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終日為生活所需而忙碌?
你有多久不曾留意身邊的人事物?
你是否厭倦了各種喧嘩紛擾的現象?
「美文大師」張秀亞女士以美善的心靈、細膩的情思、優美的文字寫成這本《我與文學》。它將開啟你的心靈,讓你以新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一切,進而體會英國詩人華茨華斯所說:「即使是一朵最平凡的小花,也會使人感動得下淚。」
我有一個時期,曾企圖自室內走到戶外,如今,我才發現在戶外停留得太久了,我要回到屋簷下,回到心靈的內室裡來,諦聽他人以及自己靈魂的微語──那才是人類真正的聲音。
張秀亞(1903~2002)
河北滄縣人(1919~2001)。筆名陳藍、張亞藍、心井。北平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歷史研究所史學組畢業。曾任重慶《益世報》副刊主編,來臺後曾任靜宜英專、輔仁大學中文系及研究所教授,並曾在美國西東大學擔任講座。作品領域寬廣,涵蓋新詩、小說、散文、評論、翻譯、藝術史,曾獲婦聯會新詩首獎、中國文藝協會首屆散文獎章、中央婦工會首屆文藝金質獎章、中山文藝獎首屆散文獎。著有詩集《水上琴聲》,小說集《藝術與愛情》、《那飄去的雲》,散文集《北窗下》、《牧羊女》、《水仙辭》,評論集《寫作是藝術》等,共八十餘種。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优雅的智力探戈。它不像那种急于提供答案的“工具书”,而是更偏向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讨论“沉默的意义”,探讨那些没有被写在纸上的内容,那些文字之间的空白,是如何承载了比直接叙述更强大的力量。他引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辨,但又成功地将这些艰深的理论“文学化”了,使得那些晦涩的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诗歌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音乐性的节奏感,他不仅仅在分析诗句的结构,更是在模仿诗歌自身的韵律来进行评论,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审美享受。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开它,在那些被灯光拉长的影子中,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一个关于“什么是好的文学”的简单公式,反而让我学会了欣赏文学创作过程中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权衡与取舍。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重塑”。它并非是教我如何写出伟大的作品,而是彻底改变了我“如何去阅读”的心态。作者对待文本的态度,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他不会武断地给任何一部作品盖棺定论,而是引导读者去体验文本的“多义性”。特别是其中关于“文学的伦理责任”的探讨,观点非常新颖,他将作家置于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进行审视,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当虚构的力量可以扭曲现实时,创作者该如何自处?这种对文学与道德边界的审慎考察,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文学评论集。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穿越一片广袤而古老的文学森林,他指引我分辨哪些是诱人的毒蘑菇,哪些是珍稀的药材,最终让我带着一套更严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书架上的每一本书。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关于文学的著作,从装帧设计到文字编排,都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初次翻阅时,我的目光立刻被那种雅致的排版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书卷气的旧时光里。作者似乎有意在营造一种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相抗衡的阅读体验,每一个标点符号的停顿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读进去后,我发现这并非是一本纯粹的理论分析集,倒更像是一系列对文学现象的深度沉思,文笔细腻,如行云流水,却又时时闪烁着犀利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讨某一特定文学流派的演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与作家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文字鲜活了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语言的质感”的描述,那种如同触摸丝绸般的细腻触感,让人在阅读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物质美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让你兴奋不已的作品,而更像一杯需要细品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回味都会带来新的感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重新翻阅前文,去捕捉那些先前遗漏的精妙之处。
评分我最近读过的诸多文学评论中,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潜移默化的,它不靠宏大叙事来压倒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絮语的方式,将你慢慢引入一个深邃的思维迷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叙事声音”的解构,那简直就是一次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他没有停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这种基础分类上,而是深入到叙述者心态的微妙波动,以及这种波动如何影响我们对故事真实性的判断。读到某一章节,谈及二十世纪中叶的几位重要作家时,作者的笔触突然变得非常个人化,仿佛他不是一个旁观的评论家,而是一个与这些作家们一起经历过时代风雨的同路人,充满了理解与同情。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学批评变得充满张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结构精巧的散文,它探讨了文学,但它的表达方式也充分展示了“文学性”的力量。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任何一部小说时,都会下意识地去审视那个“看不见的作者”是如何在幕后操控一切的,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感觉会是一本面向大众、通俗易懂的文学入门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自己对“通俗”这个词的理解太过肤浅了。作者的学识渊博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后现代小说的各种文本作为例证,但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将这些看似横跨千年的文化符号,用一种极其现代且贴近生活的比喻串联起来。例如,他对“情节的惯性”与“人物的能动性”之间张力的论述,简直就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选择困境的完美隐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没有夸张的辞藻堆砌,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精雕细琢的几何图形,严谨而又充满逻辑之美。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因为它常常在你以为已经理解了某个观点时,突然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迫使你停下来,冥思苦想。它挑战了我的既有认知,让我明白,对文学的探讨永远没有终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