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9787532570713

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97875325707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邦述 著
图书标签:
  • 善本
  • 古籍
  • 目录学
  • 书目学
  • 群碧楼
  • 寒瘦山房
  • 清代
  • 珍本书
  • 善本书
  • 古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0713
商品编码:300154613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定价:59.00元

作者:邓邦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32570713

字数:280000

页码:5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包含《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录》及'补遗',清末民初江南藏书家邓邦述所撰。《群碧楼善本书录》六卷,为民国十六年(1927)邓邦述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让售藏书时所编。《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录》七卷,为邓邦述鬻书后,根据寓中遗存之书编成。均详记卷数、册数、作者、行款、藏书印,后缀邓氏题跋。各书原有藏家题跋、标记、小注、藏章及位置等,亦一一记录,为后人版本调查与鉴定提供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群碧楼善本书录》与“寒瘦山房”的尘封往事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书目之中,总有一些名字,虽不常为人提及,却承载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文化记忆。其中,《群碧楼善本书录》便是这样一本颇具研究价值的著作。而其所附带的“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更是如同一道开启历史尘封往事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某个时期文人雅士对于珍贵书籍的态度与流转。 《群碧楼善本书录》,正如其名,是一份记录了“群碧楼”所珍藏善本的目录。群碧楼,这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往往暗示着主人的高雅品味和对于文玩的痴迷。虽然具体是哪一位名士的私人藏书楼,又或是某个学术机构的旧藏,需要结合更深入的史料考证,但毫无疑问,能够被称为“善本”,意味着这些书籍在当时便已具备极高的历史、艺术、学术价值。这些善本可能包含宋元刻本、明清精刻本、名家批校本、孤本秘籍,甚至是带有精美插图或考究装帧的古籍。 一份善本书录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细致而耗费心力的工作。编纂者需要具备相当的古籍鉴赏能力,能够准确辨别书籍的年代、版本、作者、流派,并对其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估。目录的编排方式也往往能反映出编纂者的思路和其所处的学术环境。是按照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来整理,还是以其他逻辑进行组织?目录中是否包含详细的题跋、印章、收藏痕迹的记载?这些细节都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群碧楼善本书录》的出现,为我们了解特定时期某一藏书大家或机构的学术品味、藏书规模以及所关注的文献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可能揭示了当时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哪些古籍被认为是重要的、值得珍藏的;也可能反映了古籍流传的脉络,这些书籍在被收录之前,又辗转于何人之手。 而《群碧楼善本书录》所附带的“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则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更加具体和动态的场景——“寒瘦山房”的藏书出售。 “寒瘦山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清冷、孤寂,又或是饱经风霜的意境。它可能是一位藏书家的号,也可能是一个书斋的名称,暗示着主人或许是一位隐逸不仕的文人,或是生活并不宽裕,却依然执着于书籍收藏的雅士。 “鬻存”,即出售所收藏的书籍,这通常发生在藏书家面临经济困境,或是需要变卖部分藏品以满足其他需求之时。 “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这份目录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寒瘦山房”曾经拥有过的珍贵书籍,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这些书籍的流散。这些曾经被视为珍宝的书籍,为何被出售?出售的目的是什么?出售的地点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引发着我们的无限遐想。 这份“鬻存善本书目”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一份“失落的藏书清单”。许多珍贵的古籍,由于历史变迁、战乱、或是不为人知的变故,早已湮没无闻。而一份详细的藏书目录,即使只是记录了部分藏书,也可能为我们寻回失落的珍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例如,某本善本书在此目录中被清晰记载,但如今已无踪影,那么这份目录就成了追溯其下落的起点,或许还能在其他收藏家的档案中找到蛛丝马迹。 其次,这份目录也反映了古籍交易的市场信息。在古代,书籍的买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经济活动。这份目录中记录的书籍的名称、版本、数量,以及可能的估价,都为研究当时的古籍市场、书商、收藏家之间的互动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它可能显示出当时哪些类别的书籍更受欢迎,哪些版本的书籍更受追捧。 更深层次地看,“寒瘦山房”的“鬻存”,也揭示了藏书家命运的复杂性。许多文人雅士,倾尽毕生心血搜集和整理古籍,但终究难以摆脱现实的羁绊。他们的藏书,在他们手中是精神的寄托,是文化的传承,但一旦进入市场,就成为了商品。这份目录,无声地诉说着藏书家与书籍之间,以及书籍与市场之间的情感与利益的交织。 《群碧楼善本书录》和“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叙事。它可能讲述了一个藏书楼从辉煌到衰落,或者从一个藏书家的手中流转到另一个藏书家手中的故事。群碧楼可能代表着一个鼎盛时期,而寒瘦山房的“鬻存”则可能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一部分珍贵藏书的易主。 这份文献的价值,对于古籍研究者、版本学家、目录学家、甚至历史学家都具有不小的意义。通过对这份书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 了解某一特定时期(或特定群体)的藏书状况和学术偏好: 哪些书籍在当时被认为是“善本”?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梳理古籍的流传脉络: 哪些书籍可能因此目录而为人所知?它们又流向了何方? 研究古籍的版本价值: 目录中对版本的记载是否详细?是否能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版本的优劣? 探索藏书家的学术思想和人生轨迹: 藏书的选择往往是个人学术思想和人生态度的反映。 还原古籍交易的历史信息: 目录中是否有价格、交易地点等信息?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古籍市场。 总而言之,《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不仅仅是一份书目,它是一面折射历史文化风貌的镜子,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载体。它邀请我们去探寻那些埋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细节,去感受那些与古籍相伴的文人心路历程,去追溯那些曾经熠熠生辉,如今或许已散落天涯的珍贵文献。这份目录,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唤醒沉睡文化记忆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偏学术性的读物是抱有一丝疏离感的,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述方式极其灵动,虽然内容扎实,但行文却如同山间清泉般流畅自然,丝毫没有一般古籍整理文献的板滞之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耐心地为我们引路,指点那些深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宝藏。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轶闻,更是妙趣横生,让原本严肃的文献梳理变得活泼起来,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乐趣。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被那些鲜活的细节所吸引,仿佛亲眼目睹了历史场景的重现。这种将学术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完美结合的技巧,实属难得,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朋友,也能轻松入门,并逐步深入,感受到探索未知的魅力。

评分

这本装帧典雅的书籍,初见便让人心生敬意。它的封面设计沉稳大气,那种淡雅的墨色仿佛能将人一下子拉回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我翻开扉页,那些精心排版的文字,尤其是宋体和仿宋体的交替使用,显露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考究。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书中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精妙的典籍校勘,每一篇章都像是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引述文献的严谨性,注释详实,出处清晰,这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深度和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惊喜。它不像某些流行的读物那样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刺激,而是沉潜下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像是一次与古人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宁静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提升。读完合上书本,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促使我立即想翻开下一页,再次沉浸其中,感受文字的力量与美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纸面之上,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某一特定文化领域的全新认知。我过去对这个领域了解甚少,多是泛泛而谈,但阅读此书后,我发现自己对其中的脉络、演变和关键人物有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解。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例如,在探讨某个版本的流传过程中,他不仅考证了时间、地点,甚至连纸张的类型、装帧的工艺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近乎“考古式”的求真态度,体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这种对本专业的极致热爱和投入,是能够透过文字直观感受到的。它带来的满足感,远超一般的消遣读物,更多的是一种智识上的充实和成就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学术跋涉。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传承的爱好者,我对于那些致力于保护和梳理传统文献的努力深表敬佩。这本书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的致敬。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浓淡,都经过了精心考量,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更重要的是,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文献原貌的尊重,以及在整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书中对那些稀有善本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透过文字闻到那股陈年的纸香和墨韵。我甚至想象着,作者当年是如何在一卷卷尘封的古籍中,小心翼翼地寻找、辨识和记录的场景。这不仅仅是一本“目录”或“记录”,它是一份沉甸甸的心血结晶,是对文化遗产的深情守护。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和心绪的沉淀。它更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者夜晚,泡上一杯清茶,在完全隔绝外界干扰的环境下细细品味。它如同高品质的陈年佳酿,初尝可能觉得醇厚浓烈,需要时间去适应其层次感。但一旦你的心绪与之契合,那些深藏在字里行间的精妙结构和作者的深厚学养便会逐渐释放出来。它的价值在于“耐读”,越是深入其中,越能发现新的光彩。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提供短暂的刺激,而是提供一种长久的精神滋养。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也更加全面和立体了。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学术视野的优秀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