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手绘彩图修订版)》是经过多次修订和改版且畅销十余年的彩图本。 明代文人士大夫物态生活的古雅方案。 全书文白对照,注释详细,*根据文义手绘二百余幅插图,直观呈现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香茗,以及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的选材、制式与为用之道。其中,很多重要插图还进行了式样分解,既益于结构辨析,也*利于好此者顺式仿制。
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与《园冶》,为中国古 代制器、造园、栽植艺术的双璧。《长物志》偏重制 器、栽植及风雅的家居物态营造,《园冶》则侧重于 造园,以及物态生活的空间选择。二者互为补充,构 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整体风貌。
《长物志》共十二志,分属制器、栽植、造园诸 学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 容。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志,阐 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生活的构建要素,指出了这些要素 的互用关系及其选用原则。而书画、几榻、器具、衣 饰、舟车、位置、香茗七志,其记述,或重制法,或 重摆放,或重材质,却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掩去 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审美心志。
《长物志》讲求的并非材料价值,而是黯雅古朴 的材质与形态美感,其营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 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一贯追求,而且是风雅 文士温文气质的物化表达。
晚明士大夫生活中的造物艺术(代序)
原序
卷一·室庐
门
阶
窗
栏杆
照壁
堂
山斋
丈室
佛堂
桥
茶寮
琴室
浴室
街径庭除
楼阁
台
海论
附辑:窗的式样
栏杆诸式样图
铺地式样
廊的式样
古代合院式建筑——四合院图示
卷二·花木
牡丹 芍药
玉兰
海棠
山茶
桃
李
杏
梅
瑞香
蔷薇木香
玫瑰
紫荆棣棠
紫薇
石榴
芙蓉
黄兰花
茉莉 素馨 夜合
杜鹃
松
木槿
桂
柳
黄杨
……
卷三·水石
卷四·禽鱼
卷五·书画
卷六·几榻
卷七·器具
卷八·衣饰
卷九·舟车
卷十·位置
卷十一·蔬果
卷十二·香茗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清雅,读起来有一种“慢下来”的魔力。它不是那种直白的知识灌输,而是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老者,带着你慢慢品味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文字的锤炼非常到位,用词考究,却又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反倒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那种对生活物件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有什么用”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物件背后的工匠精神、使用者的情感投射,甚至是时代变迁的痕迹。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些老物件上残留的木香、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温润包浆。它教导的不是如何“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是如何“理解”手中的每一个器物,赋予寻常之物以生命和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带着精致的韵味,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尤其是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匠人精神被推崇备至的年代。它不像现在很多速食出版物那样追求亮瞎眼的封面和廉价的纸张,而是更注重内在的质感和阅读的体验。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对话的仪式。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疏朗有致,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能保持一种宁静的心绪,不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压迫。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物”本身应有的敬畏,也让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大大提升。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陈设品,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持久的文化气息。
评分这本书在引发读者反思当下生活方式方面,起到了极佳的“催化剂”作用。在充斥着快速消费和即时满足的今天,它像一剂清凉散,让我们停下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被“快”所裹挟的日常。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家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功能单一但制作精良的物件。读完之后,我减少了一些冲动消费,转而开始关注物品的来源和持久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的说教来得有效和深刻。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复古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人如何带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品位,去构建更具深度和温度的现代生活的指南。它让我懂得了,真正的“富有”,或许在于你身边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物件所承载的价值感。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拓宽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维度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古代的生活用品,而是巧妙地将审美、哲学、乃至社会学融入其中。比如,对于一把梳子的介绍,可能就会引申到古代礼仪的规范和对个人仪态的重视;而谈论一块砚台,则会触及到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和对“道”的追求。这种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的探讨,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启发。它打破了我们现代人对“实用主义”的固有认知,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应遗失掉对精巧、对慢工出细活的欣赏能力。每次合上书本,总感觉自己的眼界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周遭的环境和日常的用品,都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它那种不设防的真诚感。作者似乎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位置,而是像一个虔诚的探访者,带着好奇心去触碰和记录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痕迹。这种平视的视角,使得书中传递出的信息格外具有亲和力,让人感到非常信服。它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述历史的语调,把那些看似遥远的旧物拉到了我们眼前,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描述的生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对生活本身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材质、光影、温度的细致捕捉能力,读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身怀绝技的老匠人,绘声绘色地讲述他毕生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