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礼法与人情 |
| 作者 | 段江丽 |
| 定价 | 28.00元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50868 |
| 出版日期 | 2006-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
| 商品重量 | 0.259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礼法与人情”的关系为前提,以《》、《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红楼梦》、《姑妄言》等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历史文化及文学背景,考察传统家庭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家庭观念、情爱观念、道德理想以及家庭的阶层性特征等诸多问题。其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的本性和传统家庭的本质,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侧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为个体人格的完善、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乃至民族性格的重塑提供有益的借鉴。 |
| 作者简介 | |
| 段江丽,湖南洞口人,湖南师大中文系硕士(1993);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2000);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后(2002);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贾宝玉性格的心理学阐释》等系列论文曾获湖南师大1999年度论文奖;读博期间曾获北京大学2000年度研 |
| 目录 | |
| 导论:传统家族制度与家庭伦理秩序 章 《》:暴发户的家庭生活 节 《》之前的“家庭小说”传统 第二节 《》所开创的家庭小说模式 第三节 暴发户的家庭生活 第二章 《醒世姻缘传》:男权秩序的颠覆 节 薛素姐的虐待狂个性 第二节 家庭中男权的失落 第三节 婚姻的本相 第三章 《林兰香》:贵族家庭中的理想女性 节 贤妇的悲剧及典型意义 第二节 妻妾之间的同性恋 第三节 理想的妻子和母亲 第四章 《红楼梦》:封建大家庭的没落 节 家庭环境对宝玉个性的影响 第二节 个人爱情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第五章 《歧路灯》:士绅家庭的衰落与复兴 节 子弟堕落的外在原因及心灵煎熬 第二节 夫妻之间的隔阂以及女人对家庭的破坏 第三节 忠仆形象的文化观照 第四节 两种类型的妻子 第六章 《姑妄言》:“合成性家庭小说” 节 “合成性家庭小说” 第二节 夫妻之间的性爱与情爱 余论:家庭生活的阶层性特征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快速总结出几个要点的书,而是需要你慢下来,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作者的笔触温暖而富于同理心,他似乎能理解那些在繁复礼仪中挣扎求生的古人,理解他们在恪守规矩与维护自身情感需求之间的两难境地。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丧礼的仪式化”那部分,作者描绘了那些繁琐的流程背后,其实是社会集体为了帮助个体度过巨大哀伤而搭建的心理支架。这种从“制度”中挖掘出“人性温度”的能力,正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人性和社会复杂性的深刻共情。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式人际关系、理解我们文化基因中那些看似矛盾的底层逻辑的钥匙。它让“礼”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的社会实践。
评分读完这部著作,我的感觉仿佛完成了一次对“人与社会契约”的深度访谈。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敬佩,他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诸多古典文献,但所有的引用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构建一个严密且无可辩驳的论证链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十分精妙,从宏观的“天理与人欲”的哲学思辨,层层递进到微观的“乡邻往来”的细节处理,逻辑线索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情理之辨”的处理,他没有简单地将礼法与人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举例来说,书中对“人情债”的分析,揭示了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在长期积累中转化为一种沉重的道德负担,这种洞察力非常犀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古代中国的,它是在探讨任何一个熟人社会如何通过一套复杂(且有时是隐形)的规则来约束和维护其内部稳定性的普遍规律。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社会学理论包装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追溯之旅。起初我担心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礼法”听起来就与严肃挂钩,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自然,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对“人情”的探讨尤其精彩,它不是将人情简单地视为私利或谄媚,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道德图景中审视。例如,书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义”与“情”的张力,分析了在特定情境下,人情如何能够成为冲破僵化礼法的润滑剂,同时也警示了人情泛滥可能带来的伦理混乱。我个人对书中提及的“士人阶层的自我调适”那部分印象最深,那里描述了知识分子如何在坚守原则与顺应世俗之间走钢丝,那种内在的挣扎和智慧的光芒,让人读来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在描述“过去如何”,更是在启发我们思考“当下如何平衡道义与实际需求”。
评分这本《礼法与人情》读下来,感觉像是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去探访了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古老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古代社会交往准则时的那种细腻和入微。比如,书中对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下的具体礼仪描摹,绝非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融入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和情感流动。我记得有一章讲到“宗族礼仪”,那段文字简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祠堂里低沉的诵经声和族人们之间隐晦的试探。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规矩,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文化剖析,展现了“礼”是如何维系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社会结构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人情”,从来不是脱离“礼法”而存在的空中楼阁,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共生体。对于当代生活而言,尽管许多古代的仪式已经淡化,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他人的尊重、对他者边界的理解,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读完后,我对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机械地遵守,而是带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去对待每一次互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中带着一丝清醒的凉意。它彻底打破了我对传统“和谐社会”的浪漫化想象。作者以一种近乎解构主义的态度,剥开了层层叠叠的礼仪外衣,直指其下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和资源分配机制。这不是一本歌颂传统美德的“心灵鸡汤”,而是一部深刻揭示社会运行逻辑的“权力解剖书”。在探讨婚姻礼俗和丧葬制度时,那种对个体自由的压抑感是扑面而来的,虽然作者保持了客观的立场,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是无法掩饰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礼”的演变过程的分析,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看似永恒不变的社会规范,是如何在经济基础、政治气候和思想潮流的挤压下,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解释的。读完之后,我看向那些熟悉的传统仪式,眼神中多了一种审视的目光,不再盲目崇拜,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理解,这对我形成独立的社会认知非常有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