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澳洲略影 9787504672728

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澳洲略影 97875046727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国盛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博物馆
  • 澳洲
  • 图志
  • 历史
  • 文化
  • 博物学
  • 旅行
  • 摄影
  • 吴国盛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2728
商品编码:30018511132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澳洲略影

定价:48.00元

作者:吴国盛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46727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这里洞察科学的历史,从这里发现科学的魅力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对澳大利亚的悉尼(新南威尔士州首府)、堪培拉(首都)、墨尔本(维多利亚州首府)和布里斯班(昆士兰州首府)及其周边众多博物馆的考察记录,包括堪培拉的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墨尔本的科学工场、布里斯班的昆士兰科学中心和悉尼的电厂博物馆等有代表性的大型科学博物馆。

目录


前言第二站 墨尔本科学工场

作者介绍


吴国盛,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获哲学硕士,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破格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9-201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016年9月转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任学位委员会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七、第八届副理事长。研究方向有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学。著有《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希腊空间概念》以及“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四种)等。

文摘










序言



《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澳洲略影》:一份穿越时空的科学与人文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简单的图录,而是一幅以澳洲大陆为画卷,以科学发展为脉络,以人类智慧为笔触的宏大叙事。它邀请读者跟随著名科学家吴国盛的脚步,一同潜入澳洲这片充满神秘与活力的土地,从科学的视角,洞察其独特的自然禀赋、演化历史以及孕育出的璀璨文明。 一、 澳洲大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演化的生命奇迹 澳洲,这片孤悬海外的古老大陆,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和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在《澳洲略影》中,吴国盛教授带领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最为引人注目的科学面向。 地质的宏图与大陆漂移的证据: 澳洲大陆的地质构成,是地球漫长演化史的生动见证。书中将深入剖析澳洲板块的形成、抬升与沉降,以及由此塑造出的壮丽地貌——从巍峨的大分水岭,到广袤的内陆盆地,再到鬼斧神工的卡尔古利金矿带。特别地,本书将着重展现澳洲作为冈瓦纳古大陆一部分的地理遗迹,通过解读岩石的年代、矿物的成分以及地层叠合的顺序,为读者呈现大陆漂移学说最有力的实证。例如,对塔斯马尼亚火山岩的分析,将揭示其与南极洲岩层的同源性;对西澳洲古老岩石的研究,将追溯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痕迹。吴教授将运用他深厚的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功底,带领读者一同“阅读”岩石的语言,理解地质力量如何塑造了这片大陆的地貌肌理。 生命的孤岛效应与独特的演化路径: 澳洲大陆在漫长的地理隔离中,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活化石”和令人称奇的特有物种。本书将聚焦于澳洲生物演化的独特现象,深入探讨“孤岛效应”在澳洲大陆的体现。从摇篮里的袋鼠,到展翅翱翔的鸸鹋,再到奇特的水生哺乳动物鸭嘴兽,这些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都蕴含着深刻的演化智慧。吴教授将从遗传学、比较解剖学和生态学的角度,解读它们为何能在澳洲大陆独树一帜,又如何与这片土地的特定环境和谐共生。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对澳洲爬行动物(如各种蜥蜴和蛇类)和昆虫的观察,揭示其适应性演化的精妙之处。对于那些早已灭绝的古老生物,例如已灭绝的有袋类巨兽,本书也将通过对化石证据的解读,勾勒出它们曾经的辉煌,以及它们在澳洲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澳洲生物演化的完整图景。 生态的平衡与脆弱的平衡艺术: 澳洲的生态系统,虽然以其独特而著称,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不止步于对生物多样性的描绘,更将深入探讨澳洲生态系统的构成、运作规律以及脆弱的平衡。从大堡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到南澳大利亚的灌木丛,再到北部的热带雨林,每一个生态区域都将以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呈现。读者将了解到,这些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复杂的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同时,书中也将毫不回避地讨论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人类活动对澳洲脆弱生态造成的冲击,并可能探讨一些科学家正在努力进行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例如,关于考拉种群数量下降的研究,或是在大堡礁珊瑚白化问题上的科学应对方案,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二、 科学的视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的澳洲印记 澳洲的科学研究,无论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还是在应用创新方面,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吴国盛教授将带领读者,穿越科学发展的时空隧道,领略澳洲科学家们的智慧光芒。 基础科学的探索:从粒子物理到宇宙奥秘: 澳洲在基础科学领域,尤其是在天文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将介绍澳洲科学家在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如ASKAP)的建设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贡献,揭示其如何助力人类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例如脉冲星的观测和星系演化的研究。在粒子物理领域,澳洲的参与也将有所提及,例如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国际合作项目中的贡献。生命科学方面,澳洲在基因组学、免疫学和医学研究方面也有着杰出的成就,例如在癌症研究、神经科学以及传染病防控等领域。本书将通过讲述一些具体的科研故事,展现澳洲科学家们如何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非凡的创造力,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应用科学的创新:从矿产开发到医疗健康: 澳洲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在矿产勘探、开采和加工方面的技术创新,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书将探讨澳洲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方面的努力,例如开发先进的遥感技术进行矿产勘探,或是在尾矿处理和水资源回收方面的技术突破。同时,在农业技术、食品科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澳洲的创新成果也将有所展现。例如,在节水灌溉技术、培育抗旱作物品种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方面的技术进步。此外,澳洲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例如在疫苗研发、药物筛选以及先进医疗器械的开发等方面,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篇章。吴教授将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这些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改善人类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教育的传承与普及: 科学的繁荣离不开教育的传承与普及。本书将关注澳洲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创新,例如博物馆、科研机构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下一代科学家方面的作用。吴教授可能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教育项目,或是一些在科学传播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通过这些例子,读者将了解到澳洲如何致力于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 人文的视角:科学与文化的交织与碰撞 科学并非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它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澳洲略影》在呈现科学成就的同时,也将融入人文的关怀,展现科学在澳洲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及其与多元文化的互动。 土著居民的古老智慧与自然认知: 澳洲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原住民文化之一。本书将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澳洲土著居民与这片土地长达数万年的共生关系,以及他们所积累的宝贵自然知识。例如,关于土著居民对植物药用价值的认知,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计。吴教授将带领读者,以尊重的态度,审视这些与现代科学体系并行存在的古老智慧,并探讨它们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互鉴的可能性。 科学研究机构的构建与发展: 澳洲的科研机构,如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各大高校的研究实验室以及各类专业学会,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回顾这些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介绍它们在各个科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它们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同时,也将关注这些机构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以及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展现澳洲科学体系的完整性与活力。 科学精神的弘扬与社会影响: 科学精神,即追求真理、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以及开放合作的态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本书将通过澳洲科学家们的科研故事,展现这种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将探讨科学发展对澳洲社会、经济和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科学决策如何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科技创新如何驱动产业升级,以及科学普及如何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澳洲略影》是一次对澳洲大陆科学与人文景观的深度扫描。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惊喜的澳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科学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自然奇迹与文明演进的动人篇章。它邀请每一位读者,跨越地域的界限,在科学的星空中,领略澳洲大陆独特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予读者的,远超于信息或知识的简单传递,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审慎地看待事物,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答案。书中的观点新颖独到,常常能带来“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但这种“新颖”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和深厚的积累之上的。作者的洞察力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事物的本质,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对于任何渴望拓宽视野、提升思辨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值得被认真对待和反复研读。

评分

坦白说,我很少遇到能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著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通俗易懂”而牺牲掉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也没有因为坚守学术规范而显得枯燥乏味。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论,用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到一些感人至深的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久久凝视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挣扎。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技术性的描述无法达到的,它让冰冷的知识变得有温度,让复杂的体系变得可以亲近,极大地激发了普通读者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读起来极其顺畅,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笔调,将复杂的概念讲解得深入浅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有争议的话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和客观。他不会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权衡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就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朋友之间的深度对话,既有高屋建瓴的洞察,又不失贴近生活的细腻。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被拓展了不少,那种被知识的海洋所滋养的充实感,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每一部分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一个关键齿轮,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但又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一种节奏感。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穿插的手法,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欣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整体宏大框架的同时,依然顾及到了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那些恰到好处的引述和注释,都为其增添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让人忍不住反复翻阅,每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意涵,这种耐读性,是衡量一部好书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初次捧读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所震撼。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份对知识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时空节点,让你对那些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的思潮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充满了真诚和力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中所涉及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想要深入研究一番。读完后,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