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译注:仪礼译注

十三经译注:仪礼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天宇 著
图书标签:
  • 十三经
  • 仪礼
  • 译注
  • 儒家经典
  • 礼仪
  • 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先秦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37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5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仪礼》是儒家礼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它素称难读,研究与阅读者望而生畏。鉴于此,《仪礼译注》将它译成易读的现代汉语,并加以注释。全书破疑释难,译文清通,不仅于经学,且于文化史之了解研究,大有助益。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士冠礼第一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礼第六
大射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性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第十七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孔子既然幻想建立一个礼制的社会,所以他就以维护和恢复周礼为己任。他对各种违反礼和破坏礼的行为都加以批评和斥责。如他指责鲁国的季氏用“八佾舞于庭”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鲁国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祀时“以《雍》彻”,他批评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对于季氏行祭泰山之礼,他批评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对于鲁国的国君行稀祭之礼,他说:“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对于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他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皆见《论语·八佾》)与此同时,他积极地宣传礼、实践礼,并把礼作为他教育学生的科目之一。在《论语》一书中,记载孔子关于礼的言论,占了很大比重,仅“礼”字就用了七十二次之多,此外还有许多虽未用“礼”字而实际是讲礼的言论,如上举《八佾》诸条,除批评子贡一条外,就都没有用“礼”字。
孔子关于周礼的知识,其来源盖有二途。一是勤问。如《论语·八佾》篇曰:“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日:‘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二是阅读有关周礼的文献记载。尽管春秋时期诸侯因“恶其害己”而“去其籍”’但各国的情况不一样。例如鲁国在当时就是保存有关周礼文献较多的一个诸侯国,因此晋国的韩宣子在鲁国“观书”之后,有“周礼尽在鲁矣”之赞叹(《左传》昭公二年)。孔子是鲁国人,又曾仕鲁,做过“能自通于国君”的官(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大约在他五十二岁时,还做过鲁国的司寇(同上卷二),因此他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读到鲁国的文献,从中学习和研究周礼。他还曾周游列国,因此也可能接触到其他一些诸侯国中所保存的文献。勤问加上勤学,就使他成为当时最知名的有关周礼的专家,并且要拿周礼来拯就当时的社会。
孔子既然如此热衷于周礼,那么他对周礼作一些加工修订的工作,按照他的理想使之更加严密和完善,并把他认为重要的礼用文字记载下来,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就是很自然的事。《孔子世家》载晏婴批评孔子说:“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可见周礼到了孔子手里,是被加工得更加细密繁琐了。这里说“殚其学”,“究其礼”,可见孔子已经有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礼学。《史记·儒林列传》曰:“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有学者认为,这里上文用的是“论”,下文用的是“修”,措辞不同,说明所做的工作也不一样。其实,这里的“论”和“修”,是用的“参互见义”的书例(参见江藩《经解入门·古书疑例》),都说的是修订编次的意思。《孔子世家》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司马迁在这里只用了一个“修”字,就是明证。我们再看《礼记·杂记下》中的一条材料: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孺悲所“书”的《士丧礼》,其内容不只限于今本《仪礼》的《士丧礼》,而是包括全部有关士的丧礼。据沈文倬先生说,它应该包括《仪礼》中《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和《丧服》四篇的内容(《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下,载《文史》第十六辑),这是说得很正确的。可见孺悲所书的这四篇丧礼是直接来自孔子。《杂记下》的这条材料可以说明以下几点。一、孔子确曾用他关于礼的学问来教育学生,不过孺悲奉鲁哀公之命只跟孔子学了士丧礼。二、礼是很容易被忘记的,所以孺悲要乘学习的同时,或刚学之后印象深刻的时候,赶快把所学的内容“书”下来,以备遗忘。
……

前言/序言


《仪礼》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与《诗经》、《尚书》等同列十三经,被后世尊为“礼学”的开山之作。它并非一本叙事性的故事书,也不是一本论述性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记载和阐释周代贵族礼仪规范的实操手册。其内容之详尽,涵盖之广泛,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从个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到家族的祭祀、朝聘、乡射,乃至国家层面的军旅、征伐,都一一有所规制。 《仪礼》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古代社会肌理的窗口。周代是中国礼乐文明奠基的时代,《仪礼》正是这一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通过阅读《仪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等级秩序、人伦关系是如何被一套严谨而细致的礼仪所维系的。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内化着一套价值观念,强调的是“敬”、“和”、“节”,体现了古人对于秩序、和谐与适度的追求。例如,《仪礼》中关于“冠礼”的记载,详细描述了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仪式,包括取名、加字、饮酒等环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人仪式,更是标志着个人身份的转变,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庄重宣告。同样,《昏礼》的繁复流程,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到亲迎,每一步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体现了对婚姻的神圣性、家族的联姻以及繁衍后代的重视。 其次,《仪礼》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自周代以来,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和教化手段,其影响深远。历朝历代,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有所变化,但《仪礼》所奠定的基本精神和框架,一直是后世礼制研究和实践的源头活水。许多后世的礼书,如《家礼》、《朱子家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仪礼》的影响。理解《仪礼》,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在中国人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深刻烙印。例如,丧葬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仪礼》中对丧服制度、祭祀仪程的详细规定,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孝道观念和家族伦理。 再者,《仪礼》的价值体现在其严谨的逻辑和精细的描述。《仪礼》全书共十一篇,每一篇都聚焦于一种特定的礼仪场合,如“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朝聘礼”等。每一篇的记载都力求精确,从器物的摆放、人员的站位、动作的顺序,到言语的规制、音乐的配合,无不细致入微。这种精细,并非为了繁琐而繁琐,而是为了达到“合乎情理”和“符合礼义”的目的。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蕴含着对人、事、物的关系的处理智慧,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考量。例如,在“乡射礼”中,对于射手如何进退、如何饮酒、如何行射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不仅是对射技的比试,更是对个人修养、团队协作和群体氛围的营造。 然而,《仪礼》的阅读并非易事。它所记录的礼仪,大多是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场景,很多术语、器物、制度已经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很多字词的含义也需要考证。《仪礼》的原文,用的是古汉语,语法结构、词汇运用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加上其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抽象性,使得初学者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很难准确理解其原意。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历代学者的注疏,才能逐步拨开迷雾,深入理解其精髓。 《仪礼》的文本结构,通常是以“仪”为中心,描述具体的操作流程。例如,“士冠礼”篇,便是围绕着“冠者”在冠礼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来展开的。这种叙事方式,更侧重于“如何做”,而非“为何这样做”。因此,理解《仪礼》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含义,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经典,如《礼记》,《左传》等,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周代礼乐制度的整体面貌和思想内涵。《礼记》作为十三经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仪礼》所记载的礼仪进行更为理论化、哲学化的阐释,解释了礼仪背后的意义和原则。 《仪礼》的每一篇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其中充满了独特的仪式感和象征意义。例如,在“士丧礼”中,对于“哭”的规定,就有“挚”、“慟”、“哀”等不同的形式,这体现了古人对于哀伤情感的细腻区分和表达方式的规范。又如,在“公食大夫礼”中,关于“侑”的环节,即主人邀请客人就餐,也有一套严谨的流程,这体现了对客人尊敬和款待的重视。 总而言之,《仪礼》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经典。它不仅是研究周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礼”的本源和演变脉络的关键。它所记录的古老礼仪,虽然在形式上可能已经不被沿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于秩序、和谐、敬意、责任的追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阅读《仪礼》,如同穿越时空,亲临那个古老而庄重的时代,感受那份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敬畏与探索。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方法,通过细致的研读和多方面的参照,才能真正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仪礼译注》的出版,简直是古典文献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我尤其欣赏译者在保持原文古朴典雅之余,又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礼仪条文,用现代汉语清晰准确地梳理出来。阅读《仪礼》本身就是一种对古代社会结构、伦理观念的深度探寻,但没有好的注疏和译文,很多细节会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是那种生硬的逐字翻译,而是融入了对周代礼制背景的深刻理解,让你仿佛能亲身站在那个祭坛前,感受“执玉”、“降听”的庄重。特别是对于那些繁复的器物名称和动作规范,译注部分提供了详尽的考证和图示的想象空间,这对于我们这些纯粹的文本阅读者来说,无疑是架起了一座通往历史现场的桥梁。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现代生活的一些仪式感,去揣摩古人的“礼”,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心潮澎湃。它不是快消品,而是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案头宝典。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研究古代的宗族制度和人际交往规范,而《仪礼》无疑是这方面的源头活水。我不得不说,这套译注本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周代社会秩序的认识。尤其是针对“丧礼”中那些错综复杂的哀悼、祭奠流程,译注清晰地梳理出了不同身份、不同亲疏关系的对应规范,展现了古代社会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和层级性。很多现代人认为古代的礼仪过于繁琐刻板,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开始理解那些“繁琐”背后,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郑重确认和维护。译者在注释中引用了大量后世儒家对仪式的辩论,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是一种动态的学术对话。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人性化,注释紧随原文,查阅起来非常方便,不像有些学术著作,注释分散在书的末尾,阅读体验极差。

评分

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版本的《仪礼》注释本,但往往要么过于注重训诂考证,对礼仪的“操作性”解释不足,要么过于“白话化”,失去了原典的韵味。这套《仪礼译注》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涉及具体仪程的段落时,那种近乎工匠般的细致。比如对“燕礼”中主人与客人的坐次、行礼的幅度,译注都做了细致的对比和说明,这对于我理解古代的“位序”哲学至关重要。这些细节,恰恰是构成“礼”的血肉。此外,译文的用词选择非常考究,既没有使用生僻的古语,也没有过度使用现代流行词汇,保持了一种庄重而不疏离的语感。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睿智的前辈,耐心地在你耳边为你讲解每一道程序的深意,而不是冷冰冰地递给你一本字典。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先秦礼学著作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它们是束之高阁的“精英读物”,普通人难以企及。然而,这套《仪礼译注》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学术”而堆砌的生硬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士婚礼的部分,那段关于“入门”、“辞让”的描摹,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完全失传了细节,但译注者通过对诸家说法的梳理和取舍,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依据又易于理解的场景。我甚至带着我的孩子一起阅读,试着解释“降载”、“馂食”这些词汇的象征意义,孩子居然也能抓住那种“敬慎”的精神内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礼”从一种遥远的制度,还原成了一种可以被理解和尊重的行为艺术。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骨架”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

评分

我个人对这种将古代经典“现代化阐释”的努力非常支持,但很多成果往往流于表面。这部《仪礼译注》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做到了“信”与“达”的统一。“信”,是它对《仪礼》文本核心精神的忠实坚守;“达”,则是它将这些看似遥远的古代行为准则,以一种现代读者能够体悟的方式传达出来。比如在解释“乡饮酒礼”时,译注不仅说明了酒的种类和饮用的顺序,更阐述了这种集体饮酒活动中蕴含的“尊长”、“和睦”的社会功能。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我看到礼乐文明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纸张质感很好,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它让我确信,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当是既严肃又具有温度的,能够让大众走进经典,而不是将经典锁在象牙塔里。

评分

书很好,物流很快,有塑封

评分

终于一次买齐了一套十三经,很好

评分

十三本压缩成两本,字太小,不宜长时间看,眼睛受不了,这书在古代很有分量的,一般人看不了得,我们有着条件就买来看看,多多学习吧。

评分

今天到手,内心甚是愉悦,厚重,大气,尽管字体相当小,不过慢慢来,适合用一辈子好好学习。影印的内容,有些模糊,不过纸张很好,还是怨念,字体太小了。

评分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评分

买的最好的一本,字体小,但还是很清楚的,厚厚的两大本,定价也合适,618入手,100快,正文有句读,注疏没有。封面也好看。

评分

上古版的13经非常清楚纸张选择好印刷清楚,非常喜欢。

评分

超级厚…超级厚…超级厚…超级厚…超级厚……很详细~我也就是看看(笑哭)~~~~~

评分

十三经的译注丛书本本都是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