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捲中譯除1842/43年的“啓示哲學導論”外,還加入瞭另外三個文本,即1839年的“對肯定哲學本原的另一種演繹”,1841年的“柏林首講”和1850年的“論永恒真理的源泉”,這四個文本共同構成瞭一個進入“啓示哲學”,或者說謝林晚期哲學的“大導論”。其中“柏林首講”奠 定瞭謝林晚期哲學的基調,同時錶明瞭他最終的關切。本捲中1842/43“全集版”的“啓示哲學導論”則是謝林對“啓示哲學”專門做的第二個導論,第一個導論是1832年慕尼黑的“肯定哲學奠基”。本捲中導論的論說策略是,通過批判從康德以來整個德國唯心論的思想進程,來論證“否定哲學(negative Philosophie)”和“肯定哲學(positive Philosophie)”之區分的急迫性,並論證從這一區分嚮“啓示哲學”過渡的必要性。“肯定哲學”的任務是顛覆形而上學始於巴門尼德、在近代哲學中達至巔峰的“思有同一”傳統,要求從作為“先行於一切思想的不可預思之在(das unvordenkliche Sein)”齣發,重新建立存在與思想的“曆史性的、現實的同一”,進而超越形而上學傳統的思辨同一性,因此謝林也就把自己一直以來所構想的“同一哲學”提升為瞭一種曆史性的實踐哲學,進而終結瞭近代哲學並為現代哲學開闢瞭道路。“對肯定哲學本原的另一種演繹”和“論永恒真理的源泉”是對這一處理方式的進一步呈現,特彆是前一個文本,極受當代新實在論的推崇。
##壬寅年第一本。十分關鍵的是謝林對was和dass的區分,以及伴隨的後者對“經驗”概念的重厘與深化,和必然攪動的黑格爾問題: “黑格爾的基本構想本身就是,理性與自在,即事物之本質是自行關聯的,由此就可以直接得齣,隻要哲學是理性科學,它就隻專注於事物的“什麼”,即事物的本質。人們把我的區分這樣來解讀,仿佛哲學或者理性跟存在者壓根無關似的;這樣的理性當然就是一種可悲的理性,它跟存在者沒關係,反倒隻跟一隻奇美拉有關係。” 《藝術哲學》在這個背景下來看精彩絕倫。用一個不太專業的比方來說,was和dass的關鍵區分就在於“愛”。 “死”和“愛”的問題都有待於繼續迴答。因為“死”在黑格爾模式(和齊拉黑派)中隻能是這樣的:“生命本身就含有死亡的種子。”這樣的認同必然是一種謙遜的傲慢,從而阻隔對“愛”的感知。
評分##一 本捲中譯本,除瞭1842/43年的“啓示哲學導論”以外,還加入瞭另外三個文本,即1839年的“對肯定哲學本原的另一種演繹”,1841年的“柏林首講”和1850年的“論永恒真理的源泉”,這四個文本共同構成瞭一個進入“啓示哲學”,或者說謝林晚期哲學的“大導論”[1]。1841年,謝林...
評分##啓示哲學係列講座的第一個中譯本
評分 評分##牛逼
評分 評分 評分##我還沒有讀完這本書,隻是把讀瞭的部分的思考先寫下來,我知道我的這個觀點有多驚世駭俗,不確定是不是我理解錯瞭,如果錯瞭那就丟大臉瞭,先寫下來,錯瞭就刪掉。 謝林所謂的“不可預思之在”——被錶明為偶然之物,被錶明為僅僅偶然的必然之物。因為我對梅亞蘇的“偶然的必然...
評分##好書好譯,不過錯字漏字太多瞭,編輯的鍋?最後一篇論文給齣最高命題:存在(實情)先於本質,das先於was。否定哲學推導最後是純然概念化的本質,肯定哲學要釋放實情和經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