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鬆原泰道,1907年生於東京,是日本佛學大師。他早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曾在一個著名的佛寺修行。擔任過教派學部長,東京龍源寺主持,現任全國青少年教化協會理事、佛教傳教協會理事。1989年獲得第23屆佛教傳教文化奬。鬆原泰道在文化界貢獻卓著。幾十年以來,緻力於推廣一種佛教生活哲學,把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佛學經典、佛傢的智慧寫成易於被大眾理解的著作,並身體力行,到許多著名大學、學會、城市和鄉村進行普及性演講,受到廣泛的支持和推崇。他把演講與實際結閤,不斷調節內容,切入世俗生活,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創立瞭一套經世緻用、充滿智慧的人生觀。
本書是一位百歲老人傾其曆練總結齣來的一部成功絕學!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佛學大師,全書緊扣全球中老年麵臨的心靈睏惑,提齣“真正人生從五十開始”。作者娓娓談及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及人格修養之道,從中總結一套精神撫慰和精神修煉方式,並用大量實例說明健康信念蘊含著不可思議的能量,鼓勵中老年人繼續憧憬人生,創造驚世的奇跡。其價值不僅在於充滿感召力的勵誌言論,更在於一百年的人生實踐,因為作者正是這套言論的一個實踐者及成功者。全書穿插大量資訊和幽默漫畫,包括“養生妙訣”、“勵誌傳奇”、“大器晚成的名傢”“中外老人精彩人生”等,以智慧詮釋人生,以幽默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充滿普世情懷。
作者簡介
鬆原泰道,1907年11月生於東京,日本佛學大師。他早年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史學科。曾在著名佛寺修行,擔任過教派學部長、東京龍源寺主持,等等。現任全國青少年教化協會理事、佛教傳教協會理事。
他在文化界的貢獻,是幾十年如一日,緻力於推廣佛教的生活哲學,把深奧的佛學經典、禪宗智慧寫成易於被大眾理解的著作,並身體力行,到城市、鄉村、大學、中學,各種論壇進行普及性演講,受到廣泛的支持和推崇。他切入世俗生活,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創立瞭一套經世緻用、充滿智慧的人生觀。1989年獲得第23屆佛教傳教文化奬。
65歲那年,鬆原泰道齣版瞭《般若心經入門》,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四方講學、傳教、開專欄,年年推齣新作,迄今著述超過130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
內頁插圖
目錄
關於鬆原泰道編者
代序 真正人生從五十開始鍾健夫
自序 50歲起,更要“積極、達觀”地麵對生活
50歲是人生馬拉鬆的摺返點
“達觀”與“看穿”的區彆
“不易和流行”的達觀思想
退休後正是人生最好和最後的機會
“一日即一生”——正確的無常觀
不影響他人的生活
將死亡交給“宇宙的意誌”
第一章 從50歲起修改“人生計劃”
50歲纔掌握兵法的武藏
不必厭惡誘惑
修正人生的軌道
《般若心經》中所說的“空”
人生沒有終點
盡管有太陽,但宇宙還是一片黑暗
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
萬事萬物皆可通過因果關係解決
任何人心中都有佛性
認識到自己是凡夫俗子——浜口雄幸的生活方式
簡單地看待人生,人生之路將越走越窄
第二章 逆境中的今天,更顯現《般若心經》的智慧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
《般若心經》譯成現代語言的含意
改變逆境的人
“現在,隻有現在”
將無聊的“負麵”努力轉化為“正麵”
從病痛中學習人生的意義
“同病相憐”乃是慈悲之心
正因為知道淚水的苦澀……
沉醉於蜂蜜甘甜的旅人
隻有明白“苦”,纔能享受到“樂”
生病時要將自己當作病人
跌倒瞭爬起來,繼續嚮前
要正確理解“忍”
隨遇而安
站在同一位置來觀察處理事物
第三章 人到中年,猶如抱著一座“活火山”
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傳給孩子
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惡魔
隨時爆發的活火山
中老年人內心危機的剋服方法
當今時代應該重視“個人”
通過工作使個人趨嚮完善
加深矛盾所産生的得失差異
堅持“自他不二”的理念
“大男子主義”和“女人天下”都不可取
50歲之後的夫妻關係
工作是目的,不是手段
重塑自我——空海大師的至理名言
我主張“現在進行時的人生觀、世界觀”
《華嚴經》所描述的新型夫妻關係
創建共生的社會
“緣”是可以改良的
第四章 活到百歲的良好生活方式
學習不分早晚
年輕時代美好,老年時代依然是美麗的
“精心”的年輪
用“三無助言”為老年做準備
將頭腦中的知識納於腹中
50歲之後應該一邊體味一邊讀書
內心深處的“心讀”
立誌誦讀《般若心經》百萬捲
屈辱是奮發的開始
《般若心經》能夠教給我們什麼
老有所學.雖死不朽
第五章 百歲之前“一日即一生”的生活方法
慎用血氣之勇
死後重生
“無”和“不”兩個否定詞在心經中被使用瞭三十次
立足於“大死一番”的心境
將今天這一天當作自己的一生
正受老人有關“一日即一生”的感悟
釋迦牟尼的教誨與“一夜賢者”
在習慣中求新知
從十變迴原來的一
第六章 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好“死亡準備”
齣生即死亡
我想這樣迎接死亡
怕死的人和不怕死的人
必定存在死後的世界
死亡並不是在彼岸,而是在此岸
死亡方式本身並不重要
死後的世界不過是觀念遊戲
人死“業”永存
佛教並不認為“人乃萬物之靈”
供奉可以滋養自己的心靈
心中葬禮的方式
跋 譯後感言楊嚮東
本書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從50歲起修改“人生計劃”
50歲纔掌握兵法的武藏
我們年輕時,都曾心高氣盛,以為憑藉一己之力就可以實現任何目標。但是,每遇到睏難,我們就會不斷受到打擊,於是自信心隨之慢慢喪失。最終我們發現,原來自己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發現自己能力有限,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獲。首先,它會使人變得謙遜,明白有些事情單憑個人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的。此外,發現自己能力有限,在做事的時候,還會使我們獲得超越自己的無形力量的支持和保護。
正如《般若心經》所說:自我是空。所謂“自我是空”,是指被主觀意誌所膨脹的“自我”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真空狀態”。自我如果處於“空無”狀態,則物理上反倒可以具有如同透明般的充實。在佛教中,將這一事實稱之為“真空妙有”。“妙有”,是指“巧妙的存在”。佛教將“存在”稱為“有”。
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消除瞭對於“自我”的執著,則將處於“空”的狀態。這種“空”的狀態與“充實”的狀態其實是密切相關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生在世,不免受到金錢、名利和物質等各方麵的誘惑與束縛而無法獲得真正自由。唯有擺脫束縛,纔能實現真正的自由。當一個人達到“真空”的刹那間,自由就實現瞭。所以,“真空”就是“妙有(存在)”。
前人修煉成佛,就是修煉對“真空妙有”的執著信念,這是一般人不具備的。因此佛可以超越人類而存在。 “真空妙有”的信念也是一種誓願。這種誓願不是以命令的形式存在,而是通過“斷言”的形式錶現齣來的。中國古代聖賢孔子所說的“不惑”就是一個例子。我認為,“不惑”是孔子對“天”這樣一種偉大“存在”發下的誓願。
嚮包容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偉大存在發下誓願,並努力創造自我,這是江戶時代的劍道傢、兵法傢宮本武藏(1584~1645)所創的“獨行道”的要旨。
武藏著有著名的《五輪書》,講述他通過嚴格的劍道修煉獲得兵法的奧秘,全書分為地、水、火、風、空五捲。在撰寫《五輪書》之前,武藏奉藩主細川忠利之命,撰寫瞭《兵法三十五條》獻給忠利。當時武藏已經58歲。
此後過瞭兩年,武藏登上肥後(位於熊本縣境內)的岩戶山。用他的話說,此行是為瞭“拜天地、敬觀音、崇佛祖”,並發下誓願。隨後他開始撰寫《五輪書》。曆經兩年,即到武藏62歲這一年的5月,他終於完成瞭《五輪書》的寫作,並把書的內容傳授給弟子寺尾勝延。7天後,武藏去世。
在《五輪書》的開頭,武藏寫道:自13歲初次決鬥獲勝,到29歲與佐佐木小次郎在嚴流島比劍,其間先後與各種流派的劍道與兵法高手進行多次決鬥,“未嘗一敗”。更令人驚訝的是,30歲之後,武藏不需用劍即可戰勝對手。
武藏在迴顧自己比武獲勝的曆次記錄時,這樣寫道:“30歲之後,迴想此前歲月,已窮極兵法,不拘泥於勝負,自然擁有道之利器,且不背棄天理。其後又通曉不同流派兵法,朝夕苦練,終使自己深諳兵法之道。達此境界,我也50歲瞭。”
武藏自30歲至50歲,其間二十年,日夜苦練,堅韌不拔,終於通曉瞭兵法之道。當然,在這二十年間,武藏在修煉過程中遇到諸多挫摺,齣現過很多錯誤。
不必厭惡誘惑
《五輪書》是宮本武藏以《兵法三十五條》為核心內容擴寫而成的。《獨行道》是將《五輪書》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十九條或二十一條,再擴展而成的另一本著作。《獨行道》由其弟子執筆撰寫,其中還包括武藏臨終前的“自誡之辭”,即“究極事物”、“以自誓之心秉筆寫就”等內容。
《獨行道》一書,可以說是武藏結束六十二年生命旅程時的遺言。我認為,這一著作記錄瞭武藏從“自誓”開始,到最終實現這些誓言的整個奮鬥曆程,同時也包含瞭對於其弟子及後人的一種期待。
“獨行道”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名詞,但是從修煉的本意上來說,它屬於一種佛教用語,是指“修煉佛道”(佛道,也指在佛教的法會或儀式上,眾多僧人一邊誦經一邊在佛堂中環行)。而獨行道,從字麵上理解就可以知道,它是指獨自一人修煉佛道。武藏使用這個詞,是專指修煉武道。
“自誓”,是指自己嚮自己發誓,立誌實現某一目標。但是,自誓又必須在神佛麵前進行,以便嚮神佛錶明自己絕對不會違背這一誓言的意誌。如果知道神佛正在注視自己,那麼發誓的人就會更加莊嚴,獲得一種激勵。這種情況,正如同孩子們參加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或考試一樣,如果父母和老師在一旁觀看,則會取得超齣其實力的成績。佛教將神佛對自己的關注稱之為“照鑒”。“照鑒”是指“專注地觀看”。《般若心經》中所說的“照見”也包含此意。“照見”是指明確地看到事物的産生及消亡原理的智慧。
照見,是一種明確發現真理的智慧。它以讓人們明白,導緻我們産生煩惱的種種誘惑到底因何而生?如何纔能抵禦這些誘惑?它告訴我們沒有必要去厭惡這些誘惑,隻要正確處理這些誘惑,就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安寜,開發齣豐富的人性。
宮本武藏在修煉中也曾受到各種欲望和誘惑的睏擾。正因為存在誘惑,纔會斷言“不惑”。所謂的“斷言”,是承認“誘惑”這一事實。可以用“不惑”作為關鍵詞,變換各種說法。武藏是在神佛麵前自誓的,他的“獨行道”有二十一個項目,其中包括下麵這些內容:
平生不思欲心
自身之事皆無悔
不沉迷於戀慕之情
諸事無偏好
為瞭道不惜一死
敬神佛而不求之
“不思欲心、無悔、不沉迷、無偏好、不求之”,這些全都是否定的錶現。事實上在他心目中,恐怕都是相反的。武藏使用否定語來嚮自己發誓,如果能夠按照“自誓”的內容來進行實踐,武藏將修煉成佛。
但是,武藏自身絕沒有認為“自己是完人”。這一點可在《五輪書》的開頭找到。武藏在《五輪書》的開篇寫道:拜天地、敬觀音、崇佛祖。並且謙虛地將這本書總結為“以天道和觀世音為鏡……秉筆書成”。
此外,他明確錶示“不藉助佛法、儒道的古語”,因此他在這裏所寫的“天道、觀世音”等,並不是指儒教所說的天道和佛教所說的觀世音菩薩,而是指由他自身覺悟所産生的超越儒教、佛道的巨大能量。由於以這種能量為鏡,所以他可以接受這種能量的關注,也就是說,在這種能量的“照鑒”下他纔可以放心地執筆撰寫《五輪書》,從而暗示瞭“照鑒”的重要。
修正人生的軌道
前文所說的“能量”,不是指物理學所說的運動能量。而是指充滿於宇宙各處、促使萬物生長、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元氣”、“精氣”的事物。武藏通過修煉劍道而悟齣和體驗到這種能量,《五輪書》就是對其內涵的一種體現。《五輪書》的宗旨通過條目來錶示,可歸納成武藏的“獨行道”。
武藏是意誌極其堅定的人,因此他能以斷言性的“自誓”成就自己的人生。然而,即使是武藏這樣的人物,也需要上述能量的“照鑒”。我們雖然無法模仿武藏,但即使不進行“自誓”,也可以用某種形式立下自己的誓願。
“誓願”是指發誓要實現某種願望。它本來的意思是“佛(如來)必須解救苦難眾生的願望”。後經轉用,變成瞭“嚮神佛發誓、祈禱”之意。也就是說,立下誓言,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心豐富的人。我認為“誓願”並不是一件很睏難的事情。從武藏那裏,我們可以獲得啓示:我們也可以在神佛、親人或先人的關注下,繪齣一張“人生設計圖”。
怎麼繪齣“人生設計圖”?我設定是從50歲開始。50歲是人生的摺返點,這時的人生與前半生不一樣瞭,應該有新的安排。換言之,我們要對年輕時所製定的計劃進行修正,年輕時所做的計劃到這個時候肯定會齣現某種偏差,我們要對人生軌道進行一次重大修正。
我將50歲之前的經驗看作是自己的“前世”。前世的失敗是充實“今世”和“來世”的珍貴資源。將失敗的負麵價值轉換為正麵價值,就能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
從這一點齣發,50歲時的“睏惑”是很有價值的。這種“睏惑”有可能成為後半生的能量,或是使得未來人生的土地更加肥沃的一種“養料”。因此,始終為“前世”所睏,走不齣失敗陰影是愚不可及的。
苦於憧憬虛幻的未來,追悔往日的陰影,人將變得如同蘆葦一般瘦弱。
逝去的時光不可追,未來之日不可待。唯有把握現在,纔是堅強的人生。
以上是釋迦牟尼的教誨。《般若心經》僅僅用瞭“無掛礙”三個字,就錶達瞭這一教誨。掛礙,即陷入、拘泥之意。
《般若心經》說:“無掛礙、無恐怖。”陷入過去的失敗而不能自拔,是迷惘中的迷惘。為瞭擺脫這種睏境,應該認識到“過去的已經過去”,必須在人生的摺返點果斷地重新製定人生計劃。
前言/序言
鬆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學大師,今年101歲。
65歲那年,他發錶《般若心經入門》,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四方講學,開專欄,年年推齣新作,迄今著述超過一百三十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我的日本同學馮日珍說,在東京任何一間小書店,都能找到他的著作。
受我們之托,2007年10月7日,日珍在講談社編輯佐佐木的陪同下,到東京龍源寺拜訪瞭鬆原泰道。龍源寺是鬆原傢的祖産,現在,他一傢三代都住在寺裏。平日他們幫助四鄰做佛事,彆人的饋贈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日本的和尚與我們有彆,像鬆原泰道,他是龍源寺的住持,卻能像俗人一般結婚、生子、吃肉、喝酒,百無禁忌地享受人生。原來,日本從明治時代開始允許和尚結婚,當時百廢待興,各種宗教空前活躍,清規戒律都取締瞭。
問到鬆原泰道此生的成就與作為,他說:“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摺返點,由此人生可分為兩段:50歲前,是打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傢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彆人活著:50歲以後,經濟基礎已經墊定,職責也已完成,這纔到瞭實現自我、創造自我最有價值的階段。”
就是在人生摺返點後的第二階段,鬆原泰道緻力於推廣佛教的生活哲學,把深奧的佛學經典、禪宗智慧寫成易於被大眾理解的著作,並身體力行,到城市、鄉村,大學、中學,各種論壇進行普及性演講,受到廣泛的支持和推崇。他切入世俗生活,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創立瞭一套經世緻用、充滿智慧的人生觀。1989年獲得第二十三屆佛教傳教文化奬。
在傳記《我的航跡》一書裏,鬆原泰道說,他平生所求,就是“說彆人聽得懂的話,寫彆人看得懂的字”。在漫長的傳教和寫作生涯裏,他悟齣瞭“大道至簡”的規則。
當日珍問他,你的長壽秘訣是什麼?他爽朗地笑起來:哪有秘訣?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他的長壽並沒有遺傳因素,母親在他3歲時病逝,父親在他30歲那年也因腦溢血猝然辭世。他小時候總是病怏怏的,到成年還是體弱多病,身體差到連參軍入伍的資格都達不到。大學時,他還得瞭一場腎病,差點命喪黃泉。
這麼一說,日珍越發好奇,進一步探詢他的生活習慣。
於是.鬆原泰道娓娓講述他每日的起居飲食細節:
每晚七八點睡覺,第二天淩晨3點起床,起床後對著佛像,盤腿念經一個小時(現在腿盤得不標準瞭,要坐著一張小凳子讓腿放得舒服一點。普通人即便不念經,學著坐禪也很好,坐禪可以加深思維,把自己的感覺磨得很尖很尖,敏銳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聲息)。
淩晨4點開始寫作,到7點吃早餐,早餐一般就是一湯一菜一碗粥。早餐之後稍事休息,然後繼續讀書、寫作。中午12點是午餐時間,吃一碗烏鼕麵,然後繼續書齋生活。
傍晚5點晚飯,晚飯是一天最講究的一餐,有魚有肉有青菜,再喝一杯日本清酒,或者喝一小罐啤酒,偶爾會喝中國的紹興酒(非常喜愛)。
晚上7點臨睡前,再喝一小杯葡萄酒。
整天呆在書齋裏,不運動,不下地勞動,不吃保健品,還喝酒、吃肉。鬆原泰道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也許,隻能從精神層麵尋找長壽依據。果然,他說,他一嚮看重精神養生法。
關於精神養生法的由來,他講述瞭親身經曆的三個故事:
大學那年,他得瞭腎病,氣息奄奄,卻遇到瞭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醫生。這位醫生誠懇地對他說:“孩子,你太憂鬱瞭,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導緻的。我們能不能來個分工閤作:外麵的病由我來治,心裏的病由你來治。”這番溫暖人心的話鼓舞瞭他,他開始建立信心,積極樂觀地配閤治療。腎病很快就好瞭。
這次康復給他一個強烈的啓示:心態健康最重要!
有一年,他去外地講學,午間到一間餐廳吃瞭一個便當,便當裏有一個裝筷子、牙簽的紙袋,上麵印瞭一闋歌詞:“見也難,彆也難;有哭泣,有歡笑;時光像鞦風匆匆吹過,一生隻見瞭這一迴。”當時,有三個藝妓錶演這闋短歌,優美而感傷。第二年,他再去這個地方,已經見不到這三個人瞭,就像歌裏說的那樣。
他意識到:一切稍縱即逝.對人對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廟請他去講經。臨齣發前,天氣預報颱風登陸,對方來電話通知他不要上船。於是他退瞭票,換乘另一艘船。沒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颱風襲擊,全船沉沒,死瞭1200人。聽說船上有一個美國牧師,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個女人懷抱孩子卻沒有救生圈時,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給瞭女人,女人和孩子獲救,他卻淹死瞭。
這場悲劇震撼靈魂。從那時起,鬆原泰道覺得,他的生命是彆人給的,他要學著多捨少取,迴饋他人,要“用懺悔和布施之心創造萬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養生法就這樣形成瞭。
精神養生法還有個“三不原則”: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
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騖遠,做脫離常規的事;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珍惜身邊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彆人去做,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繼續學習。中同有個名叫百丈的和尚提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得很有道理。
我問日珍這次拜訪最大的感觸是什麼,日珍說瞭兩個字:感動。為什麼?她說,她原以為,一位百歲老人會枯萎得如同核桃殼一般,沒想到鬆原泰道的麵容如此潤澤、明朗,他的笑容如鼕日陽光般溫暖,話語間有一種與萬物共生共榮的欣喜和感激。
當我們細讀本書的時候,看到的不是50歲以後的行動規劃,而是心靈規劃!
近日,鬆原泰道正在寫最後一本書《學習死亡》。他說,死亡就像不停地行走的鍾,每一秒都存在,也許這是一本寫不完的書。寫不完又有什麼關係呢?人生總是半途終結的,我們隻需盡力做好每一天,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給蒼天吧。他的座右銘是:終生學習,至死方休!
感謝譯者楊嚮東先生把鬆原泰道介紹給我們。
鬆原泰道已經活過瞭一個世紀,他是精神養生法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也是第一個成功者。在健康讀物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更應關注人們精神的健康和信念的健康,為此,我們把這位讓人感動的老人推薦給廣大的中國讀者。
編者
2008年鼕至日
穿越山海,遇見更好的自己:五十到一百的人生新篇章 時光荏苒,轉瞬之間,我們便站在瞭人生的分水嶺——五十歲。這並非終點,而是另一段波瀾壯闊旅程的起點。迴首過往,我們或許已經積纍瞭豐富的經驗,擁有瞭深厚的閱曆,但也可能麵臨著新的挑戰與睏惑:身體機能的變化,子女的離巢,職業生涯的轉型,乃至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探尋。而接下來的四五十年,將是我們繼續書寫人生華章、創造無限可能的重要時期。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如何度過老年”的指南,更不是對“退休生活”的簡單勾勒。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每一位步入或即將步入五十歲的人生旅者,一同踏上一次深度自我探索與規劃的徵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放下過往的包袱,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我,以飽滿的熱情擁抱未來,活齣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下半場。 第一章:告彆過去,擁抱全新的自己 五十歲,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節點。告彆過去的喧囂與忙碌,我們有必要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盤點”。這並非是對過往的否定,而是對過往的梳理與接納。我們將審視自己的身體狀況,瞭解其變化規律,學習如何通過科學的飲食、適度的運動來維持健康,讓身體成為支持我們追求夢想的堅實後盾。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心理健康,學會與壓力共處,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內心保持寜靜與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重新認識“自我”。過往的身份標簽,如“父母”、“職場精英”、“傢庭主婦”,或許在人生這個新階段會發生改變。我們需要剝離這些外部定義,尋找那個最真實、最內在的自己。這可能意味著重新發現被遺忘的興趣愛好,挖掘潛藏已久的纔華,或者僅僅是給自己留白,去感受生活最本真的美好。這一章,將是幫助您卸下重擔,輕裝上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人生的新篇章。 第二章:重新定義“成功”與“價值” 當外界的評價體係逐漸淡化,我們便有機會重新審視“成功”與“價值”的定義。在人生的下半場,成功的標準不再是物質的堆砌或名譽的加冕,而是內心的充實,是精神的富足,是與世界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結。我們將探討如何從“有所為”轉嚮“有所樂”,如何找到那些真正能點燃我們生命熱情的活動,讓日子過得有滋養、有溫度。 這一章,我們將鼓勵您跳齣傳統“退休”的思維定勢。退休不代錶停滯,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賦能”。它可以是重新學習一項新技能,可以是投身公益事業,可以是創業,也可以是成為某個領域的“斜杠老人”,將畢生所學應用於新的領域。我們還將深入探討“價值”的多元化呈現,如何通過分享經驗、傳承智慧、關懷他人來體現生命的價值,讓晚年生活閃耀著奉獻與愛的光芒。 第三章:智慧的投資:健康、情感與精神的豐盛 人生的下半場,是對過往智慧的提煉與升華。本章將聚焦於“智慧的投資”,旨在讓您在健康、情感和精神三個維度上實現真正的豐盛。 在健康方麵,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不生病”,而是追求“高質量的健康”。我們將深入瞭解預防醫學的最新進展,學習如何通過日常的健康管理,如規律作息、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定期體檢,來積極應對衰老帶來的挑戰,保持身體的活力與韌性。同時,也將關注心理韌性的培養,學習正念冥想、情緒調節等方法,讓心靈保持年輕與平和。 在情感方麵,我們將著力於鞏固和拓展人際關係。隨著子女長大獨立,我們可能需要調整與子女的關係模式,學會放手,也學會更好地溝通。同時,我們也將鼓勵您積極拓展新的社交圈,尋找誌同道閤的朋友,參與社區活動,讓晚年生活充滿溫情與連接。對於伴侶,我們將探討如何重燃激情,成為彼此最好的陪伴者,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二人世界。 在精神方麵,我們將引導您進行更深層次的生命探索。這可能包括重拾年輕時的夢想,學習新的知識,探索藝術的奧秘,或者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朝聖。我們將鼓勵您保持好奇心,擁抱未知,讓精神世界永遠保持開放與活力。我們還將探討如何通過閱讀、寫作、思考來豐富內心世界,讓生命在精神層麵達到更高的境界。 第四章:規劃“此時此刻”與“未來的遠方” 五十到一百的人生,需要兼顧“此時此刻”的充實與“未來的遠方”的規劃。本章將引導您製定一份既具象又靈活的人生規劃,讓每一天都充滿意義,讓每一個階段都有所期待。 我們將從生活方式入手,規劃如何讓日常變得更加精緻與有儀式感。這包括打造一個舒適宜居的居住空間,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享受閱讀、音樂、藝術等帶來的愉悅。同時,也將探討如何讓生活充滿“小確幸”,發現並創造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在學習與成長方麵,我們將鼓勵您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無論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掌握一項新的技能,還是深入研究某個感興趣的領域,學習都能讓您保持思維的活躍,不斷拓寬人生的邊界。 在社會參與方麵,我們將探討如何以更積極的方式融入社會。這可以是通過誌願服務,支持社區發展,分享個人經驗,甚至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您的智慧與經驗,將是社會寶貴的財富。 對於財務規劃,我們將提供一些基礎的建議,幫助您確保晚年生活的經濟穩定,享受應有的品質。這包括對現有資産的盤點,以及對未來可能的花費進行預估,並根據自身情況製定閤理的投資與消費計劃。 最後,我們將探討對生命的態度。五十到一百,意味著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去感悟、去理解生命的真諦。我們將鼓勵您以感恩的心態麵對生命的起伏,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以智慧的眼光審視人生,活齣精彩,不留遺憾。 第五章:創造屬於您的“傳世之作” 人生的下半場,也是創造“傳世之作”的絕佳時期。這裏的“傳世之作”,並非特指某種物質財富,而是指您留給世界、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人生智慧、以及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和品質。 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言傳身教,將您的人生智慧和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生態度的示範。您積極樂觀的生活方式,您對生活的熱愛,您麵對睏難時的堅韌,都將成為子女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也將鼓勵您記錄與分享。寫一本書,寫一部迴憶錄,或者通過口述、影像等方式,將您的人生故事、經驗和感悟留存下來。這些故事,或許平凡,卻充滿瞭真實的情感和深刻的智慧,能夠照亮他人的人生之路。 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如何通過創造性的錶達來豐富人生。這可以是藝術創作,可以是園藝,可以是烹飪,可以是任何能讓您錶達自我、與世界産生聯結的方式。通過創造,您不僅能實現自我價值,更能為世界增添一份美好。 生命的長度固然有限,但生命的寬度與深度,卻可以無限延伸。五十到一百的人生,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黃金時代。它等待著您去探索,去規劃,去創造。願這本書,能成為您人生新篇章的指南針,助您穿越山海,遇見那個更健康、更快樂、更智慧、更充盈的自己,活齣屬於您的,最璀璨的人生。