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媒介 传播 文化 |
| 作 者: | 詹姆斯·罗尔 |
| 定价: | 32.00 |
| ISBN号: | 9787100095327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2-12-1 |
| 印刷日期: | 2012-12-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化背景下,作者将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
| 作者介绍 |
| 詹姆斯·罗尔(.JamesLull,1950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州立大学信息学教授、墨西哥科利马大学文化研究项目兼职教授。著有《透视家庭:电视观众的人种学研究》(1990)、《流行音乐与信息》(1992)、《媒体丑闻》(1998)、《信息时代的文化》(2002)等。 |
| 目录 |
| 致谢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象征性权力重要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应用。象征性权力明确地表达在历史特定文化情景之中。符号由阐释赋予意义, 啊每一个阐释发生于一个文化语境之中,并为一个文化的目的服务人们运用象征性权力达到个人和集体的目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象征性形式的特定的、语境化的利用,以便建构认知的连贯,确保本体的安全,带来社会影响,帮助形成并强化集体与个体身份。现在,文化比以前更与象征性权力互动和同化,因为现在文化不仅由传统的价值观、持久的特征与形成地方生活环境的常规活动构成,而且也由大众媒介和其他社会机构所展示的广泛而有吸引力的一系列象征性资源所构成。人们经常选择并将媒介化的、公众可以获得的象征性表征和话语编制进日常生活的情景与话语之中,生产出“文化的对话…一社会组织的特别模式”(詹森,1990:182)。 当人们使用象征性表现——包括系统化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联系,的结构,以及隐藏在背后的规则——于人们的文化互动与行为策略时,文化影响就产生。确实如此,媒介化的象征性式通过它们的资助机构的构建、组织和表述,获得文化上的权力。但是,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终反映在某种确定的日常生活领域,群体与个体怎样建构、宣称与实施他们的文化身份与活动,以及这些表达与行为怎样影响别人。 ……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简单地用“受益匪浅”来概括的轻松读物。它需要专注、需要反思,需要经常回溯前文去确认论证的脉络。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知识广度,从传播史到社会理论,再到后结构主义的思潮,都能被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主体性”在媒介环境中的瓦解与重构的讨论,这一部分尤其深刻。它没有提供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冷静地描绘了我们在技术嵌入的社会中如何不断地被定义和再定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么新颖的观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多维度的理论基础,让你能以一个更加成熟和批判的视角去审视当下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流。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信息时代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块必要的垫脚石。
评分我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但它在我脑海中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跨学科的视野和历史纵深感。很多关于媒介的研究往往过于聚焦于当下最新的技术迭代,而这本书却高明地将视角拉回到历史的起点,追溯媒介形态变迁如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方式。比如,当作者讨论到印刷术如何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时,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因果推导,既令人信服又略感震撼。阅读体验上,它不像一本典型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语气中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超然。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从古老的口头传统到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流,每一个例子都被精心挑选和解读,服务于作者的核心论点。我尤其喜欢他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平衡感,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种解读的可能性,鼓励读者自己去形成批判性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结论。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厚重感和纸张的触感立刻抓住了我。封面设计简洁,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毕竟“媒介”、“传播”、“文化”这几个词放在一起,总让人联想到那些拗口的学术术语。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阅读的流畅性让我颇感惊喜。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导性,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搭建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让你能跟上他的思路,而不是迷失在浩瀚的理论海洋里。特别是关于符号学在现代传播中的应用那一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他没有停留在对索绪尔或皮尔斯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将其巧妙地植入到我们日常接触的广告、新闻乃至社交媒体的互动模式中,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是如何被无形的信息符号所塑造的。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观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它不只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解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读完之后,看待周围的世界,似乎多了一层滤镜,更加通透和审慎。
评分这本著作的行文风格非常欧化,逻辑推进一丝不苟,段落之间的衔接考究得像是精密的钟表机械。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为了阐述某个复杂的理论模型,会进行相当详尽的论证,这对于追求效率的读者来说或许会稍显冗长。但正是这种严谨,保证了其论点的不可动摇性。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将“文化”视为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而是强调文化在媒介互动中的能动性和重塑力量。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很有意思,他总能从看似无关的文化现象中找到与传播核心理论的交集。比如,他对比了不同时代审美范式在技术媒介上的投射,比如从摄影术到数字图像,这种对美学和传播学边界的模糊和拓宽,让我对“什么是好的传播”有了全新的思考维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更像是获得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密度有点高,我得时不时地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思维导图,不然那些相互关联的概念就容易混淆。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知识背景,至少对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有所耳闻,否则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门槛稍高。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消化它,回报是巨大的。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比如,书中对于“媒介即信息”的再阐释,不再是简单地强调技术决定论,而是探讨不同媒介的技术特性如何内嵌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注意力经济”的章节,它没有用流行的、煽动性的语言去抨击,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社会学笔法,剖析了注意力如何在资本的运作下被量化、分配和剥削的过程。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屏幕上所做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因究竟是什么?它成功地将一个日常现象提升到了哲学和政治学的层面进行拷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