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謝冰瑩女士最受歡迎的散文集之一,收錄了她與讀者、朋友間交流的書信:有的是指引青年的公開信;有的是給女性朋友的私房話;有的是文學創作的經驗談;有的是解決情感問題的獨到見解。在內容五花八門的讀者來信中,謝女士像個朋友般,用她豐富的閱歷與淺近的文字,親切地回答每個疑問,使內容既實用且溫暖,而全書以書信體的形式呈現,也讓人讀來倍感溫馨。
謝冰瑩(1906~2000) 本名謝鳴岡,湖南新化人。就讀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期間投筆從戎,於1926年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前身),次年參加北伐,同時於《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從軍日記》。後兩度赴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研究,並曾因「抗日反滿」罪被捕。1937年抗戰爆發,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參加戰地工作。曾任報紙副刊、文藝月刊主編,以及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華北文化學院教授。1948年來臺,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退休後定居美國。其著作豐富,體裁多樣,包括小說、散文、書信、論著,著有《女兵自傳》、《愛晚亭》、《我的回憶》、《冰瑩書信》等,並編有《新譯四書讀本》、《新譯古文觀止》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謝冰瑩(1906~2000) 本名謝鳴岡,湖南新化人。就讀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期間投筆從戎,於1926年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前身),次年參加北伐,同時於《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從軍日記》。後兩度赴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研究,並曾因「抗日反滿」罪被捕。1937年抗戰爆發,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參加戰地工作。曾任報紙副刊、文藝月刊主編,以及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華北文化學院教授。1948年來臺,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退休後定居美國。其著作豐富,體裁多樣,包括小說、散文、書信、論著,著有《女兵自傳》、《愛晚亭》、《我的回憶》、《冰瑩書信》等,並編有《新譯四書讀本》、《新譯古文觀止》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纸张的选择,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那种微哑的光泽和适度的纹理,使得文字仿佛被温柔地承托着。我这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它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更像是一张铺展开来的、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的地图。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出现对“边界”的讨论,比如自然与人工的边界、清醒与梦境的边界,乃至自我与他者的边界。作者通过对这些模糊地带的探索,邀请读者去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二元对立概念。比如,他描述了植物如何通过细微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这让我对生命本身的多样性和隐秘连接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在当今社会,我们努力寻求一切事物都能被量化和预测,而这本书却颂扬了那些无法被纳入既定框架的、偶然发生的、随机的美。它教会我欣赏生命中的“未完成”和“未可知”,并将这种接纳视为一种力量而非弱点。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合上书,而是让它静静地摊开在桌上,似乎希望书页中那些悠远的气息能久久地停留在我的房间里。
评分我通常更偏爱那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复杂的现代小说,对这种看起来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闲书”兴趣不大。这次尝试,完全是出于对装帧设计的好奇。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大量留白的处理,使得每一个段落都拥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在快餐阅读时代是极为难得的体验。内容上,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展的艺术品集合,主题分散却又暗合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审美疲劳的解药”那几段论述。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固定的“灵丹妙药”,而是通过描述各种古老的手工艺——比如宋代的点茶、明代的昆虫标本制作——来暗示,真正的审美回归,需要的是一种“慢的耐心”和“专注的凝视”。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打磨,与我最近阅读的几本关于极简主义生活哲学的书籍形成了有趣的对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华丽浮夸,又充满了韵味。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高潮迭起的矛盾,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壶陈年的老白茶,初尝平淡无奇,但回甘绵长,让人回味无穷。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过载的有效方式:将注意力从“获取”转向“品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具有挑战性,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书。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了一半,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停下来思考了很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存在感”的探讨,它似乎在问我们:在这个被数字信号主宰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真实性”?作者大量引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仪式和习俗,比如某种原住民的祭祀舞蹈,或者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生活,来反衬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某种空心化倾向。这种跨文化的对比,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反馈来确认自我价值的行为模式。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谨,虽然看似松散的篇章组合,但深入进去会发现,作者在每一部分的结尾都埋下了伏笔,引导读者进入下一个主题的深水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无用之用”的推崇。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社会里,作者为那些看起来徒劳无功的行为——比如认真地修补一件旧家具,或者仅仅为了看日落而跋涉——进行了充满诗意的辩护。它成功地让我放下了对“产出”的执念,转而关注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对于我这种常年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墨绿色的底色上,用金色的字体勾勒出了书名,旁边还有几枝疏影横斜的竹子图案,透着一股清幽淡远的古韵。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抱着一杯刚泡好的碧螺春,随意翻开这本书的。起初,我对这种看起来像是古典文学鉴赏的册子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总觉得这类书籍容易陷入故纸堆的陈词滥调,缺乏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共鸣。然而,头几页的引言便如同一股清泉,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透过文字的表层,直抵人心的幽微之处。他对于“时间”这个宏大主题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不是从历史的演进角度,而是从个人生命体验的碎片化瞬间入手,探讨我们在匆忙生活中是如何“丢失”或“回收”自己的片刻光阴的。书中穿插着一些作者游历山川、偶遇故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如同散文诗一般,意境悠远,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呼吸的节奏。尤其是关于“记忆的重量”那一章,作者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童年场景,重新赋予了生命力,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在乡下老宅院里,对着池塘发呆的那个下午。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试图教导你什么,而是引导你进行一场安静的自我对话,让那些平日里被喧嚣世界压抑的思绪,得以自由地舒展和蔓延。
评分我通常不太相信那些宣称能“改变人生观”的书籍,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近乎耳语的方式,悄悄地撬动了我的一些既有观念。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多重幻影”的手法,似乎每一章都是以不同“隐形人物”的口吻写成的,可能是某位隐居的学者,也可能是一位漂泊的旅人,这使得文本的层次感异常丰富。我被其中对“噪音与寂静”关系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认为,现代人最大的困境不是缺少信息,而是被过量的“背景噪音”所淹没,这种噪音包括未完成的任务、未回复的邮件,甚至是你潜意识里对未来的焦虑。书里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完全隔绝世界,而是要学会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静室”,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在空间。这种描述非常具象化,我甚至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温暖的阅读角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学术思辨和个人日记之间,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促膝长谈,毫不说教,却字字珠玑。它带来的启发是深远的,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清理我生活中的“数字碎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