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救荒本草译注
定价:65.00元
作者:(明)朱橚,王锦秀,汤彦承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2575664
字数:415000
页码:47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朱橚所*的《救荒本草译注(精)/中国古代科技名*译注丛书》是我国明代早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的一部植物图谱,它描述植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是我国历史上*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书。本书对其作了精审的校定、整理和译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棒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十足。封面采用了烫金工艺,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奢华的光芒,书名和作者信息排版得疏密有致,既古典又现代。内页纸张的选用也看得出用心良苦,米白色的纸张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读者的视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线装配合胶装,既保证了书籍的牢固性,又使得书页可以完全平摊,阅读体验极佳。尤其是那些插图,印刷的色彩饱满而细腻,线条清晰有力,即便是古代的植物描绘也能让人感受到栩栩如生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整体呈现,完全是艺术品级别的,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爱不释手,只想时常摩挲把玩。看得出出版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这样的实体书,在数字阅读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平静而坚韧的力量。在阅读那些记载着灾荒岁月里人们如何竭力求生、从自然界中寻找一线生机的篇章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面对逆境时的韧性与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和医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的记录。作者通过对这些“救荒”植物的梳理和记载,无形中构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敬畏生命的价值观。这种植根于土地、来源于实际需求的知识体系,相比于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显得更加沉甸甸、更有力量。每次读完,都会让我反思现代生活的便利是否让我们失去了与自然最原始的连接,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稳定与富足。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素、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中。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古籍整理”的书抱有一丝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者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译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没有采取那种直译到底、生硬拗口的翻译策略,而是努力去捕捉原文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地域特色。很多地方的解释,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将那些在古代特定背景下才有意义的描述,用当代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阐释了出来,既尊重了历史,又不失清晰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采摘、炮制等操作流程的描述,注释得非常具体和可行,仿佛能看到古人手中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这种高质量的二次创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自己像是得到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自己走进了那段特殊的历史角落。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系列关于古代博物学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植物生长环境的细致描绘,那种仿佛亲临现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想象几百年前,人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来寻找生存之道。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阐释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植物学和营养学的知识体系,使得古老的智慧得以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光彩。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的智慧进行深度交流,这种体验是任何快餐式的知识获取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从纯粹的考据角度来看,它对原始文本的校对和注释极为严谨,引经据典,考证详实,对于做相关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扎实可靠的参考资料。然而,它又丝毫没有学者专著的枯燥感。译注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和精确性,又用现代语言清晰地解释了那些已经失传的术语和概念,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常常发现自己读完一个条目后,会立刻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这种由点及面的探索欲,正是好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读者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