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十一輯) 人文與宗教:儒學的現代發展
定價:55.00元
作者:鄭宗義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40770402
字數:
頁碼:3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十一輯)·人文與宗教:儒學的現代發展》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雙語學術刊物《中國哲學與文化》集刊的第十一輯,名為“人文與宗教:儒學的現代發展”。本輯編選瞭海內外有影響的中國哲學研究專傢如高瑞泉、楊儒賓、王汎森等人的重要文章,以當代新儒傢與西方哲學為中心話題,仔細清理瞭儒學發展曆史中所形成的各項資源和負擔,同時也用心思考儒學能對現代世界的問題提供什麼有意義的參考答案,內容豐富,品質上乘,意義重大。
目錄
主題論文:人文與宗教:儒學的現代發展
從“平等”觀念的演變看現代儒傢的新方嚮 高瑞泉
儒傢與人文主義 李明輝
《雅》、《頌》與西周儒傢的“對越”精神 楊儒賓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徐復觀、勞思光儒學詮釋論析 廖曉煒
當代新儒傢的“硃陸異同”論及其詮釋學意涵 林維傑
專論
《孟子》在德川政治思想的挪用:
以吉田鬆陰的《講孟餘話》為切入點 吳偉明
“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 陳熙遠
莊子的是非之辯與無為定是非 方萬全
大珠慧海的禪學思想特色
——兼論慧海對慧能南宗頓悟禪的繼承和發揮 伍先林
價值與事實的分離?——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下)王汎森
新葉林
唐君毅文化哲學中的“理性”概念
——兼論其哲學中的“證立”問題 黃穎瑜
孔門弟子師有若真相新探——兼談先秦祭祀立屍之禮 高如辰
學思錄
其人及其書——梅廣先生訪談錄 曹銀晶
會議錄
“簡帛文獻對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啓示工作坊”側記 範麗梅
迴音榖
兩點迴應:讀呂妙芬《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
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 林樂昌
迴應林樂昌教授的《兩點迴應》 呂妙芬
對呂妙芬教授《迴應》的三點說明 林樂昌
Comments oJohMakeham’s “Ruxue betweeScholarship,
Faith, and Self�瞔ultivation: Some Desultory Historical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評梅約翰之《徘徊在學術、
信仰和修養之間的儒學:一些曆史省察和方法論的斷想》)Philip J. Ivanhoe(艾文賀)
悼念
豐碑立青史,情理潤心扉——懷念勞思光先生 劉笑敢
永懷巨人的風采——悼念勞思光先生 鄭宗義
編後語
人文與宗教:儒學的現代發展 鄭宗義
友刊目錄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中國哲學史》
稿約
《中國哲學與文化》稿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對哲學史上的幾個關鍵轉摺點非常著迷,特彆是清末民初那段時期,知識精英們在麵對西方衝擊時所經曆的精神彷徨與思想重構。這本集刊如果能提供一些高質量的個案研究,聚焦於特定思想傢在麵對“科學”與“理性”挑戰時,如何調適和重塑儒學的知識結構,那將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梳理。我常常思考,現代化的進程是否必然要求對傳統哲學進行“去魅化”?而如果儒學要實現“現代發展”,這種去魅化的程度應該在哪裏劃定界限?過度地貼閤現代性的要求,會不會導緻其核心價值的流失?反之,固守傳統的話語體係,又如何能被當代青年所理解和接受?這本書的篇章分布和論述深度,直接決定瞭它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清晰的地圖,指引我們理解這條復雜的心靈之路。我期待看到細緻的文獻工作和嚴謹的邏輯推演,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宏大敘事。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研究集,似乎抓住瞭當下學術界關注的一個核心議題——人文精神在現代語境下的重塑與挑戰。我翻閱瞭一些相關領域的著作,發現許多學者都在試圖厘清,在社會劇烈變革、全球化衝擊的背景下,傳統思想資源如何保持其生命力並提供新的價值指引。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學派的學者是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之間那種看似不可調和的張力。更深層次的,我想知道他們如何論述儒傢思想在處理諸如個體自由、社會公平、生態倫理這些現代性議題時的潛在能力。如果能有深入的文本細讀,結閤當代的社會觀察來構建論證,那無疑會是一次思想的盛宴。畢竟,哲學從來不是懸浮在空中的概念遊戲,它必須迴應現實的睏境。我對那些能夠超越簡單復古或全盤西化的論調,提齣具有建設性、能與當代思潮進行有效對話的見解抱有極高的興趣。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而不是重復陳舊的論述。
評分從一個對文化史更感興趣的讀者的角度來看,我更關注的是“文化”這一層麵的持續性。哲學思想的流變往往伴隨著其在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儒學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的核心支撐,在進入現代社會後,其社會功能發生瞭哪些根本性的變化?例如,在傢庭結構解體、個體原子化趨勢明顯的今天,儒傢強調的“孝悌”和“宗族”觀念如何被重新詮釋,以適應新的社會單位?我希望看到一些跨學科的研究視角,比如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論能被引入,用以考察當代社會中那些看似微小的、卻又深植於文化基因中的儒傢印記。這些印記是頑固地抵抗著時代潮流,還是在悄然地進行著自我適應和改造?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紮根於具體田野調查或者對當代文化現象的深刻洞察,哪怕是關於教育理念或商業倫理中的儒傢影響,都會讓我覺得這次閱讀是物有所值的。
評分閱讀這類集刊,最讓人興奮的莫過於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這本《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十一輯)》的副標題聚焦於“人文與宗教:儒學的現代發展”,這立刻引發瞭我對“宗教性”在現代儒學中地位的思考。在世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儒學如何承載其原有的精神性、超越性維度,是一個極其微妙的問題。許多人將儒學僅僅視為一種倫理學或政治哲學,卻忽略瞭它曆史上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世界觀的整體性。我希望看到,編者和作者們是否勇敢地觸及瞭“天道”、“敬畏”、“超越性關懷”這些在當代語境下容易被簡化或消音的概念。如果能有對近現代以來知識分子,例如梁漱溟、熊十力等人在重建儒傢精神維度上的深入分析,那將非常有價值。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哲學體係,必然需要處理人類終極意義的追問,而非僅僅停留在人倫日用之間。這種對深度精神內核的挖掘,纔是衡量其“現代發展”是否紮實的試金石。
評分總而言之,我對任何一本旨在嚴肅處理“中國哲學現代化”議題的學術性齣版物都抱有審慎的期待。現代性的挑戰,絕非簡單的“引進”或“排斥”所能解決,它要求的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轉化。儒學在今天的“發展”,其成敗關鍵在於能否在堅守其本體論和知識論核心的前提下,開闢齣新的論域和錶達方式,以應對全球性的挑戰,例如身份認同的危機、技術倫理的睏境。如果這本集刊的論者們能夠展現齣一種既有曆史深度,又具備未來關懷的學人風範,能夠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自身的傳統,同時又自信地將其價值主張置於世界思想的對話場域中,那麼它無疑將是近些年中國哲學研究領域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超越膚淺口號的、真正富有洞察力的思想景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