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风华所著的《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整理与 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对村南系列甲骨进行了全面研 究:一、从共时角度对各组类卜辞进行综合描述,包 括其主要称谓、书风、文例、刻写行款、占卜内容、 主要人物、事项、地名、钻凿和卜骨攻治形态等。二 、从纵横两个角度对该系祭祀、战争、田猎、卜旬、 同文卜辞,以及缀合、常用语辞和各组特征字体等问 题作了专项探讨。可以说,本书是目前对村南系列甲 骨卜辞*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劉風華 1971年生。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1993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獲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現主要從事甲骨文研究,曾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凡 例
绪 论
第一章 对村南系列各组类卜辞的综合考察(上)
第一节 《屯南》师历类卜辞
第二节 历一类卜辞
第三节 历二类卜辞
第四节 历一和历二类0、辞中共时的部分
第五节 历草类卜辞
第二章 对村南系列各组类卜辞的综合考察(下)
第一节 历无类卜辞
第二节 无一、无二类卜辞
第三节 非典型无二类卜辞
第四节 无三类和无黄类卜辞
第五节 《屯南》午组卜辞
第三章 村南系列的祭祀类卜辞
第一节 自然神只
第二节 先公
第三节 先王
第四节 先妣
第五节 先臣伊尹
第四章 村南系列的战争类卜辞
第一节 商王对召方的战争
第二节 无名组的战争类卜辞
第五章 村南系列的田猎卜辞
第一节 各组类田猎卜辞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田猎与农耕、祭祀、战争类卜辞的关系
第六章 村南系列的卜旬辞
第一节 历组卜旬辞
第二节 无名组卜旬辞
第七章 村南系列的同文卜辞
第一节 历组的同文卜辞
第二节 无名组同文卜辞
第三节 同文卜辞的字形
第四节 村南系列同文卜辞增补
第八章 村南系列胛骨新缀
第九章 对村南系列若干语辞的研究
第一节 若干占卜用语的考察
第二节 若干祭祀动词的考察
第三节 若干一般语辞的考察
第四节 无名组田猎卜辞固定语辞九种
第十章 村南系列的字形研究
第一节 干支字
第二节 异体字
第三节 具有典型组类特徵的字形
第四节 无名组中**的字形
主要参考书目
後 记
这本精装大部头,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商周青铜器铭文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揭示商代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文本。翻开第一页,那些清晰的摹本和考据详实的释文,立刻把我带回了那个神秘而辉煌的时代。作者在整理这些出土的甲骨卜辞时,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耐心,每一个刻痕的辨识、每一个词语的考证,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特别是那些关于祭祀仪式的记载,描绘出王室成员与神灵沟通的复杂流程,让人对商人的宇宙观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献的汇集,更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避免了太多臆测和浮泛的论述。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商代历史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通俗读物所能企及的范围。读完其中几篇关于天象占卜的记录,我甚至能感受到古人面对未知世界时的敬畏与探索精神,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实在令人着迷。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翻译”的史诗。作者在引入新的缀合成果时,会非常清晰地标明其依据,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商代战争动员和刑罚记录的解析特别感兴趣,这些内容往往是社会学研究的敏感点。书中对伤亡数字、俘虏处理方式的详尽比对,揭示了商代军事思想中务实的一面,与我们通常想象的浪漫化战争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一些罕见词汇的追溯,甚至牵涉到了早期汉语的音系演变,为语言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尽管全书充满了专业的术语和严密的论证结构,但其深藏于字里行间的历史洞察力,如同暗流涌动,一旦捕捉到,便会让人对商文明的复杂性产生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学术密度极高,不适合“速读”,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基础,但对于有准备的读者来说,这是通往殷墟核心机密的钥匙。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堪称一流,这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我主要关注的是甲骨文的“书写体”与“刻辞体”之间的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反映的占卜流程中的不同环节。这本书对于一些存疑的刻辞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读方案,并且详尽地列出了每种解释的支撑证据链,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典范。在研究殷墟不同区域出土甲骨的关联性时,我发现作者在地域性差异的分析上做得尤为出色,他似乎能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重构出当时卜事活动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关于贞人集团的研究部分,简直是精彩绝伦,它勾勒出了一群掌握神权与政治话语权的精英群体,他们的活动轨迹几乎就是商王朝脉搏的跳动。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整理古老的文字,更像是在用考古学的眼光去重建一个失落的知识阶层。这本书的体量让人望而生畏,但真正沉下心去读,会发现每深入一层,都有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出来,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商代“知识分子”阶层的想象空间。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丛书,是被其装帧的专业性所吸引。我更关注的是文献背后的社会变迁,尤其是早期国家形态的演化。这本书在对甲骨文进行分类和系统梳理时,采取了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上,而是将卜辞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它对“伐”、“年”、“雨”等高频词汇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商王朝的政治重心和农业侧重有着极大的启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王室成员人名和神祇谱系的梳理部分,资料翔实,交叉验证充分,为重建商代复杂的宗法和宗教网络提供了极佳的参考系。与其说这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它是一部浓缩的商代社会生态报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其他相关的考古发现进行印证,但这本书自身提供的索引和注释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初读可能略显晦涩,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体会到其结构之严谨,逻辑之清晰,绝对是值得细嚼慢咽的“硬菜”。
评分我更偏爱那些能够揭示日常生活的侧面,而非仅仅聚焦于王室祭祀的文献。这本书在这方面也并未令人失望,它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与农业周期、疾病占卜、甚至天气预测相关的甲骨材料。这些内容,让那个遥远而威严的王朝,有了一丝“人味儿”。作者在梳理“今日吉凶”这类卜辞时,其对时间概念和日常迷信的剖析,非常具有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引用和批判性吸收,没有一味偏袒某一家之言,使得整个研究显得极其客观公正。整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便于我快速定位到关于特定主题的卜辞群。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常备书”,每当我对商代社会结构产生新的疑问时,我总能从其中找到最原始、最直接的语言证据来支撑我的思考。它不仅是研究资料的宝库,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体现了文献整理和历史诠释的最高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