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国学常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瑞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历史
  • 科普
  • 图解
  • 全彩
  • 中华文化
  • 知识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8287
商品编码:300154421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常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齐,瑞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1368287

字数:780000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一说,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提升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国学融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n

国学概览

n

概说国学

n

国学的定义是什么?

n

“国学”这个词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至于是谁的“原创”,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章炳麟(章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刘申叔)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两个就是“国学”这个词的先使用者。不过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确,尚待进一步考证。

n

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种解释不能地诠释国学的定义。或许,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其他类似词汇来理解“国学”这个词。

n

和国学差不多意思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儿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儿为选择精粹而完全抛弃其他那么不太精粹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这个词不那么妥当,又将之改称为“国故”。胡适说,所谓“国故”是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研究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学问,就叫“国故学”,简称“国学”。

n

不过已故当代语言学家曹伯韩认为,“国学”这个词还不是十分合理。 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的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的东西。如果将其外延也算上,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也不在少数。

n

所以,我们目前只能暂且给国学一个这样的定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然,即使是这个定义,我们目前还不能将之作为“国学”的准确定义,一切还有待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n

国学应该如何分类?

n

当前的主流认识是将国学按《四库全书》分类,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后人又为之增添蒙学。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n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系统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学者完成。

n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主要是辑录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重要的是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n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n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重要书目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n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n

整理国故有哪些来龙去脉?

n

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为高涨之际,力主“反传统”的学者胡适突然号召“整理国故”。

n

此论一出,便引起热烈响应,使“整理国故”运动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赞叹、堪称丰硕的学术成就,对文化的积累和学术的进步,无疑有着不容否定的巨大意义。

n

几年后,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写道:“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n

这些可说是胡适提倡 “整理国故”的本意,也可说是“整理国故”的纲领,也即要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n

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

n

具体来说,整理国故运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

,整理国故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事业,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

n

第二,整理国故运动基本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四部”分类,转而主张依照西方现代学术门类对国学进行分科研究,改变了以前学术研究偏重经学的倾向,宣告了传统经学的解体和终结,促进了史学的独立。

n

第三,整理国故运动促使众多学者冲破传统学术观念的束缚,普及了“经子平等”“今古文平等”的治学观念,成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眼光”,大大拓展了国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围,将国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n

第四,整理国故运动借鉴了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广泛运用到国学研究领域,如以考古学方法取代传统的金石研究,促成了民国初期殷墟考古的重大进展。

n

第五,整理国故运动也促使中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学术研究体制,建立了许多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如史语所等,这些团体开展“集团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n


n

第二章 国学名家

n


n

国学名人

n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

n

我国古代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然而,历史上关于三皇五帝却说法不一。

n

种说法是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这种说法认为泰皇贵。第二种说法提出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还有古人认为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或燧人、伏羲、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可见伏羲和神农占有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分歧较大。

n

至于五帝的说法也有所不同,有种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个人。后来有人认为五帝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另外,炎帝、高辛等人也被列为五帝之中。五帝主要是指传说中原始社会里杰出的部落首领。

n

多数人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人是“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为“五帝”,该说法大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n

尧帝有哪些功绩?

n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伊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n

尧父乃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在位70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13岁辅佐挚,封于陶地,15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18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n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他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在田边听到一位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的《击壤歌》。

n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他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他听说舜非常贤明,便微服私访,来到舜居住的历山一带,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他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做虞官,试舜三年后,带着舜在尧的文庙祭拜了先祖,此后,舜开始代行天子之政。

n

尧立70年得舜,3年后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28年后去世。

n

舜帝有哪些功绩?

n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几次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脱;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特色的一个方面。

n

由于舜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很高,无论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不久,在他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尧年纪已高,要选继承人,大家都推举舜。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又派人侍奉其左右,观察其德行,并让舜管理百官,观察其能力。经过考查,尧发现舜是个难得的贤才,就禅位于舜。

n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呈现出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时、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

n

舜任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后稷主持农业,掌管农业;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命皋陶为司法官,执掌刑法;命益担任虞官,掌管山林;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命夔为乐官,执掌音乐和教育;命龙为纳言,负责传达命令,收集意见,等等。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根据三次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提升或罢免。经过这番整顿,官员职守分明,建立了辉煌的业绩,百业由此兴旺。

n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n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称为“零陵”。

n

大禹有哪些功绩?

n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称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是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

n

传说禹为“黄帝之玄孙”,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

n

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n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做助手。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n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以疏导为主。大禹治水,感人的是关于他自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中历久弥新。禹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n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

n

商汤有哪些功绩?

n

汤是帝喾之子契的14世孙,商族5代首领,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称太乙、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等。商族原来是活动在夏朝东边部落,因汤施行仁政,爱护百姓,深得民众的拥护,周围的一些小国慕名前来归附,商族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n

当时,夏王桀残暴无道,王朝内部动荡不安。汤趁此时机计划取代夏。他在伊尹和仲虺的帮助下,先灭掉了商附近的小国葛国,之后经过11次的出征,先后灭掉周边十余个拥护夏朝的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汤发布征伐夏桀的誓师辞《汤誓》,于鸣条之战中一举灭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

n

周文王有哪些功绩?

n

周文王是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周侯、西伯、姬伯等都是对他的称呼,文王是他死后追封的尊号。

n

周文王原为商朝的诸侯,位居三公,封为西伯侯。他是一位礼贤下士、尊老爱少的统治者,因不满商纣王,于羑里。《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记载他时的作为。文王归周后,不断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灭掉周围的小国,势力日增。至姬昌去世,周已得三分之二的天下,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n

为什么说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

n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当时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他也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论语》中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n

董狐“秉笔直书”是怎么回事?

n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生卒年不详。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n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钱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赵盾,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国都,继续执政。

n

太史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灵公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作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n

孔子为什么对管仲推崇备至?

n

管仲(?—公元前645年)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而被称为“春秋相”,他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

n

管仲少时丧父,家庭生活贫困,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经营商业,为后来辅助齐桓公经济富国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后来管仲从事政治活动,曾支持公子纠与小白(即齐桓公)争夺君位。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力荐,不计前嫌,拜其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n

在政治上,管仲推行君主、二世卿共同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还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规定了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对外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针以建立霸权。在经济上,管仲主张发展经济以富国强兵,进行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等一系列经济改革,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n

管仲的改革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成效显著,对整顿齐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曾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他族服装了。”

n

管仲的政治、经济思想收录在《管子》中,该书共24卷,85篇,今存76篇。

n

我们为什么尊孔子为“圣人”?

n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n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蔡、楚、宋等国,致力于宣扬其政治抱负,回复周代时的礼乐,但终究未能成功。后来返回鲁国,此时孔子已经68岁。此后,他潜心于讲学和著书,为民间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并撰写了《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所发生的大事,并借此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n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论去粗取精地摘录了下来,这就是的《论语》,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

孟子为什么被尊为“亚圣”?

n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鉴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后世奉其为“亚圣”。因此历史上总把孟子和孔子相提并论,提及儒家,必说“孔孟”。

n

孟子自幼便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便以孔子的继承者自称,广招弟子,并且到各国游学,宣扬他的“仁政”“王道”等主张。他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拜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与礼遇,可是因其思想保守,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重用,唯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后也未能成功。

n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据说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著书,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都很多,故而又分为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分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大多保存在这七篇当中。

n

荀子的儒家思想有哪些特别之处?

n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上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出入很大。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大的儒学家。他的思想都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等多国,后来,在兰陵安居下来,一直到死。

n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从事教书与著书的工作,历史上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在这时候的学生,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照单全收。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加以发挥,并提出了“性本恶”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n

为什么说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n

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据《史记》记载: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识渊博,目睹了周王室的衰微后,便弃官西去,抵达函谷关时,遇到了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这里说的“五千余言”其实就是的《道德经》。

n

为什么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n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期的人。

n

庄子是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并提,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

n

庄子早期曾在蒙地做过漆园吏,后来一直隐居。他生活清苦,却淡泊名利,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馈赠,并邀请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绝了。随即终身不再出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n

庄子一生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主导思想是对《》的继承,然而却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全书十余万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渔父》《盗跖》《胠箧》等篇,主要是用来攻击孔子的言论,从而辨明的学说的。他的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n

韩非子有哪些成就?

n

韩非(?—公元前233年),姓韩,名非,战国末年韩国人,出身于贵族,是韩国的公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喜好著书。他曾与李斯是同学,共同师从荀子。

n

韩非目睹当时韩国衰微,多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并没有听从他的谏言。韩非痛恨朝廷不能修明法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反而重用一些没有实际经验、好空发牢骚的人。于是他借鉴了历史的得失变乱,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n

韩非的著作面世后,秦王大加赞赏。后来韩非子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因为李斯的嫉贤妒能,使得韩非受到了秦王的猜忌,终被李斯用毒药毒死。

n

为什么说屈原是的爱国诗人?

n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人。

n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n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n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n

屈原不但是一位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三峡里的“流才子”。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n

商鞅是怎样实现自己抱负的?

n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也称为卫鞅。商鞅起先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得知商鞅怀才不遇,便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并未被惠王重用,等到公叔痤去世后,秦孝公下令于国中求贤能之人,于是商鞅西行进入秦国。

n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拒绝施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而对霸道非常崇尚,这与商鞅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商鞅在秦国一度得到了重用,并在秦国推行了为的变法运动。

序言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穿越千年,窥见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诗书礼乐繁盛的唐宋盛世,再到哲思智慧闪耀的各个朝代,一代代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迷失,却又渴望寻回那份宁静与厚重。一本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精髓的书籍,无疑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滋养心灵的绝佳选择。 本书,正是这样一本精心打造的文化指南。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名词和史实,而是力图以一种更加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的方式,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画卷。我们深信,真正的知识,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融入生活,成为我们理解世界、认知自我的重要工具。因此,本书的编写,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求真求实,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核心理念。 一、 纵览中华文化全景图:宏大叙事下的精致细节 中华文化,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峦,其根基深厚,枝繁叶茂。本书力求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组成部分,让读者对中华文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思想的殿堂:诸子百家与哲学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再到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些伟大的思想家 whose lives and teachings,了解他们的核心思想,探讨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我们将不仅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更会深入解析他们思想的精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浅显的语言,揭示这些古老智慧如何穿越时空,依然 resonate with us today。 文字的魅力:汉字的演变与书法艺术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时代的印记和艺术的追求。本书将追溯汉字的发展历程,介绍不同字体的美学特征,并带领读者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们将不仅仅是介绍字体的名称,更会分析其结构、笔画的构成,以及不同书法家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特色,让读者感受到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诗意的表达: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与情感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沉的情感,感动了无数代人。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辉煌,再到宋词的婉约,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本书将精选一系列经典的中国古典诗词,从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诗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我们将深入分析诗词的用典、意象、韵律,以及作者在字词选择上的匠心独运,让读者在品读诗词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 艺术的殿堂:绘画、音乐、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的艺术,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从水墨丹青的写意山水,到古琴悠扬的旋律,再到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的魅力,这些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征服了世界。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中国绘画、音乐、戏曲的独特风格和发展演变,介绍各个艺术门类的代表作品和杰出艺术家,让读者领略中华艺术的博大与精深。我们将不仅仅是欣赏作品的表面,更会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各个流派的艺术追求,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生活的智慧:饮食、服饰、建筑的文化底蕴 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注重养生而闻名于世;中国的服饰文化,如旗袍、汉服,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中国的建筑风格,如园林、宫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书将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我们将不仅仅介绍这些事物的表象,更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分析其文化象征意义,让读者在感受生活之美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 探寻中华文明的精髓:人文精神与价值传承 除了对具体文化门类的介绍,本书更致力于挖掘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我们相信,理解中华文明,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精气神”。 家国情怀: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中国人历来强调家庭伦理、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本书将深入探讨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孝道、忠诚等道德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我们将不仅仅是陈述这些概念,更会结合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分析这些道德伦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重要意义。 和谐共生:道家思想与自然观 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本书将解读道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如“道”、“无为”、“顺应自然”等,并探讨其对中国哲学、艺术、养生等领域的影响。我们将不仅仅是介绍道家的理论,更会结合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生活实践,让读者感受道家思想的智慧和魅力,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珍视自然,并从中获得启示。 勤劳智慧:民族精神与创新力量 勤劳、智慧、坚韧,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民族精神。历经无数挑战,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不倒,离不开这种精神的支撑。本书将通过讲述历史上众多杰出的发明家、科学家、工匠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在科技、工艺、农业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成就,更会深入分析这些成就背后的探索过程、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终的突破,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包容并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中华文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与不同民族交流融合中发展壮大。本书将探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以及中华文明如何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将外来文化融化吸收,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自身。我们将不仅仅是描述历史事件,更会分析中华文明在吸收外来文化时的独特方式和智慧,以及这种包容性对于中华文明的持续繁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三、 领悟知识的力量:启发思考与提升素养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解读,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并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与启迪。 历史的镜鉴:从过去走向未来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预见未来。本书将通过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而从中获得深刻的鉴戒,更好地把握未来。我们将不仅仅是介绍历史事件,更会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它们对当今社会可能带来的启示。 文化的认同:寻回民族根脉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拥有深厚的文化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希望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我们将不仅仅是介绍文化知识,更会传递一种文化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从而主动地去传承和发扬。 审美的熏陶:提升生活品质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古典艺术、文学、哲学中的精妙之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质。我们将不仅仅是介绍艺术作品,更会引导读者去感受其中的美学原理和精神内涵,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艺术感知力。 智慧的启迪:丰富人生阅历 中华文化的智慧,如同一汪清泉,滋养着心灵。本书将精选那些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故事、思想,帮助读者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我们将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会分享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帮助读者在人生旅途中找到方向和动力。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拥有一本优秀的文化读物,就像拥有了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本书,正是希望成为您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引领您走进那个充满魅力的世界,感受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智慧与光辉。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您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在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旅程,更是一场与古圣先贤对话,与中华文明深度交融的精神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封面那种素雅的色调搭配着精美的插画,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古典的氛围中。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掉色的纸,印刷的色彩非常饱满,文字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即便是长篇大论的讲解,看起来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那些细腻的图解就能瞬间豁然开朗,这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怕啃硬骨头的“半吊子”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其他版本的国学书籍,要么是内容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排版太过陈旧,读起来索然无味。但这本书显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证了知识的深度,又在呈现方式上极尽巧思,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打算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没事的时候翻上几页,既能陶冶情操,也能随时给自己“充电”,那种被传统文化滋养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

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抱着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想着能把一些模糊的常识点捋顺。没想到,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出乎意料地严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从天文历法、地理山川讲到礼仪制度、诗词歌赋,层层递进,让你能清楚地看到古代社会是如何运作,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文化现象,作者的处理非常到位,既有权威的论述,又加入了许多有趣的“冷知识”作为佐证,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自己以前对很多成语典故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这本书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使得我每次理解一个概念时,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可以说,这本书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带着你漫步在中华文明的长廊中,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灌输。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知识的取舍和深浅把握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以前读过一些国学入门读物,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过于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面概念的介绍,学完后感觉什么都没记住;要么就是一下子钻进繁复的考据细节里,让人迷失方向。这本书却拿捏得恰到好处,它像是为我们这些“求知若渴但时间有限”的现代都市人量身定制的。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对于那些核心的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古代官制的演变等等,都有详尽而易懂的解释。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知识的读者,也能凭借书中的指引,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这种“高级的简化”,才是真正的功力所在,它尊重读者的智力,也爱惜读者的精力。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精细程度,简直达到了可以媲美专业学术著作的程度,但阅读体验却完全是大众化的。我注意到书中很多术语的解释都附带有权威的出处或注释,这让我在查阅其他资料验证时,能够很快找到源头,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准确性。而且,那些图解部分,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经过精心考证和艺术加工的,比如某件青铜器的纹饰细节,某处建筑的结构剖面,都描绘得一丝不苟。这表明编者团队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是为了赶潮流出书,而是真正想沉淀下一部有价值的作品。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这本书的“含金量”远超同类产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余,还能感受到一种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敬畏之心。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性”的人,买书总是要考虑它对我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一个惊喜。它不仅仅是讲那些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还渗透了很多古代人的生活智慧。比如,它对古代服饰、饮食器具的介绍,让我对传统审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于一些节气和习俗的讲解,也让我这个现代人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冲动,想立刻去实践书里提到的某些生活理念,比如更注重仪式感地对待日常的三餐,或者学习使用一些古典的表达方式来交流。这种“学以致用”的即时反馈,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动力。如果说有些传统文化书籍是“博物馆里的珍品”,让人只能远观,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可穿戴的古董”,它巧妙地将古人的生活哲学融入了现代的阅读体验中,让人感觉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充满烟火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