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潘雨廷著作集:易学史丛论(精装) |
| 作者 | 潘雨廷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84345 |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 《说卦》、《序卦》、《杂卦》;卷二: 上经(《彖》上、《象》上);卷三: 下经(《彖》下、《象》下);卷四: 《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论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学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了中华易学史的整体面貌。 第四册:《读易提要》:本书提要钩玄,揭示西汉至近代有代表性的易学典籍的要义。共分十卷:一、两汉(附先秦),14篇;二、魏晋,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书介绍易学典籍约二百余种,可作为读《易》者的参考书之一。 第五册:《周易虞氏易象释》:《周易虞氏易象释》全面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传统易学繁难的部分重新成为可读。 第六册:《过半刃言 黼爻 衍变通论》:《过半刃言》、《黼爻》是易学上的玩辞之作,《过半刃言》玩的是卦辞,《黼爻》玩的是爻辞。《衍变通论》穷追玩占的原理,详述筮法的变化,阐明了筮占的精义。 第七册:《易与佛教 易与老庄》:《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深入理解佛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线索。 第八册《易老与养生》:《易老与养生》是作者论述中国养生学的专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论易老,分别介绍三千年前、二千年前、一千年前易学思想和黄老道教的关系。后半部分阐述了《参同契》、《胎息经》、《黄庭经》、《入药镜》、《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册《道教史发微》:《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拟撰《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册《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第十一册《道藏书目提要》:《道藏书目提要》择取《道藏》286种文献写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绍该文献的史实和内容,并阐明其意义,对编撰道教史和研习道教文献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第十二册:《易则 神形篇 〈内经〉七篇大论述义》:《易则》展示了河图、洛书的先后天体用变化,其中的《易范合论》尤其有重要价值。《神形篇》是以五进制撰写的“拟经”,堪比汉代扬雄的《太玄经》。《〈内经〉七篇大论述义》阐发了《易》与中医的关系,追溯了中医的理论根源。 第十三册《易学史入门 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易学史入门》关注易学如何为初学者所理解。《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思考易学如何与西方学术相融合。 |
| 作者简介 | |
|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
| 目录 | |
| 丛书总目 册、《周易表解》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 第四册、《读易提要》 第五册、《周易虞氏易象释》 第六册、《过半刃言?黼爻?衍变通论》 第七册、《易与佛教?易与老庄》 第八册、《易老与养生》 第九册、《道教史发微》(将出) 第十册、《道教史丛论》(将出) 第十一册、《道藏书目提要》 第十二册、《易则?神形篇?〈内经〉七篇大论述义》 第十三册、《易学史入门?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 |
| 编辑推荐 | |
| 潘雨廷为近代研究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传承、有体验、有创新的人物之一,其学问力求贯通儒释道、和会中西,至少当得上成一家之言,特别在易学领域,必将成为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人物。近年来,他的价值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者,读潘雨廷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欲精研易学,会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绕不过的人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更广阔学术世界的入口。读完特定章节后,我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要去查阅作者所提及的其他相关文献,去深入挖掘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书中详细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为这种“学术延伸”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我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指南针”,它为我在浩瀚的易学研究领域指明了前行的大致方向,同时也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锚点”供我停泊和深入探索。对于有志于在此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学术地图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解答了已有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更多尚未被提出的问题,这种“激活思维”的能力,才是衡量一本伟大著作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精装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来说,简直是加分项。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没有那种廉价的反光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沉稳大气的排版风格,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打开书本后,字体清晰,行距适中,排版师显然是花了不少心思在这上面。看到作者的名字和书名,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而且,精装本的耐用性也更高,可以放在书架上长久保存,时不时翻阅一下,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的朋友来说,这样的版本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初读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易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又富有洞察力,仿佛带领我们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亲眼见证了易学思想是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再到后世的演变与分流。作者的论述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深刻的个人见解和独到的学术视角。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逻辑推理,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道的向导,探索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和学说。我发现自己对很多过去一知半解的概念,通过这本书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系统的认知框架。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并渴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宝典。
评分说实话,对于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刚开始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时,总会有些畏惧,担心内容过于艰深晦涩难以理解。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有节奏感。作者似乎深谙“寓教于乐”的精髓,即便在阐述最复杂的理论时,也能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来辅助说明,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内容流于表面,相反,它的学术严谨性丝毫不打折扣,只是将那些高深的学问包装得更为平易近人。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和兴奋,而不是陷入枯燥的泥淖。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知识的传递变得如此愉悦和高效。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对比不同流派观点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公正性和包容性。他没有固执地将某一家学说奉为圭臬,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印证与批判,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学术对话场。这种客观的态度,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单一的结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问题的处理方式,作者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清晰地梳理了争论的焦点和双方的论据,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更有效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探索真理、尊重差异的学术精神。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思辨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