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旅行不是一味药: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 | 作者 | 李贤文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00124 | 出版日期 | 2012-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40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更像一杯温热的下午茶,在繁忙的午后,偷闲捧起一杯,然后,回忆就此开篇,娓娓道来。跟着作者一起,从波罗的海穿越到地中海,在作者这次欧洲穿越的大旅行中,他亲见了许多少年时期在书中、电影里、梦里曾经看到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建筑,这些美好的作品曾是作者梦想的一部分。作者边走边了解历史,也更加了解自己,在每一个未曾走过的地方,作者满怀好奇小心翼翼的去探险、欣赏并不断的成长。与其说是一次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成长中的人生盛宴。 |
| 作者简介 | |
| 李贤文 瑞典隆德大学(LundUniversity)亚洲研究硕士与四川大学中国文化史硕士,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并在早稻田大学交换研究。担任海航集团《商旅生活》杂志编辑,主持全球资讯与旅行版的内容创作;《旅行家》杂志特约撰稿人。 |
| 目录 | |
| 前言 成为自己的探险 |
| 编辑推荐 | |
| 旅行不是一味药,旅行回来,生活还要继续。作者在瑞典留学期间,给了自己一次人生的大旅行,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穿越近十个国度,少年的诸多梦想被唤起,人生的一些小小愿望在旅行中得以实现,如今的他坐在车水马龙的北京CBD某个写字间里,忙着写稿或忙着见一个约好的客户,在偶尔空闲的时间端着茶杯给身边的人说,旅行回来,生活还得继续,但那一条从波罗的海划向地中海的优美弧线,使他的人生与旅行前又判若两面……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线性记录,而是充满了跳跃和回响。作者在不同的地理坐标之间穿梭,却总能找到一种内在的、哲学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比如,他可以从一个东欧小镇阴沉的雨夜,突然切换到南欧阳光下关于“时间停滞”的思考,这种看似随意的切换,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我特别喜欢他那种碎片化叙事中蕴含的深层逻辑,每当我觉得快要迷失在那些异域风情中时,作者总会用一句精辟的概括将我拉回现实,去审视我们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这种叙事手法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维轨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更像是一部由散点构成的印象派画作,需要你不断后退、侧身,才能看清整体的轮廓和光影变幻。
评分作者在捕捉“陌生感”和“熟悉感”的边界上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很多游记都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对异国文化极度美化的浪漫想象,要么是过于客观冷静的地理报告。然而,这位作者的文字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他毫不避讳地记录下那些旅途中的不适、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带来的尴尬和挫败感,使得整个旅程显得真实可信。但与此同时,他又能在最平凡的日常场景中,比如在一家不知名的面包店里,或者与一位老妇人的简短对视中,捕捉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这种“在陌生中寻找共鸣”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穿透力,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读别人的故事,更是在回顾自己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幅度极大,可以说是“千面一体”。有时候,它读起来像是一篇经过反复打磨的文学散文,遣词造句考究,充满古典的韵味,仿佛能嗅到墨水的味道;但紧接着,作者又会切换成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简洁和锐利,直击问题的核心,毫不拖泥带水。尤其在描述那些宏大的历史遗迹或者政治变迁时,他会不自觉地采用一种宏观的、近乎史诗般的口吻,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而当他描写与当地人交流的细节时,语言又变得极其口语化和生活化,充满了地方色彩和幽默感。这种风格上的多变,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经历了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有慢板的深沉,也有急板的激情,避免了任何单一风格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留白的艺术处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读起来手感极佳,仿佛捧着一本陈年的旧日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手绘地图和老照片的扫描件,质感处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透过这些图像直接触摸到那些遥远地方的尘土与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旅行纪念品,每一个细节都在邀请读者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对未知旅途的敬畏与憧憬。在如今这个快餐式阅读盛行的年代,能看到这样一本在实体制作上如此下功夫的作品,实属难得,它成功地将视觉享受与文字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也侧面反映了作者对旅途记录的郑重态度。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在场感”——他似乎不是一个匆匆路过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真正试图融入当地生活肌理的参与者。这种融入并非通过刻意学习语言或遵循所有礼仪来实现,而是通过一种深刻的“倾听”来达成的。他似乎懂得如何静待,等待那个空间、那个人、那个瞬间主动向他敞开。比如他对那些被游客忽略的后街巷弄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对某种特定气味、某种光线角度的捕捉,都表明他拥有异乎寻常的耐心和敏感度。这种“慢下来”的旅行哲学,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旅行,不是为了打卡多少景点,而是为了让心灵有机会与世界进行一次深入、坦诚的对话。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次高质量对话的文本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