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媒介 传播 文化 |
| 作 者: | 詹姆斯·罗尔 |
| 定价: | 32.00 |
| ISBN号: | 9787100095327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2-12-1 |
| 印刷日期: | 2012-12-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化背景下,作者将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
| 作者介绍 |
| 詹姆斯·罗尔(.JamesLull,1950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州立大学信息学教授、墨西哥科利马大学文化研究项目兼职教授。著有《透视家庭:电视观众的人种学研究》(1990)、《流行音乐与信息》(1992)、《媒体丑闻》(1998)、《信息时代的文化》(2002)等。 |
| 目录 |
| 致谢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象征性权力重要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应用。象征性权力明确地表达在历史特定文化情景之中。符号由阐释赋予意义, 啊每一个阐释发生于一个文化语境之中,并为一个文化的目的服务人们运用象征性权力达到个人和集体的目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象征性形式的特定的、语境化的利用,以便建构认知的连贯,确保本体的安全,带来社会影响,帮助形成并强化集体与个体身份。现在,文化比以前更与象征性权力互动和同化,因为现在文化不仅由传统的价值观、持久的特征与形成地方生活环境的常规活动构成,而且也由大众媒介和其他社会机构所展示的广泛而有吸引力的一系列象征性资源所构成。人们经常选择并将媒介化的、公众可以获得的象征性表征和话语编制进日常生活的情景与话语之中,生产出“文化的对话…一社会组织的特别模式”(詹森,1990:182)。 当人们使用象征性表现——包括系统化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联系,的结构,以及隐藏在背后的规则——于人们的文化互动与行为策略时,文化影响就产生。确实如此,媒介化的象征性式通过它们的资助机构的构建、组织和表述,获得文化上的权力。但是,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终反映在某种确定的日常生活领域,群体与个体怎样建构、宣称与实施他们的文化身份与活动,以及这些表达与行为怎样影响别人。 …… |
..............
这本书的跨学科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它巧妙地将传播学置于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乃至技术人类学的交叉点上进行考察。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媒介变迁时,不仅引用了传播理论家的观点,还会引述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甚至是后结构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来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得它对媒介现象的解释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立体的。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传播,就必须理解人、技术与社会结构三者之间永恒的动态博弈。这种包容性极强的理论视野,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媒介研究”本身的理解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强健的工具箱,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整体观的方式去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新的信息技术浪潮。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所探讨的问题,其广度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自早期书写系统诞生以来,所有重要的信息传递的变革节点。书中对权力结构与信息流动的关系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媒介技术如何既是解放的工具,也可能成为控制的枷锁。更让我震撼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提出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在当前这个高度碎片化和算法驱动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真实”与“公共领域”。这种批判性的精神,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参考书的范畴,俨然成了一部深刻的社会哲学著作。每次读完一章,我都需要停下来,默默消化那些深刻的洞察,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正在被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精准的克制”。作者的语言组织极其凝练,很少有冗余的形容词或情绪化的表达,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论据和逻辑推演之上。这种风格非常适合严肃的学术探讨,它让读者能够专注于文本本身所承载的思想重量,而不是被花哨的辞藻分散注意力。但即便如此,阅读过程也绝不枯燥。因为在那些看似平静的陈述之下,蕴含着一股强大的思辨能量。它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智力对话,作者邀请你进入他的思想世界,一起进行严密的推理和审视。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学术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极大的享受,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精确的语言去描述复杂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色调配合精致的字体排版,初次上手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书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翻阅起来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惫。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上的处理,很多关键概念的引用部分都做了特别的留白和加粗处理,使得内容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论点。而且,商务印书馆一贯的严谨风格在细节处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内文的校对还是脚注的处理,都展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极致追求。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或专著,它本身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架上,就散发着一种知识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深藏的奥秘。这种对物理实体的用心打磨,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佳的感官享受,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艰涩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案例和当代现象作为切入点,将那些抽象的传播学理论“落地”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复杂交织的媒介生态变化,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能够顺畅地跟随他的思路,从宏观的媒介革命轨迹,一步步深入到微观的符号意义建构。我发现,每当我以为自己理解了某个理论时,作者总能提供一个意想不到的视角进行反思和深化,这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它强迫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传播活动。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贯穿了整本书的阅读过程,让人对接下来的章节充满期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