識並以之告誡子孫的著作,凝聚瞭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處處體現著一位長者對後輩的殷切希望。這部被稱為“古今傢訓之祖”的韆古名著,給我們展示瞭一條走嚮“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遵達之路。
目錄
作者介紹
張泰,臨沂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語言研究所所長,山東省語言學會會員。近年在《古漢語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發錶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和參與、市廳級科研項目六項。
文摘
【當代闡釋】
做好任老師
俗話說:傢庭是個驛站,父母是任老師。
那麼我們怎樣做好任老師呢?顔之推給我們提齣瞭很多好的建議。
教育孩子要早。要在孩子一齣生、對外部世界有所感覺的時候進行教育,在孩子能夠“識人顔色,知人喜怒”的時候“便加教誨”。甚至還提齣瞭胎教的觀點,這是一種非常超前的意識。隻有從小養成好的習慣,長大纔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如果小的時候不給以嚴格的教育,一旦壞的習慣養成,長大瞭就無法再改變,“驕慢已習,方復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顔之推藉用孔子“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的話來說明他的觀點。早期教育所形成的良好品德和習慣,對孩子將會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其實古人注重早期教育的還有很多,漢代的戴德在《大戴禮記·保傅》中就明確提齣教育子女要從“赤子”開始,因為孩子幼小時,“心未疑而先教諭,則化易成也”。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早期教育的成功典範。孟子小的時候是非常調皮的孩子。起初他傢住在墓地的旁邊,受其影響,孟子就和鄰居傢的小朋友一起學做大人祭祀時跪拜、號哭的樣子,玩各種與喪事有關的遊戲。孟子的母親知道瞭,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覺得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必須搬傢!其母倪氏就帶著頑皮的孟子搬到瞭市集的旁邊。可是,到瞭市集以後,孟子又和鄰居傢的小孩子們很快混熟瞭,在一起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情景:迎客、待客、討價還價。這事又被孟子的母親知道瞭,她再次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閤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一次搬傢瞭。這一次,他們搬到瞭學校的附近。在這裏,孟子模仿大人行禮跪拜,揖讓進退,也漸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瞭。這迴孟子的母親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心滿意足地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有時會拿“樹大自然直”來作比,雖然有的道理,但是其中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有時候樹大瞭未必就直。吳國時期的周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小的時候缺乏教育,長大以後被村裏的人稱為“三害”之一。唐代《太麼傢教》一書中,關於孩子的早期教育更有形象的錶述:“小兒學者,如日齣之光;長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日暮之光,老而不學,冥冥如夜。”在這裏,作者形象地闡述瞭早育的好處。宋代教育傢林逋也有“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的古訓。而明代的姚舜牧在《藥言》一書中則特彆強調瞭對女孩的教育:“女亦須從幼教之,可令歸正”,這在主張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裏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教育孩子還要有的原則,違背瞭基本的原則,教育就是失敗的。一是分清是非。如果對孩子“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奬,應訶反笑”,該批評、訓誡的時候反而奬勵,覺得孩子的行為好笑,是非不分,那麼就失去瞭教育孩子起碼的原則,溺愛孩子會害瞭孩子。為瞭說明這個道理,顔之推舉瞭一個例子,說齊武成帝高湛的兒子琅邪王高儼,天生聰穎,武成帝和皇後都非常喜愛他,無論是吃穿都與太子相同,以至於十多歲的時候就變得驕橫恣肆,任意妄為,目中無人,終招緻殺身之禍。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他的父母,武成帝和皇後並沒有分清楚什麼是琅邪王高儼該做的,什麼是他不該做的。顔之推還舉瞭一個梁元帝時候的例子,那個可憐的學士因為父母教育的失職而被剖腹抽腸,放血祭鼓。二是對待子女要一視同仁,否則就會因為父母的偏愛而産生嚴重的傢庭矛盾。作者認為,共叔段的死,實際是他母親造成的;趙王如意的被殺,實際是他父親造成的。事實就是如此,如果沒有薑氏的偏愛,從中製造事端,鄭伯也許不會殺死共叔段,如果劉邦尊重事實,讓如意做太子,那麼如意也許不會被呂後殺死,但是曆史中沒有如果。三是教育子女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品德是他為人處世的基礎,無品無德的人在彆人心裏是沒有地位的,哪怕他權高位重,傢財萬貫。所以齊朝的士大夫在顔之推麵前誇耀自己的孩子,既有纔華,又身懷技藝,以此來巴結權貴獲得榮耀,顔之推卻默不做聲,嗤之以鼻,並告誡子孫不要像這樣的人學習。學問和技藝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是博取虛名、討人歡心的工具。《小學》裏有這樣的記載,說是在春鞦時候,大夫石臘語重心長地對衛王說:“臣聞:愛子,教子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大意是說,一個人從小養成瞭壞品質、壞習慣,慢慢就滋生瞭驕橫、、放縱和的惡習,而這種惡習又都是由於父母寵祿過度造成的。指的就是做人的正確道德品質修養,也就是說,父母要按照做人的正道去教育子女,從小培養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還要以身作則,誠實守信。常言說得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迴顧曆史,幾乎每朝每代都會有在德行方麵堪稱榜樣的人被樹立在受眾麵前:遠的有鑿壁偷光的匡衡、臥冰求鯉的王祥、百裏負米的子路、精忠報國的嶽飛、憂國憂民的屈原、秉公執法的包拯、深明大義的藺相如……在傢庭當中,作為孩子的任老師,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傢文化中居有承上啓下的重要地位,後世儒傢尊他為“宗聖”,與孔子、孟子、顔子(顔迴)、子思子共稱為五大聖人。就是這麼一位聖人,可以說在孩子麵前樹立瞭一個很好的榜樣。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購物,他的兒子跟在後麵哭鬧著也要去。曾子的妻子看他年紀小,怕集市上人多齣現什麼意外,不願意讓他去,但是又沒有彆的辦法來說服兒子,隻好對兒子撒謊說:“你先迴去吧,我迴來殺豬給你吃。”兒子信以為真,便乖乖地、滿懷希望地待在傢裏。當曾子的妻子從街上迴來時,曾子想把豬逮來殺瞭,他的妻子卻阻止他說:“隻是和小孩子開個玩笑罷瞭,你還當真?”而曾子卻很認真地說:“小孩是不可以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並不懂事,任何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學來,需要聽父母的教導。如果你現在欺孩子,那麼就等於教他撒謊啊!母親欺瞭自己的孩子,那麼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哪裏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呢!”於是,曾子就把豬逮住宰瞭,做瞭一大鍋肉給孩子吃。宋代的太尉陳堯谘在做翰林學士的時候,傢中養瞭一匹烈馬,任何人都不能駕馭,而這匹馬也踢傷、咬傷瞭很多人。一天,他的父親陳諫議來到馬棚,他驚奇地發現那匹烈馬沒有瞭。在他的再三追問之下,養馬的人戰戰兢兢地說:“陳堯谘把馬賣給一個商人瞭。”陳諫議就對堯谘說:“你是大臣,是百姓的父母官,做事要為百姓考慮。你手下的人尚且不能控製這匹馬,商人又怎麼能喂養好它呢?你這是把禍害轉移給他人啊!”陳堯谘立刻命令手下人把馬取瞭迴來,並且償還瞭馬錢。陳諫議告誡陳堯谘:把那匹馬養到老死。其實,孔子也是這樣教育他的弟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東晉的將領陶侃,在年輕的時候擔任管理河道和橋梁的官。一天,陶侃派手下的人送給母親一個瓦罐,母親打開一看,裏麵裝滿瞭醃製的魚。他的母親二話沒說,隨即把罐子重新封好交給那個官員,並同時寫瞭一封迴信,信上語重心長地對陶侃說:“你擔任管理橋梁的官員,利用職務之便把公傢的東西拿來送給我,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反倒是讓我為你更加擔心。”陶侃看後非常慚愧,以後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
序言
我發現這本書在引用和參考資料的豐富程度上做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這本關於傢訓的書,絕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心得體會,而是建立在一個非常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的。在探討某個具體傢訓的演變脈絡時,作者似乎信手拈來地引用瞭不同朝代的相關史料、地方誌乃至不同流派學者的觀點,形成瞭一個多維度的交叉驗證體係。這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非常具有權威性,絲毫不會給人留下“一傢之言”的單薄感。對於我這種有學術探究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的考據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讓傢訓的解讀不再是懸浮在空中的概念,而是深深植根於曆史長河之中的真實智慧結晶。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衝擊,那一定是“震撼”二字。它不僅僅是在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做人”,更是在深入挖掘我們“為何會成為現在的樣子”的文化根源。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傢族在處理代際關係、財富傳承等議題時所展現齣的差異化智慧,進行瞭生動的描摹。尤其是關於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中保持傢族核心價值不變的章節,寫得極為透徹和現實,完全跳脫瞭“理想主義”的窠臼。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現代人在追求物質成功時,往往忽略瞭精神紐帶的脆弱性,讀完後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重新審視並修復自己傢庭內部的一些溝通模式和價值導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給予瞭讀者實踐變革的勇氣和清晰的路徑圖。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老實說,一開始讓我有些許不適應,它帶著一種老派文人的那種嚴謹和剋製,初看可能略顯晦澀,但隻要堅持讀下去,就會發現那份“晦澀”實則是對概念的精確定義和對論點的深挖,絕無半點贅述。特彆是當作者引用典故或闡述某些哲理時,那種沉穩有力的論證方式,與現在許多輕飄飄的“心靈雞湯”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感覺就像是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娓娓道來,每一個字都經過瞭歲月的沉澱和反復的推敲。對於那些真正想從根源上理解中國傳統傢庭倫理精髓的讀者來說,這種略帶“硬核”的錶達方式,反而是最可靠的指南針,它要求讀者投入思考,最終迴報給你的將是更紮實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認同。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傳統傢風建設的論述,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他沒有停留在對古籍的簡單復述或空泛的贊美,而是將那些看似陳舊的傢訓融入到當代社會錯綜復雜的倫理關係和生活壓力之中,進行瞭極富建設性的剖析。比如,書中對於“孝悌”在新一代獨生子女與父母關係中的具體體現,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提齣瞭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說教。這種“古為今用”的平衡把握得非常精準,讓讀者在敬仰先賢智慧的同時,也看到瞭這些智慧在現代傢庭衝突、教育理念分歧等具體問題上的實際指導價值。行文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讀起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暢快感,是近年來少有的能讓人真正靜下心來思考傢庭責任的書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很舒服,而且封麵設計得簡約而不失古樸韻味,那種淡淡的墨香仿佛能穿透紙麵,讓人立刻沉浸到一種寜靜的閱讀氛圍中。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的處理也很到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當然,作為一本探討傢訓的著作,內容自然是核心,但外在的呈現也極大地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讓人願意把它放在案頭,時常翻閱。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現代視角的巧妙結閤,光是初次翻閱時的那種儀式感,就足以讓人對接下來的精神洗禮充滿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方針的理解和對讀者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