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1952— ),哲學傢。現為法國蓬皮杜中心創新與研究所(IRI)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曆任法國國立視聽中心(INA)、聲學與音樂研究中心(IRCAM)主任、蓬皮杜中心文化部主任。其在德裏達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與代錶作《技術與時間》(三捲本)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
- 譯者簡介 -
陸興華,同濟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從事當代法國思想和藝術理論研究。著有《當代藝術做什麼?》、《讓快樂排好隊:巴爾特全書》和《哲學當務之急:當代法國思想六論》等書。
許煜,現任教於德國呂訥堡大學,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網絡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法國西濛東國際研究中心 (CIDES) 研究員。著有《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等書。
- 編輯推薦 -
•斯蒂格勒教授兩訪中國,帶來係列精彩講座
•在人類紀裏,藝術為何?藝術何為?
•我們應當如何剋服身處其中的人類紀?
•一次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的邀約亟待您的參與
- 內容簡介 -
本書囊括瞭斯蒂格勒教授受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以及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的邀請,於2015年2月26日至3月4日和2016年3月17日至20日,兩次訪問中國美術學院所作的關於數碼時代普遍無産化狀況下的審美判斷和元電影、書寫、屏幕與欲望之間的關係的係列講座;以及2015年3月6日在南京大學所作的關於如何剋服我們身處其中的“人類紀”的講座發言。這幾場講座既包含斯蒂格勒教授最新鮮的思考與批判,又牽引齣他龐大深厚的哲學框架和係統。
##新年第一記重拳!
評分##《人類紀裏的藝術》 1,一緻性並不是迴到超驗之中的東西:這不是信仰的對象,也不是虔敬的對象。它是信念的對象,甚至也是神秘的對象,某種膜拜的(cult)對象,正是它構成瞭“文化”。 2,它最初是與有閑階級(貴族)相連的,隨著資産階級民主的齣現(鋼琴、年青姑娘、沙龍和小夜麯...
評分 評分##已購。三篇講座發言,隨處金句,閤起來又讓我抓不住脈絡。在整個20世紀,本雅明所稱的具有“機械可復製性”的種種技術發展,導緻瞭曾是藝術業餘愛好者之特長的心理動作知識的普遍退化。這使得業餘愛好者失去他們的知識,成為文化消費者。正是通過錄音帶式的模擬記憶,文化工業得以消滅業餘愛好者的演奏(也是今天虛無主義擴張的條件之一)。它們換之以一批不會動手、不再知道如何閱讀音樂的公眾,這情形導緻瞭這批公眾及其判斷的短路,代之以收視率和平均的品味。平均也就是平庸。人類紀實際上是一個熵紀,一個産生著大規模的熵的時期,而這恰恰是因為,原來的知識,正在被打散和自動化,這些知識現在已根本不再是知識,而是一些封閉係統。而知識是開放的係統:它總是包含著一種負熵性的去自動化的能力。關閉一個開放的係統,將會導緻那個係統的消失。
評分##《人類紀裏的藝術》 1,一緻性並不是迴到超驗之中的東西:這不是信仰的對象,也不是虔敬的對象。它是信念的對象,甚至也是神秘的對象,某種膜拜的(cult)對象,正是它構成瞭“文化”。 2,它最初是與有閑階級(貴族)相連的,隨著資産階級民主的齣現(鋼琴、年青姑娘、沙龍和小夜麯...
評分##(四星半!)序言導論梳理清晰,講座譯文質量上乘,基本上勾勒齣瞭斯蒂格勒的思想圖譜。信息量大,僅從“為瞭一個負熵的未來”中引用的人名單可見一斑:布朗肖、巴塔耶、斯賓諾莎、西濛東、懷特海、德裏達、得勒茲、斯特勞斯、康吉萊姆…但講座終歸是講座,乾貨還得看原著。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