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新書--潘雨廷著作集:易學史叢論(精裝) |
| 作者 | 潘雨廷 |
| 定價 | 98.00元 |
| 齣版社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 ISBN | 9787532584345 |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是叢書“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種。該叢書是潘雨廷著作的集中齣版,曆經數年,對此前齣版過的內容作瞭全麵修訂,並增加瞭幾種新整理的內容。經重新組閤,共分十三冊,每冊內容簡介如下: 冊《周易錶解》:本書用錶解形式闡釋《周易》經傳,共分四捲百錶,每錶輔以解說。捲一: 《說卦》、《序卦》、《雜卦》;捲二: 上經(《彖》上、《象》上);捲三: 下經(《彖》下、《象》下);捲四: 《係辭》、《文言》。本書可以作為理解《周易》經傳的入門,是基礎讀本。 第二冊《易學史發微》:《易學史發微》是作者撰寫《易學史》中的主題論文匯編。本書從曆史的角度綜述瞭從先秦至近代易學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瞭中華易學象數發展的主要綫索,是簡明的易學史綱要。 第三冊《易學史叢論》:《易學史叢論》收入瞭從上古至清的易學史論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學史發微》閤觀,已然勾勒齣瞭中華易學史的整體麵貌。 第四冊:《讀易提要》:本書提要鈎玄,揭示西漢至近代有代錶性的易學典籍的要義。共分十捲:一、兩漢(附先秦),14篇;二、魏晉,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書介紹易學典籍約二百餘種,可作為讀《易》者的參考書之一。 第五冊:《周易虞氏易象釋》:《周易虞氏易象釋》全麵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傳統易學繁難的部分重新成為可讀。 第六冊:《過半刃言 黼爻 衍變通論》:《過半刃言》、《黼爻》是易學上的玩辭之作,《過半刃言》玩的是卦辭,《黼爻》玩的是爻辭。《衍變通論》窮追玩占的原理,詳述筮法的變化,闡明瞭筮占的精義。 第七冊:《易與佛教 易與老莊》:《易與佛教》、《易與老莊》論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麵,對深入理解佛道兩傢的核心思想提供瞭綫索。 第八冊《易老與養生》:《易老與養生》是作者論述中國養生學的專著,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論易老,分彆介紹三韆年前、二韆年前、一韆年前易學思想和黃老道教的關係。後半部分闡述瞭《參同契》、《胎息經》、《黃庭經》、《入藥鏡》、《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冊《道教史發微》:《道教史發微》是作者擬撰《道教史》中的主題論文匯編。本書論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內容,介紹仙與道各種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冊《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收入瞭從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論文及一本小冊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發微》閤觀,已然勾勒齣中華道教史的整體麵貌。 第十一冊《道藏書目提要》:《道藏書目提要》擇取《道藏》286種文獻寫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紹該文獻的史實和內容,並闡明其意義,對編撰道教史和研習道教文獻者提供瞭有用的綫索。 第十二冊:《易則 神形篇 〈內經〉七篇大論述義》:《易則》展示瞭河圖、洛書的先後天體用變化,其中的《易範閤論》尤其有重要價值。《神形篇》是以五進製撰寫的“擬經”,堪比漢代揚雄的《太玄經》。《〈內經〉七篇大論述義》闡發瞭《易》與中醫的關係,追溯瞭中醫的理論根源。 第十三冊《易學史入門 論吾國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理論》:《易學史入門》關注易學如何為初學者所理解。《論吾國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理論》思考易學如何與西方學術相融閤。 |
| 作者簡介 | |
|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當代易學傢。生前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道教協會副會長。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教育係,畢業後師從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馬一浮、楊踐形、薛學潛等先生研究中西學術,專心緻誌於學問數十載,融會貫通,自成一傢,在外有相當的影響。潘雨廷先生畢生研究的重點是宇宙與古今事物的變化,並有誌於貫通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聯係,對中華學術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體驗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豐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麵內容,具有極大的啓發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書由張文江根據潘雨廷夫人金德儀女士保存的遺稿整理而成。 |
| 目錄 | |
| 叢書總目 冊、《周易錶解》 第二冊、《易學史發微》 第三冊、《易學史叢論》 第四冊、《讀易提要》 第五冊、《周易虞氏易象釋》 第六冊、《過半刃言?黼爻?衍變通論》 第七冊、《易與佛教?易與老莊》 第八冊、《易老與養生》 第九冊、《道教史發微》(將齣) 第十冊、《道教史叢論》(將齣) 第十一冊、《道藏書目提要》 第十二冊、《易則?神形篇?〈內經〉七篇大論述義》 第十三冊、《易學史入門?論吾國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理論》 |
| 編輯推薦 | |
| 潘雨廷為近代研究傳統文化為數不多的,真正有傳承、有體驗、有創新的人物之一,其學問力求貫通儒釋道、和會中西,至少當得上成一傢之言,特彆在易學領域,必將成為後來者繞不過去的人物。近年來,他的價值日益為學界所認識和重視。 對於想全麵瞭解中國傳統文化者,讀潘雨廷的著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對於欲精研易學,會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繞不過的人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對比不同流派觀點時,展現齣極高的學術公正性和包容性。他沒有固執地將某一傢學說奉為圭臬,而是盡可能地呈現齣不同學派之間的相互印證與批判,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學術對話場。這種客觀的態度,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單一的結論。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長期存在爭議問題的處理方式,作者沒有急於給齣定論,而是清晰地梳理瞭爭論的焦點和雙方的論據,引導讀者自行思考。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遠比直接灌輸知識更有效得多,它培養的是一種探索真理、尊重差異的學術精神。這本書對於提升一個人的思維深度和思辨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說實話,對於像我這樣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剛開始接觸這類專業性極強的書籍時,總會有些畏懼,擔心內容過於艱深晦澀難以理解。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流暢且富有節奏感。作者似乎深諳“寓教於樂”的精髓,即便在闡述最復雜的理論時,也能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語言來輔助說明,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內容流於錶麵,相反,它的學術嚴謹性絲毫不打摺扣,隻是將那些高深的學問包裝得更為平易近人。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保持瞭高度的專注和興奮,而不是陷入枯燥的泥淖。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智慧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讓知識的傳遞變得如此愉悅和高效。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精裝本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這對於一本學術性較強的著作來說,簡直是加分項。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沒有那種廉價的反光感,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太纍。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沉穩大氣的排版風格,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潔。打開書本後,字體清晰,行距適中,排版師顯然是花瞭不少心思在這上麵。看到作者的名字和書名,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而且,精裝本的耐用性也更高,可以放在書架上長久保存,時不時翻閱一下,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對於喜歡收藏實體書的朋友來說,這樣的版本絕對是物超所值的。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和對讀者的用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書本本身,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廣闊學術世界的入口。讀完特定章節後,我常常會産生強烈的求知欲,想要去查閱作者所提及的其他相關文獻,去深入挖掘某個特定的曆史人物或事件。書中詳細的注釋和參考文獻列錶,為這種“學術延伸”提供瞭極其便利的條件。我把這本書當作一本“指南針”,它為我在浩瀚的易學研究領域指明瞭前行的大緻方嚮,同時也提供瞭許多高質量的“錨點”供我停泊和深入探索。對於有誌於在此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學者或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學術地圖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不僅解答瞭已有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更多尚未被提齣的問題,這種“激活思維”的能力,纔是衡量一本偉大著作的重要標準。
評分初讀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易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令人嘆為觀止。書中對曆史脈絡的梳理清晰而又富有洞察力,仿佛帶領我們穿越瞭漫長的曆史長河,親眼見證瞭易學思想是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再到後世的演變與分流。作者的論述並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深刻的個人見解和獨到的學術視角。尤其是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分析,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邏輯推理,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老道的嚮導,探索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古代典籍和學說。我發現自己對很多過去一知半解的概念,通過這本書得到瞭一個全新的、係統的認知框架。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真正對傳統文化有深厚興趣,並渴望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